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865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docx

藤子沟监理实施细则测量

目录

1总则1

2技术资料和文件的审查2

2.1测量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资料2

2.2测量人员、设备、方案等的审查2

3测量过程监理控制3

3.1平面控制测量3

3.2高程控制测量7

3.3施工场地地形测量9

3.4施工放样测量10

3.5开挖工程测量11

3.6辅助工程测量13

3.7立模与填筑放样测量15

3.8地下洞室测量16

3.9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18

3.10工程竣工测量19

4测量质量控制20

1总则

1.1为有效地控制测量工作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1.2本细则所涉及的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所有本工程的测量工作。

1.3本细则制定的主要依据

(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有关技术性条款;

(2)本工程的设计文件、设计图纸、技术要求、设计变更;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5)《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

(6)《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SDJ249-88、SL38-92;

本细则与上述文件规定有矛盾之处,以上述文件为准。

 

2技术资料和文件的审查

2.1测量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资料

(1)施工图设计总说明,本工程的设计图纸;

(2)设计部门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和水准点。

2.2测量人员、设备、方案等的审查

(1)测量人员

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必须具有测绘工作的技术资质和相关工程的测量经验。

环保人才网施工前必须将有关人员的资质、职称、本专业的简历列表报监理部审查。

(2)测量设备

施工单位必须具有适应本工程的测量设备。

施测前必须把测量设备配置情况列表报监理部审查(主要包括名称、数量、性能、精度、检校情况等),监理部应到现场实地核验。

(3)测量技术方案

根据设计图纸资料及现场查勘资料,确认工程所在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和控制导线、基准点(桩)的位置和状况,拟定施测方案,作出设计(含方案图)。

在施测前应将有关情况编入工程测量技术方案(包括控制网、施测方案、施测要点、计算方法和操作规程等),报监理部审查认可。

 

3测量过程监理控制

3.1平面控制测量

3.1.1平面控制网的选点、埋设及标志

1.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轮廓线以外,不碍施工,引测方便,易于保存的地区;

(2)不被水淹没的平地或平缓的坡地上;

(3)不易隆起、沉降、蠕变的土层上;

(4)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

视线离障碍物(上、下和旁侧)不宜小于2.0m;

(5)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平面控制点,应着重考虑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而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则应着重考虑方便放样,尽量靠近施工区,造价人才网并对大坝的放样区组成的图形有利;

(6)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设置不应在冰冻期间进行。

2.位于主体工程附近的各等级控制点,应埋设具有强制归心装置的混凝土观测墩。

其它部位可根据情况埋设暗标或半永久标志。

对于首级网,同一等级的控制点应埋设相同类型的标志。

3.各等级控制点周围应有醒目的标志和保护装置,以防止车辆或机械的碰撞。

3.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首级控制网的起始点,应选在坝轴线或主要建筑物附近,以使最弱点远离坝轴线或放样精度要求高的地区。

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阶梯,根据地形条件及放样需要,以1级为宜,其最末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同级起始点或邻近高一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

3.独立的的平面控制网,应利用勘测设计阶段布设的测图控制点,作为起算数据。

4.根据工程规模大小,该工程的平面控制网应选择三等测角网或测边网或边角网或相应等级的光监理工程师论坛电测距导线网。

5.测角网布设的技术要求

(1)测角网宜采用等边三角形、大地四边形、中心多边形等图形组成。

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

(2)三等测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测角网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m)

起始边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300~1000

1:

15万(首级)

1:

13万(加密)

±1.8

±7.0

6.测边网布设的技术要求

(1)测边网应重视图形结构。

三角形各内角宜在30°~100°之间,当图形欠佳时,要加测对角线边长或采取其它措施加以改善;

(2)测边网中的每一个待定点上,至少要有一个多余观测。

不允许布设无多余观测的单三角锁;

(3)三等测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的要求。

7.边角网布设的技术要求

(1)三等边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2)各站仪器高、棱镜高的丈量误差不应大于1㎜。

表2测边网、边角网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m)

测角中误差(″)

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距仪等级

测回数

边长

300~1000

±1.8

1:

15万

2

往返

各2

8.三等平面控制网,可用相应等级的导线网来代替。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3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导线网的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等级

附合(闭合)导线总长(k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全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

测距要求

测距仪等 级

测回数

3.2

3.5

5.0

400

600

800

1.8

5

5

2

1/55000

1/60000

1/70000

±3.6

2

2

1

2

2

2

表3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

9.平面控制网建立后,应定期进行复测,尤其在建网一年后或大规模开挖结束后,必须进行一次复测。

若使用过程中控制点有位移迹象时,应及时复测。

3.1.3平面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及精度

1.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前,必须对所用测量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

(2)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目标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

(3)应待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一致后开始观测。

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日光直接照射;

(4)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紧;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精确照准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5)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移值不得超过一格。

当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6)采用方向观测法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等级

光学测微器

两次重合读数差

(″)

两次照准

读数差

(″)

半测回

归零差

(″)

一测回中

2C较差

(″)

同方向值

各测回互差

(″)

1

4

6

9

6

 注: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时,该方向的2C较差,按相

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

2.距离测量

(1)测边时应在成像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和大风天气不宜作业,不宜顺光、逆光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

(2)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

(3)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当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平面控制测量精度

(1)首级控制网按独立三等三角网精度要求,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

表5三角网(锁)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三等

±1.8

1:

120000

1:

70000

±7

四等

±2.5

1:

70000

1:

40000

±9

(2)大坝轴线点应由等级控制点进行精确的测定,测设按四等三角网精度要求;

(3)大坝轴线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17㎜。

3.2高程控制测量

3.2.1高程控制网点位选择和标志的埋设

1.各等级高程点宜均匀布设在大坝的左右岸。

点位应选在不受洪水、施工影响,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

每一个重要单项工程的部位至少有1~2个高程点。

2.高程点可埋设预制标石或砼浇筑。

埋设首级高程标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待标石稳定后才能进行观测。

3.2.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布设高程控制网时,首先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2.根据工程的规模大小,应选择二等控制网作为该工程的首级高程控制网。

3.最末级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首级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0㎜。

4.在坝体周围应测设足够数量的高程控制点,其精度须符合二等水准网精度。

主要技术要求见表6。

表6水准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km高差中误差(mm)

附合路线长度(km)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2

50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

 注:

1、计算往返较差时,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

合或环线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线长度(km);

3.2.3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及精度

1.水准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并用测伞遮蔽阳光,避免仪器曝晒。

2.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应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螺旋时,其最后均应为旋进方向。

3.等级水准测量应符合表7的技术要求。

 

表7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M△(㎜)

MW(㎜)

观测顺序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环线或附合

平丘地

山地

±1

±2

奇数站:

后前前后

偶数站:

前后后前

往返

往返

±4

±3

±6

后前前后

往返

往返

±12

±3

±5

±10

后后前前

往返

±20

±5

注:

n—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km多于16站时,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

   L—水准路线长度,km。

M△—每公里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

   MW—每公里高差中数全中误差,㎜。

 3.3施工场地地形测量

3.3.1测图比例尺,根据该工程性质、设计及施工要求应选择1:

500。

3.3.2所采用的平面坐标、高程系统,应与施工测量采用的平面坐标、高程系统一致。

在远离工程枢纽的测区,可采用假定的坐标、高程系统。

3.3.3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

测站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3.3.4地形图的精度,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等高线及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地形图精度规定

地物点位置中误差

(图上mm)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基本等高距)

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

(基本等高距)

山地、高山地

山地、高山地

1/3

1.0

2/3~1.0

注:

隐蔽、困难地区,可按表中要求放宽0.5倍。

3.3.5图廓格网线和控制点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图廓对角线和控制点的长度,不应大于0.3mm。

3.3.6地形测图,应能真实的反映地貌、地物形状,其视距长度,地形点间距及高程注记点取位,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测量地形点的技术要求

测图比例尺

1:

500

最大视距长度(m)

60

地形点间距(图上cm)

1~3

地形点注记至

0.01或0.1m

注:

在地物比较简单,垂直角小于2°情况下,最大视距长度可放宽

0.25倍。

3.3.7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类建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测绘。

(2)水系及其附属建筑物,宜按实际形状测绘。

河渠宽度小于图上1mm时,可绘单线表示。

(3)道路及其附属建筑物,宜按实际形状测绘。

(4)地貌应以等高线(计曲线、首曲线、间曲线)表示为主。

计曲线间距小于图上2.5mm时,可不插绘首曲线。

特征地貌(如陡崖、雨裂、冲沟等),应用相应符号表示。

(5)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地等必须测注高程点。

独立石、土堆、坑穴、陡坎,应注记比高,斜坡、陡坎小于1/2等高距时可舍去。

3.4施工放样测量

3.4.1施工放样测量必须以监理部批准的基准点、导线点、水准点为基准。

凡不是以监理部批准的控制点为基准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及其成果资料均视为无效。

3.4.2施工单位任何测量数据都必须通过校核条件(如正倒镜读数、变动仪器高读数、移动尺子读数、复测、验算、对算等)进行自校。

凡未经自校的测量、计算数据均视为无效。

3.4.3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见表10。

表10施工测量主要精度指标表

序号

项目

精度指标

说明

内容

平面位置

中误差(mm)

高程中误差(mm)

1

砼建筑物

轮廓点放样

±(20-30)

±(20-30)

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

2

土石料建筑物

轮廓点放样

±(30-50)

±30

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

3

机电与金属结构安装

安装点放样

±(1-10)

±(0.2-10)

相对于建筑物安装轴线和相对水平度

4

土石方开挖

轮廓点放样

±(50-100)

±(50-100)

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

5

局部地形测量

地物点

±0.75

(在图上)

相对于邻近测站点

高程注记点

1/3基本等高距

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6

施工期间外部变形观测

水平位移

测点

±(3-5)

相对于工作基点

垂直位移

测点

±(3-5)

相对于工作基点

7

洞贯通

相向开挖长度小于4km

贯通面

横向±50

纵向±100

±25

横向、纵向相对于

隧洞轴线。

高程相对于洞口

高程控制点

相向开挖长度小于4-8km

贯通面

横向±75

纵向±150

±38

3.4.4每个分部工程的放样测量数据,必须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

3.5开挖工程测量

3.5.1开挖工程开工前,必须实测开挖区的原始断面图,开挖过程中,应定期测量收方断面图。

3.5.2断面间距可根据用途、工程部位和地形复杂程度在5~20m范围内选择。

有特殊要求的部位按设计要求执行。

3.5.3断面图比例尺,根据用途、工程部位范围可选择为1:

500。

3.5.4开挖工程细部放样

(1)开挖工程细部放样,应在实地放出控制开挖轮廓的坡顶点、转角点或坡脚点,并用醒目的标志加以标定。

(2)根据该工程的规模和地形特点,开挖工程细部放样可采用极坐标法。

(3)开挖轮廓控制点的放样精度应符合表11的要求。

表11开挖轮廓控制点放样精度指标表

项目

精度指标

平面(cm)

高程(cm)

边坡轮廓点

15

15

结构体形点

10

10

(4)所有细部放样点,均应注意校核。

(5)最终开挖轮廓线的误差应符合表12的要求。

表12最终开挖轮廓线的误差限制

项目

结构部位基岩

边坡

松散覆盖层

岩石

平面(cm)

20

50

25

高程(cm)

15

30

20

3.5.5在开挖过程中,应经常在预裂面或其他适当部位,以醒目的标志标明开挖轮廓线。

3.5.6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定期测算开挖完成量和工程剩余量。

开挖工程量的结算以测量收方的成果为依据。

3.5.7开挖工程结束后,应及时实测竣工断面图,作为工程量结算的依据

3.5.8开挖工程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以计算工程量的断面图必须是在现场实测的。

(2)面积计算方法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

(3)两次独立测量同一区域的开挖工程量其差值小于5%(岩石)和7%(土方)时,应有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协商确定其工程量。

(4)上报的测量结果必须包括必要的、明确的计算式和结果,并且要图式对应。

(5)各种计量测量的结果必须与“支付申请”同时上报监理部,监理部将在认真核实后才能予以签批。

3.6辅助工程测量

3.6.1该工程的辅助工程测量主要包括筛分、拌和、皮带机、缆机等混凝土生产系统;骨料加工系统以及供水管线、围堰等临时工程的施工放样、工程量的测算、竣工验收等。

3.6.2辅助工程的施工放样,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施工控制网点及其加密点。

当辅助工程远离施工区时,可用三角锁或导线形式布设放样测站点,其坐标、高程系统独立选定。

3.6.3筛分、拌和系统各主轴线测设以后,其细部放样,应以轴线为基准,采用极坐标法进行。

3.6.4筛分、拌和系统施工放样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筛分、拌和系统放样点精度要求

序号

项目

放样误差

备注

平面

(mm)

高程

(mm)

1

拌和楼、筛分楼、制冷、

制热系统主轴线点

±30

±20

相对于邻近基本

控制点

2

辅助轴线

±5

±10

相对于主轴线

3

各柱垂直度

±5

h/1000

相对于设计间距

4

立柱垂直度

h/1000

相对于立柱基础

5

同层水平度

3~5

6

相邻皮带机机头、机尾相对偏差

±20

±10

注:

h—立柱高度

3.6.5皮带机定向的横向偏差不应大于50mm,相邻点的高程测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

3.6.6筛分、拌和系统的高程控制点精度不应低于五等水准。

3.6.7两岸缆机中心线测设后,应进行间距及不平行度的检查,满足要求后,将其固定,作为开挖浇注和安装的基准。

3.6.8缆机基础混凝土浇注后,应以缆机中心线为基准,测定两轨道的安装中心线。

3.6.9缆机的高程控制,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3.6.10围堰、戗堤轴线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0mm。

3.6.11围堰、戗堤轴线应在两岸设有明显标志,其水中部分可用浮标标定,以利于填筑。

3.6.12围堰、戗堤的填筑,应定期施测填筑断面,计算工程量,并上报监理部进行核实签批。

3.7立模与填筑放样测量

3.7.1放样资料,应由两人独立进行计算和编制,若由计算机程序计算放样资料时,必须校对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7.2混凝土建筑物立模细部点的放样位置,以距设计线0.2~0.5m为宜。

围堰的填筑点按设计位置测设。

放样点间距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放样细部点间距要求

形状

直线

曲线

材料

混凝土

土石料

混凝土

土石料

相邻点最长距离(m)

5~8

10~15

4~6

5~10

3.7.3在各种曲线、曲面立模点的放样中,曲线起止点、中点、折线的折点均应放出,曲面预制模板应酌情增放模板拼缝位置点。

3.7.4曲线、曲面放样,应始终以该部位的固定轴线(固定点)为依据,采用相对固定的测站和方法。

3.7.5立模、填筑轮廓点,可由等级控制点测设,也可由测设的建筑物的纵横轴线点或测站点测设。

当由轴线点或测站点放样细部轮廓点时,可采用极坐标法。

3.7.6建筑物立模、填筑轮廓点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立模、填筑轮廓点点位中误差

建筑

材料

建筑物名称

点位中误差

(mm)

平面

高程

大坝、厂房及泄水建筑物、坝内正、倒垂孔等

±20

±20

各种井、洞衬砌,坝内其他孔洞

±25

±20

其他(副坝、围堰心墙、护坦、挡墙等)

±30

±30

围堰上、下游边线

±40

±30

填料分界线

±50

±30

3.7.7用于立模、填筑放样的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邻近高级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15mm。

3.7.8特殊部位的模板架设后,应利用测放的轮廓点进行检查,其偏差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模板偏差限值

项目

允许偏差(mm)

外露表面

隐蔽内部

模板边线与放样轮廓点偏差

±10

±15

结构物水平截面内部尺寸

±20

预留孔、洞尺寸及位置

±10~±20

3.7.9建筑物基础块(第一层)轮廓点的放样,必须采用相互独立的方法进行检核。

放样和检核点位之差不应大于1.414m(m为轮廓点的测量放样中误差)。

3.7.10模板检查验收资料中,若发现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存在系统偏差时,应对可疑部分进行复测。

3.7.11土石料填筑收方,应根据实测得各种填料分界线,分别计算各类填料方量,并上报监理部进行核实签批。

3.8地下洞室测量

3.8.1根据该工程隧洞的相向开挖长度,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三等控制网的技术要求;洞外高程控制等级为三级。

3.8.2洞内施工导线点的布设,应50m左右选埋一点。

施工导线还应进行校核,以免错误的发生。

3.8.3洞内基本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8的规定。

表18洞内基本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隧洞相向

开挖长度(km)

要求的横向贯通中误差(mm)

导线测量精度

平均边长(m)

导线全长(km)

测边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差

(″)

1~2.5

40

10

5

10

10

5.0

2.5

2.5

5.0

250

150

200

150

1.0

1.5

1.4

0.75

3.8.4洞内的高程控制采用四等高程测量。

3.8.5地下洞室细部放样轮廓点相对于洞轴线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

(1)开挖轮廓点50mm(不许欠挖)。

(2)混凝土衬砌立模点10mm。

3.8.6水工隧洞开挖的极限贯通误差,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水工隧洞开挖贯通误差

隧洞相向开挖长度(km)

1~4

4~8

极限贯通误差

(mm)

横向

±100

±150

纵向

±200

±300

竖向

±50

±75

3.8.7开挖掘进细部放样,应在每次爆破后进行,掌子面上除标定中心和腰线外,还应画出开挖轮廓线。

3.8.8地下洞室混凝土衬砌放样,应以贯通后的洞室轴线为依据,在衬砌断面上标出拱顶、起拱线、和边墙的设计位置。

立模后进行检查。

3.8.9随着洞室工程的施工进展,应及时测绘开挖和混凝土衬砌的竣工断面图。

断面测点相对于洞轴线的点位中误差允许偏差为:

(1)开挖竣工断面:

±50mm。

(2)混凝土竣工断面:

±50mm。

3.8.10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定期向监理部提交开挖和混凝土浇筑的工程量,由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

3.9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

3.9.1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轴线和高程基点,应埋设金属标志,一经确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宜变动。

3.9.2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轴线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