材料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089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材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材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材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材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分析.docx

《材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分析.docx

材料分析

第一章X射线衍射分析

1、什么是X射线谱?

从X射线管中发出的X射线包括哪几部分?

答:

X射线谱:

从X射线管中发出的X射线是包含许多不同波长的X射线,在比较高的管电压下X射线管,并用X射线分光计实验测量其中各个波长的X射线强度,可得波长与强度的关系曲线,即为X射线谱。

X射线管中发出的X射线包含两种不同的波谱:

一种是连续X射线谱,另一种是特征X射线谱。

连续谱是由波长连续变化的X射线构成;特征X射线谱由有一定波长的若干X射线叠加在连续X射线谱上构成。

2、Kα射线和Kβ射线是怎样产生的?

这两种射线中哪种射线强度大,为什么?

X射线衍射用的是哪种射线,这种射线的组成是什么?

答:

A、当K电子被打出K层时,如L层电子来填充K空位时,则产生Kα辐射。

同样当K空位被M层电子填充时,则产生Kβ辐射。

B、M能级与K能级之差大于L能级与K能级之差,即一个Kβ光子的能量大于一个Kα光子的能量;但因L→K层跃迁的几率比M→K迁附几率大,故Kα辐射强度比Kβ辐射强度大五倍左右。

C、在X射线分析中,我们一般选用Kα谱线作为X射线源,组成是由两条谱线Kα1和Kα2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电子从L3和L2子能级跳入K层空位时产生了。

3、什么是光电吸收?

伴随光电吸收而产生什么光电信号,这些光电信号是如何产生的,请描述其产生过程,并图示之。

答:

当X射线的波长足够短时,其光子的能量就很大,以至能把原子中处于某一能级上的电子打出来,而它本身被吸收。

它的能量就传递给该电子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能量的光电子,并使原子处于高能的激发态。

这个过程称之为光电吸收。

伴随光电吸收而产生的有荧光X射线和俄歇电子。

因为光电吸收后,原子处于高能激发态,内层出现了空位,这时外层电子往此空位跳,就会产生标识X射线,这种由X射线激发出的X射线我们称为荧光X射线。

另一方面当外层电子跃入内层空位时,其多余的能量也可以不以X射线的形式放出,而是传递给其他外层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样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首先,外来的激发源与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把内层轨道(W)上的一个电子激发出去,形成一个空穴。

外层(X)轨道的一个电子填充到内层空穴上,产生一个能量释放,促使次外层(Y)轨道的电子激发发射出来而变成自由的俄歇电子。

4、倒易点阵的指导思想及其本质是什么?

指导思想:

倒易点阵的一个结点对应空间点阵的一个晶面,二维问题一维化处理。

本质:

(1)g*矢量的长度等于其对应晶面间距的倒数,g*hkl=1/dhkl

(2)g*矢量方向与晶面相垂直,g*//N(晶面法线)。

5、写出布拉格方程,说明每个参数代表什么,对布拉格方程进行讨论;说明布拉格方程的应用。

布喇格方程:

2dsinθ=nλ,式中:

d晶面间距;θ-半衍射角;λ-入射线波长;n-整数,即衍射级数。

讨论:

(1)干涉面指数:

,如令,则,干涉指数有公约数n,而晶面指数只能是互质的整数。

当干涉指数也互为质数时,它就代表一组真实的晶面,因此,干涉指数为晶面指数的推广,是广义的晶面指数。

(2)衍射条件分析:

X射线的波长必须小于参与反射的晶面中最大晶面间距的2倍,即X射线的波长应与晶体的晶面间距相当且晶面间距大于入射X射线波长的一半。

因为:

Sinθ=nλ/2d(hkl)≤1,所以:

n≤2d(hkl)/λ。

但:

n≥1,即:

波长一定,一组晶面衍射X射线的方向有限。

n=2dsin,|sin|≤1;n/2d=|sin|≤1,当n=1时,≤2d即d≥/2。

当入射X射线的波长一定时,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判断哪些晶面能产生衍射以及产生衍射晶面的数目。

X射线的波长越短,能产生衍射的晶面越多。

但波长太小,掠过角就很小,这对仪器测量来说是困难的。

(3)选择反射Bragg方程反映了X射线在反射方向上产生衍射的条件,借用了光学中的反射概念来描述衍射现象。

与可见光的反射比较,X射线衍射有着根本的区别:

A、单色射线只能在满足Bragg方程的特殊入射角下有衍射。

B、衍射线来自晶体表面以下整个受照区域中所有原子的散射贡献。

C、衍射线强度通常比入射强度低。

D、衍射强度与晶体结构有关,有系统消光现象。

E、只有晶体才能发生衍射,而非晶体也可发生光的反射。

应用:

(1)已知,测角,计算d;

(2)已知d的晶体,测角,得到特征辐射波长,确定元素,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础。

6、假设底心晶胞的结构因子Fhkl=

请讨论该晶胞产生衍射的条件。

(1)当h,k都为奇数或偶数时,(h+k)为偶数,此时1+(-1)(h+k)=2,则Fhkl=2f,产生最强的衍射。

(2)当h奇k偶或h偶k奇时,(h+k)为奇数,1+(-1)(h+k)=0,则Fhkl=0,衍射强度为零,系统消光。

可见,对底心晶胞结构而言,当h奇k偶或h偶k奇时,衍射都将消失,系统消光。

当h,k同为奇或同为偶时,衍射强度最大。

因此,(110)、(200)、(220)、(310)……均有反射,而(100)、(210)、(320)……无反射。

与这些反射面对应的例易点组成了一个底心的倒易点阵。

7、进行物相定性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物相分析步骤是什么?

答:

依据:

任何一种物相都有其特征的衍射谱;任何两种物相的衍射谱不可能完全相同;多相样品的衍射峰是各物相衍射峰的机械叠加。

步骤:

①粉末衍射图谱的获得:

粒度:

10-40μm尽量避免择优取向,②d值的测量:

2θ→d(分析软件之间转换),③相对强度的测量

8、物相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K值法分析物相含量的公式为

,请说明公式中各参数代表什么,并阐述用K值法进行物相定量分析的过程。

原理:

(1)多相混合物中,某一相衍射线的强度随该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强度”与“含量”一般是曲线关系。

(2)获得物相含量与强度的关系曲线,实验测得的强度算出该种物相的含量。

参数:

表示加入内标物质S后,试样中第j相和内标物质S的选定衍射强度。

试样中第j相和内标物质s的质量分数。

是一个常数

步骤:

①确定K值;②选取已知掺量s的内标物质S与待分析试样配制成混合试样;③测定掺入S后的混合试样的Ij、Is值;④根据基本公式:

=

算出

9、写出谢乐公式,说明各参数分别表示什么?

利用该公式计算晶粒大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公式:

Dhkl是垂直于(hkl)面方向的晶粒尺寸(单位为Å);λ为所用X射线波长;β是由于晶粒细化引起的衍射峰(hkl)的宽化(单位是Rad);K为一常数。

若β为衍射峰的半高宽,则K=0.89,若β取衍射峰的积分宽度,则K=1。

适用范围:

晶粒尺寸为10~1000Å。

第二章电子显微分析

1、什么是场深?

什么是焦长?

答:

焦深:

在不影响透镜成像分辨率的前提下,像平面可沿透镜轴向移动的距离。

场深反映了观察屏或照相底板可在像平面上、下沿镜轴移动的距离。

2、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是如何产生的?

各自能量有什么特点?

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哪种电信号的产额有明显的变化,有何应用?

答:

背散射电子:

电子射入试样后,受到原子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有一部分电子的总散射角大于90°,重新从试样表面逸出,称为背散射电子,这个过程称为背散射。

背散射电子能量:

大于50eV。

背散射电子像: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中应用背散射电子成像,称为背散射电子像。

特征:

1)弹性背散射电子远比非弹性背散射电子所占的份额多2)能量高,例如弹性背散射,能量达数千至数万ev3)背散射电子束来自样品表面几百nm深度范围4)其产额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多5)用作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原子序数衬度)以及结构分析(通道花样)。

二次电子:

在入射电子作用下被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核外电子。

由于原子核和外层价电子间的结合能很小,因此,外层的电子较容易和原子脱离,使原子电离。

二次电子流用IS表示。

二次电子常用作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信号。

二次电子的特征:

1)二次电子能量较低。

2)对样品表面化状态十分敏感,能有效地反映样品表面的形貌3)产额与原子序数间没有明显关系,不能进行成分分析。

3、磁透镜的像差是怎样产生的?

像差的特点是什么?

电磁透镜的像差分为哪几类?

如何来消除和减少像差?

答:

下面分别讨论球差、像散和色差的产生的原因。

1.球差:

球差即球面像差,是磁透镜中心区和边沿区对电子的折射能力不同引起的,其中离开透镜主轴较远的电子比主轴附近的电子折射程度过大。

减小球差可以通过减小CS和a来实现,用小孔径成像时,可使球差明显减小2像散:

像散是由于电磁透镜的轴向磁场非旋转对称引起。

原因:

极靴内孔不园、上下极靴不同轴、极靴材质磁性不均匀、极靴污染。

可以通过引入一强度和方位都可以调节的矫正磁场来进行补偿。

在电镜中,这个产生矫正磁场的装置是消像散器。

3色差:

色差是由入射电子的波长或能量的非单一性造成的。

若入射电子的能量出现一定的差别,能量大的电子在距透镜光心比较远的地方聚焦,而能量低的电子在距光心近的地方聚焦,由此产生焦距差。

像平面在远焦点和近焦点间移动时存在一最小散焦斑RC。

色差系数和球差系数均随透镜激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减少色差的主要措施:

稳定加速电压和透镜电流。

制备较薄的待检测样品:

减少透射电子的能量损失。

4、透射电镜样品一般有哪三种类型?

无机非金属块体材料制备成透射电镜样品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请阐述其具体做法。

答:

透射电镜的样品:

1、粉末样品2、薄膜样品3、复型样品

无机非金属块体材料:

离子轰击法。

(1)初减薄—制备厚度约100-200m的薄片

(2)预减薄—机械减薄抛光为30-40m的薄片(3)从薄片上切取2.5-3mm的圆片(4)终减薄抛光—将圆片装入离子轰击减薄装置进行减薄和抛光。

5、扫描电镜的成像信号有哪几种?

不同的电信号所形成的扫描电子像分别包含哪些信息?

答:

成像信号:

吸收电子、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

背散射电子:

(1)背散射电子能量很高,其中相当部分接近入射电子E0,在试样中产生的范围大,像的分辨率低

(2)背散射电子发射系数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3)虽然作用体积随入射束能量增加而增大,但背散射电子发射系数受入射束能量影响不大(4)当试样表面倾角增加时,作用体积变化,将显著增加背散射电子发射系数(5)背散射电子在试样上方有一定的角分布。

二次电子:

(1)能量小于50ev,主要反映试样表面10nm层内的状态,成像分辨率高;2、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入射束的能量有关。

在入射束能量大于一定值,随着入射束能量增加,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减小;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试样表面倾角有关。

3二次电子在试样上方的角分布,二次电子发射方向不受试样倾斜的影响。

吸收电子:

吸收电流与背散射电子电流存在着互补关心,因而可以认为吸收电子流与背散射电子流反应式样相同的信息。

6、二次电子扫描像为什么可以反映样品表面或断面的形貌信息,并用二次电子的激发过程示意图说明。

答:

因为:

二次电子像分辨率高、无明显阴影效应、场深大、立体感强。

第三章差热分析

1、右图为理想的DTA曲线,请对此图进行详细解释。

答:

AB段当试样无热反应时,TS=TR,记录仪将记录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为DTA曲线的基线。

当试样有热效应时,TS≠TR,记录笔将发生偏转,偏离基线,曲线将产生峰。

BCD:

TS<TRΔT<0,形成峰谷,为吸热过程。

EFG:

TS>TRΔT>0,形成峰,为放热过程。

G之后:

热反应结束后,TS=TR,记录笔将回到基线处。

峰的个数:

表示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次数,

峰的方向:

代表热效应的正负,

峰与基线包围的面积:

代表发生热效应的多少,

峰的位置:

表示物质发生变化的转化温度。

2、什么是差热分析?

差热分析对样品和参比物有什么求?

答:

差热分析(DTA):

在程序控温时,把试样和参比物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下,测量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温度(时间)而变化的方法:

△T——T(或t)。

测定和记录失水、分解、相变、氧化还原、升华、熔融、晶格破坏和重建,物质相互作用等物理化学现象,并借以判定物质的组成及反应机理。

样品:

1.粉末试样的粒度均通过100—300目筛;聚合物应切成碎块或薄片;纤维状试样应切成小段或制成球粒状;金属试样应加工成小圆片或小块等。

2.为使试样的导热性能与参比物相近,常在试样中添加适量的参比物使试样稀释。

3.尽可能使试样与参比物有相近的装填密度。

参比物:

整个测温范围无热反应、比热与导热性与试样相近、粒度与试样相近(100-300目筛)

常用的参比物:

α-Al2O3(经1270K煅烧的高纯氧化铝粉α-Al2O3晶型)

3、差热分析仪由那几个部分构成?

各有什么作用?

答:

差热分析装置:

加热系统、温度控制系统、信号放大系统、差热系统、记录系统等。

1、加热炉:

炉内有均匀温度区,使试样均匀受热;程序控温,以一定的精确速率均匀升(降)温;电炉热容量小,便于调节升、降温速度;炉子的线圈无感应现象,避免对热电偶电流干扰;炉子体积小、重量轻。

2、温度控制系统:

以一定的程序来调节升温或降温的装置,变温速率范围1-100K/min,常用的为1-20K/min。

3、信号放大系统:

通过直流放大器将差热电偶产生的的微弱的温差电动势放大、增幅、输出,已足够的能量使伺服电动机转动,带动记录笔记录出差热曲线。

4、差热系统:

核心部分:

样品室、热电偶、试样坩埚等组成。

(1)热电偶:

差热分析的关键元件:

能测定较的温度,测温范围宽,长期使用无物理、化学变化,高温下耐氧化、耐腐蚀;足够的机械强度,价格适宜。

(2)试样容器:

在耐高温条件下选择传导性好的材料。

材料:

陶瓷材料、石英质、刚玉质和钼、铂、钨等。

5、记录系统:

双笔记录仪,微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记录,并可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6、气氛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

提供气氛条件和压力条件,增大了测试范围

4、影响差热分析的因素有哪些,请说明?

答:

外因:

仪器结构、操作及实验条件升温速率、压力、气氛等

内因:

样品本身的特性、试样的粒度、参比物的选择、试样的用量和装填。

1、升温速率:

当升温速率增大时,单位时间产生的热效应增大,峰顶温度通常向高温方向移动,峰形陡,峰的面积也会增加。

2、压力和气氛:

加热放出气体的试样,其分解温度受产物气相的控制,随着产物气相压力的增高,试样分解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

3、试样的用量及装填:

试样用量多,热效应大,峰顶温度滞后,容易掩盖邻近小峰谷。

以少为原则。

硅酸盐试样用量:

0.2-0.3克。

装填要求:

薄而均匀,试样和参比物的装填情况一致。

4、试样粒度:

试样颗粒越大,峰形趋于扁而宽。

反之,颗粒越小,热效应温度偏低,峰形变小。

颗粒度要求:

100目-300目(0.04-0.15mm)。

5、参比物的选择:

整个测温范围无热反应比热与导热性与试样相近,粒度与试样相近(100-300目筛)

6、稀释剂的影响

7、走纸速度的选择。

5、什么是热重分析?

什么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答:

热重分析:

在程序温度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的技术。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通过对试样因热效应而发生的能量变化进行及时补偿,保持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始终保持相同,无温差、无热传递,使热损失小,检测信号大。

灵敏度和精度大有提高,可进行定量分析。

6、影响热重曲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热重法测定结果的因素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仪器因素,实验条件和参数的选择,试样的影响因素等。

1、升温速度的影响:

升温速率越大,热滞后现象越严重,往往导致热重曲线上的起始温度Ti和终止温度Tf偏高。

另外,升温速率快往往不利于中间产物的检出,在TG曲线上呈现出的拐点很不明显。

2、试样量、粒度及装填方式的影响:

试样量要少,一般2~5mg;粒度越细越好;尽可能将试样铺平。

3、气氛的影响:

气氛对热重曲线的影响与反应类型、分解产物的性质和所通气体的类型有关。

4、挥发物的冷凝:

失重结果偏低、假失重、TG曲线变形。

5、浮力的影响:

空气温度越高,浮力越小,将会产生表观增重增重现象。

实用校正方法是做空白试验,(空载热重实验),消除表观增重。

第四章振动光谱

1、红外光谱图的坐标是什么?

组成要素有哪几个,请阐述。

答:

谱图的横坐标有两种量纲,一种是波长(um),另一种是波数(cm-1),纵坐标用透过率%表示(或用吸光度表示)。

组成要素:

谱带数目、吸收带位置、谱带的形状、谱带的强度。

2、分子吸收红外光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答:

1、红外光的能量应恰好能满足振动能级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当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中某基团的振动频率相同时,红外光的能量才能被吸收。

2、红外光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

分子必须有偶极矩的变化。

3、红外光谱带划分可分为哪两个区?

各有什么特征?

答:

官能团区(特征谱带区)和指纹区(中红外区)1、官能团区4000cm-1~1333cm-1,确定主要基团2、指纹区1333cm-1~667cm-1指纹区可以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用来鉴别烯烃的取代程度、提供化合物的顺反构型信息;确定苯环的取代基类型等。

4、红外光谱图中谱带数目由那些因素决定?

答:

1、谱带的数目与分子振动自由度有关,理想状态下,振动自由度的数目与谱带数目相等,如H2O的振动自由度为3,其红外吸收谱图中会出现3个吸收谱带,这是理想状况。

2、谱带的数目也与振动发生简并有关,如果有振动发生简并,则谱带数目减少,如在CO2分子的四个振动形式中,两个扭动振动频率相等,发生简并,在红外光谱图中这两个扭动振动产生一个吸收谱带。

3、无瞬间偶极矩变化时,无红外吸收(即振动形式非红外活性的)。

如CO2的四个振动形式中,有一个对称伸缩振动,该振动无偶极矩变化,无红外活性,不吸收红光,不产生谱带。

4、另外与仪器性能也有关,仪器性能不好,分辨率低,有可能使吸收谱带数减少。

5、影响红外光谱谱带位置(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各起到什么作用?

答:

①内部因素

(1)诱导效应:

力常数变大时,吸收峰发生紫移。

(2)共轭效应:

由于分子中形成大Π键所引起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它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双键略有伸长,键的力常数变小,吸收峰红移。

(3)空间效应:

张力大伸缩频率高。

例如四元环与五元环上均有碳基存在时,由于四元环的张力比五元环大,因而四元环中碳基的伸缩频率较高。

(4)氢键:

氢键的形成使基团频率降低。

氢键X—H.....Y形成后,X—H的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峰形变宽,吸收强度增加。

②外部因素

(1)物质的状态:

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弱,IR吸收峰较为尖锐,可以观察到伴随振动光谱的转动精细结构;液体或固体的IR谱,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强,不出现转动精细结构,吸收峰的频率有所降低。

(2)溶剂效应:

在化合物以溶液状态绘制IR谱图时,由于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浓度不同,所得到的吸收光谱不同的现象。

最常见的溶剂效应:

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向低波数方向位移—红移,吸收峰往往增强,原因:

极性基团和极性溶剂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消除溶剂效应方法:

采用非极性溶剂,如CCl4,CS2等,并以稀溶液来获得红外吸收光谱。

6、红外测试样品中固体样品的制样方法有哪些?

请说明。

答:

1.气体样品气态样品可在玻璃气槽内进行测定,它的两端粘有红外透光的NaCl或KBr窗片。

先将气槽抽真空,再将试样注入

2.液体和溶液试样

(1)液体池法:

沸点较低,挥发性较大的试样,可注入封闭液体池中,液层厚度一般为0.01~1mm

(2)液膜法:

较高的试样,直接直接滴在两片盐片之间,形成液膜。

3.固体试样

(1)压片法:

将1~2mg试样与200mg纯KBr研细均匀,置于模具中,用(5~10)107Pa压力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语测定。

试样和KBr都应经干燥处理,研磨到粒度小于2微米,以免散射光影响。

(2)石蜡糊法:

将干燥处理后的试样研细,与液体石蜡或全氟代烃混合,调成糊状,夹在盐片中测定。

(3)薄膜法主要用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测定。

可将它们直接加热熔融后涂制或压制成膜。

也可将试样溶解在低沸点的易挥发溶剂中,涂在盐片上,待溶剂挥发后成膜测定。

当样品量特别少或样品面积特别小时,采用光束聚光器,并配有微量液体池、微量固体池和微量气体池,采用全反射系统或用带有卤化碱透镜的反射系统进行测量。

7、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异同点有哪些

答:

1使用光源不同2都能提供分子振动频率的信息,但物理过程却不同。

Raman为发射光谱,IR是吸收光谱。

3、Raman散射过程来源于分子的诱导偶极矩,与分子极化率的变化相关。

通常非极性分子及基团的振动导致分子变形,引起极化率变化,是拉曼活性的;红外吸收过程与分子永久偶极矩的变化相关,一般极性分子及基团的振动引起永久偶极矩的变化,故通常是红外活性的。

第五章光电子能谱分析

1、什么叫做弛豫过程?

处于高能量状态的原子有哪两种去激方式?

答:

驰豫:

原子受激后,处于高能状态。

此时原子有向低能态转变的趋势。

原子从受激态跃迁至低能态的过程称为驰豫过程。

去激方式:

2、光电子能谱仪(XPS)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有什么作用?

答:

X射线激发源、能量分析器、电子检测器、计算机系统、真空系统。

1、真空系统:

保持样品表面的清洁、保证光电子不与真空中的残余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作用而损失能量

2、激发光源: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的激发光源是特征X-ray,目前常用的特征X射线有Al和Mg的Kα射线。

3、光电子能量分析器:

光电子能量分析器是XPS的中心部件,功能是测量从样品表面激发出的光电子的能量分布

4、检测器:

常用电子倍增管作为探测器,目标是测量电子的数目

5、计算机系统:

控制谱仪、采集数据、谱图的计算机处理。

3、光电子能谱分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

1、探测表面的元素组成:

不同元素其内层电子的能量具有高度特征性的,因此能谱图中各个能级特征峰就反映了样品表面元素的种类(H、He除外)。

2、确定各元素化学态:

原子所处化学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谱峰位移。

3、进行半定量分析:

谱峰强度,包括峰高和峰面积

第七章色谱法

1、色谱分离的原理是什么?

根据分离机制可将色谱法分为哪几类?

答:

按分离机制分:

1、分配色谱:

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2、吸附色谱:

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3、离子交换色谱:

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4、空间排阻色谱:

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色谱分离原理:

色谱分离基于各组分在两相之间平衡分配的差异,平衡分配可以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来衡量。

2、色谱法具有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答:

优点:

“三高”、“一快”、“一广”

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一次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分析。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

3、三甲基硅烷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1、基本反应

用硅烷化试剂与载体表面硅醇基反应,使生成硅烷醚,以除去表面氢键作用力。

2、硅酸盐的三甲基硅烷化反应

硅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与含-Si(CH3)3的试剂如三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醚等作用,其中不同聚合形态的硅酸根将发生各自的硅烷化反应,生成三甲基硅烷化衍生物。

以二硅酸盐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综合:

假设一种未知矿物,请问如何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对其化学组成、性质及结构基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