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4983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docx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

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感谢肖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执教一年级的点滴感受和积累。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把握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我看到了在座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希望今天的分享没有浪费您宝贵的时间;当然,我也看到了许多年轻的老师,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启发。

一年级是一个充满无限挑战的年级,孩子们离开了幼儿园老师的巨大羽翼,慢慢开始学会独立。

他们个性鲜明却又可塑性极强,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时候让自己都觉得简直天衣无缝,可上起课来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

因为孩子太小,课堂组织往往大于教学设计。

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不断立规矩,比如训练一些基本口令,比如“一二三——坐端正”“请休息——休息了”练坐姿,比如“小手指着第1题——指着第1题”练看题能力,比如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对不对?

——对对对请坐下”,比如“表扬他——顶呱呱”,比如在讲重点的时候“谁的眼睛亮晶晶?

——我的眼睛亮晶晶”,写字的时候“头正——肩平双足稳”,收拾学具的时候“第一第一在哪里?

——第一第一在这里”,等等。

学生讨论热烈的时候用击掌的方法安静课堂最快,开火车练口算的时候“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4加3——等于7”。

当然规矩一次不能立太多,多了孩子记不住。

再比如课中操、手指操、小游戏等等要不断贯穿与课堂之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老师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腔调,甚至是外表,都展示着对孩子们的态度,因此站在教室里我们常常是激情澎湃、手舞足蹈的。

总之为了吸引他们,我们要想很多办法。

比如还需要思考一些激励措施,因为孩子很小,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很差,时常用一些小印章、嘉奖卡、积分卡、小奖状、小奖品等等刺激一下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低年段过渡,是很有必要的。

说一年级的挑战还有一方面是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当有的孩子还不能正确数数的时候有的孩子100以内加减法已经很熟练了,当有的孩子还不知道15并不是先写10再写5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能列式解决数学问题了。

我总和我的家长说,零基础的不用着急,对这样一些孩子我会做到心中有数,每天课堂上关注这样的孩子落实教学目标,家长回家配合复习就可以了。

也常常提醒我自己,抢跑的也不要太开心,同样要养成听课习惯,发展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一旦他们不努力往前冲,马上就会被赶超。

在正式做今天的教材解读之前,我想先介绍一点教学资源。

人教微研app里有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的解读课程,它以“例题”为单位,分别从“教什么”“怎样教”“如何练”三个维度,对每一个例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这套课程是市教研室李光杰主任带领武汉市小学数学团队历经几年精心打造的,人教社王永春主任和周小川副主任带领整个教材编写团队也就是每一册的主编对本课程的策划和开发进行了全程指导并严格审核。

我们武昌区在肖老师的带领下承担的是二年级下册的全册例题,上学期已全部上线。

现在上册的内容目前可以试听几节课,后续会陆续上线。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看,现在购买可以打折哦,有这么多大咖精心打造,肯定是物超所值的。

还有一本书想推荐给大家,这本特级教师同步教学对每一节课的教材、重难点和过程都有详细的介绍。

另外,除了我们教参配套的ppt和电子资源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好“希沃授课助手”完美实现学生操作活动的现场直播。

批改口算的时候如果题量很大的时候可以用“爱作业”app秒改,横式、竖式、脱式都可以,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

有了这些辅助教学的神器,我们终于要翻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了,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看目录。

教科书一共有9个单元,新课8个单元。

其中第一、三、五、六、七、八单元都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第二、四单元则是图形与几何的范畴,而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在本册书中没有单独的章节。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和比多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便于一年级的小朋友适应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这是小学生步入学校大门的最开始的数学课,对他们来说神秘、充满挑战的。

数学是什么?

是学生最好奇的一个问题。

我曾问过刚入学的学生这个问题,他们基本都说的是数学是数字、是加减法,北师大教材的扉页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告诉孩子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数一数这节课意图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一一对应点数的方法和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入学前,大部分学生能一一对应进行点数,但是物体的数量和数的结果没有真正对接起来,因此会出现数不对的情况。

这节课,我们就要针对正确数数这个目标,学生数数的方法进行有效指导。

问:

你刚才是怎么数的?

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不出错?

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从而教孩子按顺序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近到远;一一对应——用手指或笔尖一个一个地点着数的方法,注意手口一致;做记号数——当物体排列不规则时,每数一个就要做一个小记号,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减少数错现象的发生;基数含义——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教科书的情境图虽然有些老土,但是它的设计还是暗藏玄机的。

一是包括了1-10的各种事物,并且每种数量的物体不止一种,比如数量是3的除了有跳绳的同学以外还有石凳,这个就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都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等。

三是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产生并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

当然,做到了心中有数,老师们也可以换素材,比如北师大教材的这张图就洋气多了!

或者用ipad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寻找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孩子们喜欢的事物,激发数数的兴趣。

在学生充分数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如:

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面国旗?

一面国旗可以用数1来表示,那图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数1来表示?

请学生边指边说,帮助学生梳理语言,注意教学生使用正确的量词,培养完整说话的好习惯。

之后小结: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他们的数量都是1,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

同时出现教科书中有关1的集合圈,板书1。

以此类推。

认读了1—10之后可以和学生玩一玩游戏,数宝宝认读、老师摆实物学生找相应数宝宝、看到数宝宝学生摆实物,接龙数数、击鼓数数等,将看数、读数、听数、摆数、找数的活动巧妙结合,体验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体会基数的含义。

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藏着的数,从教科书到现实生活,体现数学的价值。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学习“一一对应”。

“一一对应”是一种思想,数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具体事物和自然数列从1开始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的过程。

这一课,学生要知道“一一对应”是什么意思,然后用这种方法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4块砖,小兔没有多余的、砖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可以说小兔和砖同样多。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直观感受不一样多,我们就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也可以说小猪比木头少。

第三个层次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还有什么可以比多少,并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

这里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是否有数学的味道,表达是否完整,从学生自然的表达中抽象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同时训练操作学具的习惯。

每次摆学具都应要求学生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才能开始,老师击掌就停,手背后看着自己摆的结果,收学具:

往前一推人坐正。

值得提醒的是第8页的3、4两道题,老师要特别关注,第3题从摆放的整体长度上来看鸡和鸭一样长,那数量就一样多吗?

请学生辨析并说理由。

可以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少的并画√。

这样的易错题还要多出几组,让学生开始有“陷阱”意识。

第4题红黄珠子的排列不是标准的上下或者左右的一一对应,而是一对一对排列,本质上依然是一一对应,这个得让学生有所体会。

【第二单元位置】

第二单元《位置》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包括认识上下前后和认识左右两个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

教学时的重点就是要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比如在描述主题图中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学生的回答不同,提问:

你们一会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又说卡车在前面,这是怎么回事啊?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规范语言:

卡车在大客车的前面,卡车在小轿车的后面等来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相对于上下前后来说,左右方向的判断就更困难一些。

儿童建立左右的顺序是:

左右和自己的左右手联系——身体中的左右——以自身为标准判断物体的左右。

教科书也是循序这个顺序进行编排的。

教学中,可以从生活中引入,结合上课举右手回答问题的常规活动,初步感知左右。

再引导学生说说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可以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加深理解。

例如:

右手写字、左手扶本子,右手拿筷子,左手扶碗,右手拿扫帚、左手拿撮箕等等,告诉学生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很多时候是要配合起来一起用。

之后可以通过举手、找一找、玩一玩等游戏(做一做第1题)延伸到身体中的左右。

再拓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即左手的这一边叫左边,右手的这一边叫右边,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左右。

最后拓展到生活中的左右。

整节课都在游戏中进行,孩子们会觉得很有趣。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一块的编排和北师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北师大教材是将10以内的数的认识编排成一个单元,然后将10以内的加减法编排成一个单元。

而人教版的教材是先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认识图形的单元。

我想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分散难点,逐步掌握、反复巩固。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三个内容,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数的组成这个顺序认数。

学生在入学前基本都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基本都能正确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生活化的数学,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那么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进行数概念的教学,其中数的产生是核心。

1~5的认识就要认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1是万数之源,首先认识数1。

出示1个梨,请学生说一说可以用数几来表示,再出示1筐梨,再请学生说一说。

通过问题,引发争论,比如1筐梨和1个梨,可不可以都用1来表示?

学生在争论中明白1筐梨和1个梨都可以用1来表示。

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怎么区别?

明白只不过单位不同,以“个”为单位1个梨用1表示,很多梨放在一个筐里,以筐为计量单位也可以用1来表示。

在争论中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接着老师拿走1筐梨,留下1个梨,演示1个梨添上1个是2个,2个梨添上1个是3个,3个梨添上1个是4个……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数来,体会除了1以外,每一个新数都是前一个数添上1后得到的,教科书也是通过这样的计数器来动态呈现数的产生的。

这节课要正式开始拿笔写数了,写数从一开始就要规范。

准备田字格的磁条,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开始写数,每个数字都要顶天立地占满格。

教师示范格外重要,当你工整认真写出漂亮数字的时候,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向你投来崇拜的目光、惊叹的称赞和激动的掌声。

我们也有老师把写数的指导录成了视频,课上课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学生在写数时要关注他们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头正肩平双足稳,一尺一拳加一寸。

一指二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

这个关系到学生的视力、手指肌肉和身体的发育。

在书写过程中,也不要求学生一次写得太多,而是在多次不断的练习的中逐步达到整齐、匀称、熟练,对学生在书写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

比多少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一一对应比较大小的方法基础上的,学生在具体的事物数量中独立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引出><和=这三种关系符号。

同时还要学习写法,居中、大小适中,><开口过大或过小都不好看。

=上下一样长等等。

通过摆一摆、比一比、做一做、涂一涂、玩一玩这些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进一步熟悉这三个符号朋友,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

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三种符号的样子,怎么区别><,最后用顺口溜“大口朝前大于号,尖角朝前小于号”“大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等来帮助学生记忆。

几和第几可以从买票的实际情境到生活中的情境感悟几和第几的区别,再动手操作,例如:

摆5正方形和1个圆片,让圆片的位置在第2;让圆的左边有3个正方形等等。

把数学直观化,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2~5的分合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理解分与合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是为后续学习加减法和6~10各数的分与合打下基础。

先请学生用自己的学具代替4棵向日葵,动手操作分一分,感知3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汇报之后可以示范有序分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这个数依次分成1和几、2和几、3和几,不重复也不遗漏。

那么在5的分合学生就能自主探究、有序操作了。

还可以让学生边摆边说:

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

教数的组成时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不能因为课堂组织困难而用老师的演示替代学生的活动,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深刻。

认识加法是数学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要着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把加法的含义融入到熟悉的背景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教科书中气球图和点子图都充分体现了合并的过程,那么教学时我们也要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充分让学生体会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值得提醒的是,从本节课开始,要逐步引导学生将图意描述完整:

小丑有3个红色的气球,还有1个绿色的气球,一共有4个气球,可以用3+1=4来表示。

把3个红色的气球和1个绿色的气球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鼓励学生说加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时用手势比划一下合并的意思。

在教学3+2=?

的时候允许学生一个个数、接着数或者数的组成来计算,这也是学生思维的三个不同水平,最高水平是用数的组成来算得数的,一开始不强求。

认识减法是在学习加法含义之后一个新的认知飞跃,也是学习当中的一个认知难点。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小鱼游走的情境理解去掉的含义,加以手势描述完整的减法故事,充分感知从整体中去掉部分用减法的意思。

依然要关注学生表达的完整,主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

然后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拓展一些数学文化的东西,比如加减号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的认识和加减法首先是认识0,一可以表示没有,二可以表示起点。

教学中可以问学生:

你在哪里见过0?

丰富对0的感知,同时老师也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回应学生的回答。

在0的加减法中,重点利用第一种含义也就是0表示没有进行教学,涉及了三种类型:

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0,一个数和0相加还是0,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可以让学生摆小棒体会这个过程,也可以多举几个例子加深感受。

在写数中,0的书写相对是最难的,要注意书写的方向,椭圆稍微斜着一点,哪里起笔回到哪里。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

我们每天生活在三维空间里,常见的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形象。

课堂上设计各种小游戏,比如摸一摸,根据要求摸图形;猜一猜,描述图形特征,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图形等等。

重点准备一些容易混淆的让学生区分,比如腰鼓、纸杯不是圆柱,比如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比如橄榄球是否属于今天学习的球类等等。

辨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说明理由。

另外学生要在实物、立体图形示意图、图形的名称中建立反应链。

搭一搭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具体要求下,让学生了解活动过程——知道了什么?

(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清楚要做什么事,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用上所有积木,又稳又高。

同时要关注已知条件)怎样搭呢?

(完成任务时要思考问题,怎么才能稳?

充分利用好图形的特征——不能滚动和相对稳定)看谁搭得高(活动后的回顾与评价)。

你认为搭建哪块积木最需要智慧?

引导学生发现,搭建的过程一定利用平面。

那怎么才能把球搭稳?

在操作和交流中找到解决办法。

评价的时候注意测量工具的适当选择。

练习中的第2题可以请学生边数边做小记号,最后全部填完了检查是不是所有图形都做上了记号,防止遗漏。

第4题,老师一定要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摆一摆,如果学生有这样同样大小的积木也可以带来,通过摆的过程体会全面思考、有序思考。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是在系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主要内容和第三单元一样,我就不赘述了。

重点还是让学生在横向的计数器上拨珠、摆点子图、数尺等操作活动中数数,直观认识数的基数意义。

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生来说从小范围的数域范围开始就要不断的积累相关的经验。

鼓励学生点数,感知数的大小,并继续在数的组成中感受总数不变,此消彼长的道理。

从7的组成开始,教科书开始简化过程,相同的不重复,也是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

学习数的组成很有必要,尤其是10的组成,它是凑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的基础,因此,把数的组成当成儿歌来唱背:

10可以分成1和9,1和9组成10,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

前面的第三单元是将认数和计算分开教学的,那这个单元不一样的就是将认数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穿插编排。

学习一组数就紧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点数或用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减法。

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三种算法还是都会出现:

从头数、接着数、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种算得快,但刚开始不要操之过急,让每个学生必须用数的组成算,允许部分学生有这样一个数的过程。

在6、7的加减法中出现了一图四式,由于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老师可以问问学生:

图中两个学生在做什么?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一幅图,两人列的算式却不一样?

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减法算式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部分减部分的情况,教科书是直接出示了算式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一图四式是为了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两个部分不可以相减。

之后通过学生操作摆一摆以及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图四式的方法,有的学生比较顽固的要加强个别指导。

到了10的加减法教科书就慢慢就变成了一图三式,利用点子图,让学生明白两道加法算式都是把蓝点和白点这两个部分合起来算整体,所以任意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就可以了,但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就有所不同。

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每节课上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巩固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比如:

出数游戏——组成10,我出3,我出7,3和7组成10。

比如扑克游戏,找朋友。

比如,摸数算加减等等。

比如出口算卡片举结果,拉口算条、听算等等。

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想法,如4+5=?

问:

怎样想?

答:

这样想,4和5组成9,4加5等于9。

10-3=?

问:

怎样想?

答:

这样想,10可以分成3和7,10-3=7。

写数的教学,数字写到9,所有的数字都学完了,教科书为什么还要教学10的写法?

因为10的占格和0~9不一样,0~9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数字,但10出现了1和0两个数字,其实也是在写数教学中初步感受数字所在位置的意义。

本单元设计的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列式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第46和47页主要以图画的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信息和问题,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教科书用三个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环节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图里有什么是帮助我们寻找信息和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怎样解答是分析数量关系,写出算式并思考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有的同学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时候猜运算,就是因为加减法的意义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一定要重视意义的教学,比如: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兔,就是要把左边的小兔和右边的小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要求还剩几只青蛙,就是要从总数7只青蛙里去掉跳走的2只,用减法计算。

带着学生尝试着说一说,虽然一开始对学生来说,这么长一段话很难说,但经常的训练会让他在做题时思考列式的道理的。

解答正确吗是一个检验的过程,检查算式列的是否正确,检查算式的得数是不是?

里的数。

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次的解决问题都注重了这个环节,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是会逐步养成的。

第57页又安排了一组解决问题,它用一个情境图呈现了许多数学信息,并用简短的文字代替了大括号和问号,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文字并理解问题情境的能力。

教科书首先用鹿的问题作为例子,提示学生选择与鹿有关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从而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这里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要求还剩几只鹿,就要从总共的9只鹿中去掉跑了的3只,用减法计算;也可以从信息出发找问题的方法——一共有9只鹿,跑了3只,可以用减法求出还剩几只鹿,也就是题目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传统数学教学中所提到的综合法和分析法。

之后学生继续读图,尝试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提出数学问题一开始学生是有难度的,刚开始老师可以示范,学生模仿。

慢慢学生就会提加法或减法问题了。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步计算,教科书用“来”和“去”这两个生动的动态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尝试完整地叙述图意。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模仿上车、下车等动态过程,亲身经历加深理解。

在运算顺序上,由于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看不见容易算错,在算式中用线标注顺序并写出第一步的得数,这样可以提高正确率。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也是100以内甚至更大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

这一单元依然还是遵循数的概念建立、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编排体系。

认识11~20各数这节课难点就是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在认识11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数出10根小棒,先以“一”也就是单根小棒为单位去数数,1个一,2个一,3个一……一直到10个一,让学生清楚这样数数要输出10次。

再将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数出1个十,只要数一次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到:

数数有不同的方法,但数出的结果一样。

再让学生摆出11,由于有了1个十,很少有学生会重新数出11根小棒,基本都会在1捆的基础上添上1根,老师就通过对11根小棒不同摆法的对比,提问:

怎样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明白?

(这是一个黄金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都可以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十这个计数单位的优势了。

再继续添加小棒,问:

再添1根是几根?

直观感受1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

到1个十9个一再添1根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到10个1根又可以捆成一捆了,2个十数着方便。

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是学生非常容易错的题,这个和平时生活中的理解的负迁移有关,教科书是结合直尺(数轴的雏形)让学生明白越往后数数越大,可以和学生玩找数的游戏,找一个数的前一个数、后一个数、离得近的数、离得远的数等等。

如:

16是离20近还是离9近?

8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17在哪一个数的后面?

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容易混淆的时候,我还会跟学生玩翻书的游戏,越往后翻页码就越大,每个孩子亲自翻书感受一下,记忆就会更深刻一些。

数数活动还可以让学生顺着数、倒着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等,发展数感。

在写11~20各数的教学环节里,要认识计数器并通过计数器表示这些数。

首先可以让学生独立观察计数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对个位和十位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介绍计数器。

在写阿拉伯数时,并没有把计数单位写进去,体现了一种位值制,有1个十在十位写1就可以了,有2个一就在个位上写2,对照计数器按位数写数学生能很好理解。

之后通过游戏“我来说你来拨”和“我拨你说大家写”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数。

在辨析11个位和十位的1表示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