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4334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docx

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

第30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能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综合思维)

2.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

3.应用:

能结合某一具体区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

方法技巧 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口诀

“北城南岭西日月,东到太行跨七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2.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三结合”原则

②目的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固沟、护坡、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措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地区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例1】 (2013·江苏地理,11~1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1.由图2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①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②隔坡梯田。

2.黄土高原的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③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④保水保土,由图1反映梯田的特点即知其优点。

答案 

(1)C 

(2)A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

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

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 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下图,完成

(1)~

(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 第

(1)题,缓坡上修筑梯田,田埂的水平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有效拦截泥土及水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2)题,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的过度开垦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 

(1)B 

(2)D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

水土流失与河流特征

1.(2018·全国卷Ⅱ,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

(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 第

(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

(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

B选项正确。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B (3)D

素养二 综合思维:

水土流失的调查分析

2.(2013·重庆文综,10~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

(1)~

(2)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

(1)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

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

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

(2)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为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

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答案 

(1)D 

(2)A

素养三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生态环境建设

3.(2018·海南地理,2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 第

(1)题,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

“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

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考点二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例2】 (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尝试自解] 

(1)                                    

(2)                                    

(3)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

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

源利

用不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B.流通区

C.形成区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

解析 第

(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

(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1)B 

(2)C

素养一 区域认知:

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

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

(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

(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

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 

(1)C 

(2)B (3)D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

荒漠化的防治

2.(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

(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考点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例3】 (高考经典题)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①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④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2019·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考)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解析 第

(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

(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答案 

(1)C 

(2)D

素养一 综合思维:

植物生长与环境

1.(2014·全国卷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

(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