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docx
《聊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1
聊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
张晓风
(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
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
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
“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
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
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二)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各自诗的优劣,鲍照说:
“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
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且华丽如一则小令。
(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后来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
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王恭总会想到王忱。
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与之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王恭独自漫步到幽极胜极之处,书上记裁说:
“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然冒出一句:
“王大故自濯濯。
”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
“唉,王大那家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
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
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装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
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
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选自《张晓风散文》,有删改)
(1)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对“初”字有精彩的场景描写,请概括其主体画面并分析该场景描写的作用。
(2) 文中划线的两则“诗话”“词话”的引用有何作用?
①“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
②“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
(3)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段(三)划横线的语句。
(4)文章最后两段从第三人称转入第一人称,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答案】
(1)概括:
“初”字的背后,是一幅女子专注凝思裁布的生活场景图作用:
①内容上,使抽象无形的“初”字具体生动。
用动作、神态描写,将这女子裁布场景变得生动可感。
并以“初阳”“初鸣”、流荡的风云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萌发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之效。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人生、宇宙的感喟思索。
(2)①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一“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说明“初”字的魅力。
②诗文的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雅致及文化底蕴。
③增强了文章感染力,利于表达作者对中国诗词评论的赞赏。
④利于读者产生联想共鸣,引人情思。
(3)①该句运用排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②强调这清新明澈的画面如何激发人成为怀抱初心的“纯洁灵明”之人,以宽阔的心态去享受纯粹的友情。
③传达了作者对这幅画面的动心喜爱之情。
④为下文李清照摘引这八个字入词作铺垫。
(4)①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第一人称便于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初生的美好事物能纯净心灵,甚至消除嫌隙的欣赏赞叹,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境的着迷赞许。
③作者由文中古人故事引发“我”的思考,第一人称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
【解析】【分析】
(1)结合“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等分析,“初”字的背后,是一幅女子专注凝思裁布的生活场景图。
结合“那样慎重”“手握剪刀”“屏息凝神”“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等分析,用动作、神态描写,将这女子裁布场景变得生动可感。
结合“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等分析,以“初阳”“初鸣”、流荡的风云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萌发的氛围,具有震撼之效。
结合“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
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分析,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人生、宇宙的感喟思索。
(2)抓住“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结合“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等分析,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
表达作者对中国诗词评论的赞赏等。
(3)结合前句内容“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抓住三个“只是”及“初启的清晨”“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桐树初抽了芽”分析,运用排比手法,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结合“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分析,强调这清新明澈的画面如何激发人成为怀抱初心的“纯洁灵明”之人,以宽阔的心态去享受纯粹的友情。
结合“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分析,为下文李清照摘引这八个字入词作铺垫。
(4)结合“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等分析,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表达作者对初生的美好事物能纯净心灵,甚至消除嫌隙的欣赏赞叹,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境的着迷赞许。
结合“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想及我”“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等分析,由上文的一些古诗词及古人的事例引发“我”的思考感悟,第一人称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
故答案为:
⑴概括:
“初”字的背后,是一幅女子专注凝思裁布的生活场景图作用:
①内容上,使抽象无形的“初”字具体生动。
用动作、神态描写,将这女子裁布场景变得生动可感。
并以“初阳”“初鸣”、流荡的风云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萌发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之效。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人生、宇宙的感喟思索。
⑵①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一“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说明“初”字的魅力。
②诗文的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雅致及文化底蕴。
③增强了文章感染力,利于表达作者对中国诗词评论的赞赏。
④利于读者产生联想共鸣,引人情思。
⑶①该句运用排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②强调这清新明澈的画面如何激发人成为怀抱初心的“纯洁灵明”之人,以宽阔的心态去享受纯粹的友情。
③传达了作者对这幅画面的动心喜爱之情。
④为下文李清照摘引这八个字入词作铺垫。
⑷①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第一人称便于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初生的美好事物能纯净心灵,甚至消除嫌隙的欣赏赞叹,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境的着迷赞许。
③作者由文中古人故事引发“我”的思考,第一人称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对文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对文段所写画面的概括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作用的分析要求考生从内容(写什么、表达什么)、结构(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及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三个角度来思考。
⑵此题考查分析引用的对象(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从内容(写什么、表达什么)、结构(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及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三个角度来思考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联系全文。
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基本答题思路为:
用什么手法、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修辞)手法类,具体来说,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要能辨析各种手法的特征及作用,按照点明、说明、作用的思路作答。
要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
“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用。
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的心理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常使用。
第三人称是以第三人称“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
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文章内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人兄弟的礼物
刘成章
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
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
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格,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
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
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
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
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
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
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
是橙子树吗?
不敢断定。
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
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
它的确是橙子树!
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
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
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
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羨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
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
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
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
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
不过又想:
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
我又困惑了。
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结论,终于明白无误地摆在美利坚四月的天空之下了。
谢谢你了,我的芳邻!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礼轻仁义重。
你的情意是比洛矶山还要重的,我们全家感谢你!
不过我只是这样在心里念着,嘴上一直没有说出。
而邻人也一直没有向我们表示过馈赠之意。
但是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双方的意思互相都明白了。
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心照不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境界。
浓浓的情意,是无须点破的。
邻人是地道的黑人,我们的黑皮肤的兄弟。
我对自己曾经听信了关于这个族裔的一些偏颇说法感到愧疚。
在人性严重扭曲异化的当今世界,黑人兄弟身上保留的这种古朴民风,使我想起了信天游永在山间飘荡的家乡。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一颗熟透了的橙,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
但我顾不上细想这些,我注意的只是我6岁的小孙子捡起这颗橙子,要给邻人送去。
我毫不犹豫地拦了他,说:
“孩子,这是黑爷爷送你的,你剥开吃去吧。
不过改曰,咱们要一起去给黑爷爷送套中国茶具。
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一句诗,那诗像我们两家人的友谊一样质朴、洁净。
诗曰:
“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爱橙的仑态融入橙之美、橙之韵、橙之神之中,将自己的审美历程与橙子的生长过程融汇,情景交融。
B. “我”的院墙破败不堪,而邻人的院墙却郁郁葱葱,文章通过对比凸显了邻人的勤劳朴实。
C. 作者在对墙头橙子的描写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透出了橙子的神韵,使文章神气盎然。
D. 文章语言朴实,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含着深邃丰厚的意蕴,对如今的现实生活颇具警示意义。
(2)画横线的句子中,“这些”一词指的是什么?
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尾小诗“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指的是熟透了落在地上的橙子,让作者明白黑人兄弟的礼物已经送达。
②指的是黑人兄弟送来的温暖,这橙子不仅仅是礼物,也带来了如春风般的温暖和满满的爱意。
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暗示出这种和谐关系如同春风、阳光一般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3)内容上:
“这边”留着的不仅仅是“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有着“比洛矶山还要重”的黑人兄弟的情谊。
②结构上:
诗句质朴、简洁,卒章显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③手法上:
诗句虽简单,但可使文章境界全出,神采斐然,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
(1)D项中“语言朴实”理解有误。
本文记事叙述平淡但语言运用却十分优美。
(2)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义。
近指代词一般是去上文找,且要注意靠近原则。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一颗熟透了的橙,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
”这是上句,“这些”指的是熟透落地的橙子,“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这句话也是“这些”指代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春风”“阳光”是礼物给人的感受;结合文章主旨可以分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这也是作者写这个礼物的用意。
最后,归纳整合即可。
(3)就本题而言:
从内容上分析,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这边”留着的不仅仅是橙子,还有更重要的情谊,回答出深层含义;从结构上分析,因为该句话位于整个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能够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⑶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
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3、对主题有何作用;4、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
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
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
“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
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
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
“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
“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
李大姐说: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
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
“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
“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
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