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4388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

(一)

一、【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8、建功报国诗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11、生活杂感诗12、即景抒情诗

【“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

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

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

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

“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

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

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

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

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

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

内容特征: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

常用技法:

借古讽今、以景衬情,古今对比,化用与用典

【“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

“建功报国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

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

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表达主旨:

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

反衬,直抒胸臆。

【“人生际遇诗”的特点与鉴赏】

“人生际遇诗”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

“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

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

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

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

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

语言质朴清新。

【“生活杂感诗”的特点与鉴赏】

“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排除以上10类,那么,“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

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

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

借景抒情。

【“即景抒情诗”的特点与鉴赏】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那种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纯粹于或壮丽山河,或繁华景象,或怡人风物,情感偏重于欢快、欣喜、热爱等简单的情感抒写。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即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

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

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

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

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

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

  第一、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二、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第四、语言炼字类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第五、"诗眼"类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诗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六、句意类

  

(1)阐明诗句的语表义,有时还要发掘它的深层(语里)义;

(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第七、表达技巧类

  

(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第八、关键词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李弥逊的这首《春日即事》是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后所写。

通篇写景叙事,抑郁不平之情蕴藉其中。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

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乡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

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地稀疏起来了,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

前两句写景,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

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20XX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任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精妙诗句的运用之涒,第一个问题涉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形象的塑造,第二个问题涉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XX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言之成理即可)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二、高考热点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XX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

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06天津)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娟,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全国Ⅱ)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

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广东)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9.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07湖南)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仕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西)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歌鉴赏答案  1.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

(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流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意,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

(2)句则是要求具体表现的"傲岸"在何处。

答案要表达完整:

①情感的环境:

溯流而上,五更即行,顶风逆上。

②分析第三句"惯于奔波,不愁风水,傲视溯流风雨"。

③"卧听滩雷",视险境无畏惧;视平常,从容自信。

    4.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5.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6.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7.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8.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答案:

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10.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