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4043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许昌济源平顶山2020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间概念,《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

根据材料可知

A.中国古代早期政权具有神秘色彩B.分封制下周天子实现了对领上的直接控制

C.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观念由来已久D.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圆地方”、“上下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观念与大一统的措施有相近之处,表明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观念由来已久。

C正确;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导致古代政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未体现,A排除;分封制规定分封的土地、人民由诸侯进行直接管理,B排除;天人合一要求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材料未反映,D排除。

故选C。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B.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C.董仲舒的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D.董仲舒宣扬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了汉朝当时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董仲舒的学说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了思想基础。

C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董仲舒的学说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未涉及汉武帝接受其建议,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创新,B排除;D项内容未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故选C。

3.某史学家在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时说“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与大臣见面,不批奏折”,并且进一步指出“明朝的特点与其说是集权,不如说是分权,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

材料意在说明

A.明朝时形成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明朝政治制度的革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未使君主专制加强D.明朝中央决策机制的制度化、程式化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并结合明朝政治制度可知,该学着意在说明明朝时期的中央决策形成了一种制度、程式。

D正确;明朝仍实行君主专制,而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A排除;明代的政治制度革新强化了君主专制,比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排除;依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C排除。

故选D。

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具力。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发达的古代农业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领先

B.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C.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古化小农经济不断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向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来看,古代的农耕经济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B正确;材料反映了农耕经济对文明延续性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明的领先,A排除;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依据明清时期社会状况可知,小农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D排除。

故选B。

5.据统计,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类各级学堂多达249所,著名的复旦公学、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均集中于此。

同时天津也是北方文化教育的中心。

产生这种现象根源于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B.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维新运动的持续扩展D.清政府新政和教育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49年至1911年”“上海”“天津”并结合西方列强的入侵可知,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近代工业率先在此产生并获得发展,因此这些地区成为文化教育的中心。

B正确;西方科技的传入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A排除;维新运动仅进行了103天,因此持续扩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清政府新政的教育改革促进了学堂数量的增长,但与这些学堂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地无关,D排除。

故选B。

6.1927年5月,国民政府制定

《佃农保护法草案》规定“佃农交纳租税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40%”。

1927年6月11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农村减轻佃农租佃的25%。

这此规定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B.是整顿财政增加税收的重要举措

C.改变了农村基本政治和社会结构D.符合当时社会实际能够很快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的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A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减少农民地租,明显会减少财政收入,B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会改变农村的基本政治和社会结构,C排除;题意内容无法体现该措施推行的效果,D排除。

故选A。

7.曾反抗过父母包办婚姻的陈衡哲1935年时曾说,“在二三十年以前,一个男子或女子所能容忍的情形—如与不相识的异性结婚之类—及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

这说明当时

A.社会变迁导致传统道德崩塌B.一部分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人们的生活习俗已经西化D.底层妇女呼唤着自身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并结合近现代习俗的变迁可知,社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人冲破了传统婚姻的观念束缚,即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B正确;传统道德崩塌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材料反映了如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习俗已经西化的说法过于夸张,C排除;材料涉及的不是底层妇女要求自身的解放,D排除。

故选B。

8.毋庸置疑,我国经济改革成就巨大,家庭联产承包带来的是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却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如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些基层干部干预农民经营自主权的问题,农民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等。

这说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B.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C.农村的基层干部应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D.国家应采取行政手段严禁农村的土地抛荒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今天却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生产力导致的,因此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B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部分问题,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的说法过于夸张,A排除;材料未涉及基层干部对农民经营权的干涉,C排除;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题意主旨,排除。

故选B。

9.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按智慧品德把公民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从材料可知这三者的思想

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思想力的人”“按智慧品德”“吾尤爱真理”来看,三者的思想中都含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正确;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三者崇尚中庸追求和谐,B排除;依据材料“把公民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来看,柏拉图的思想中带有等级色彩,C排除。

故选D。

10.德皇威廉一世行宫外一座破旧的大风车磨坊影响了他的心情,派士兵前去与磨坊主交涉,愿意出高价购买后再拆除老磨坊,但是磨坊的主人坚持不肯出卖,威廉一世派御林军强行拆除了老磨坊,这位倔强的磨坊主破天荒的一纸诉状将德皇威廉诉至普鲁士最高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在原址重建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各项损失,威廉一世不得不按照普鲁士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一照办。

这则材料说明当时德国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B.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

C.专制是实立宪是虚D.帝国皇帝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威廉一世不得不按照普鲁士最高法院的判决书照办”来看,德皇也需要按照法院的判决来赔偿,表明德国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A正确;单从材料一件事不能证明德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善,B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律的制约,因此不能说德国专制是实立宪是虚,C排除;据所学可知,德国皇帝集全国军事、行政等权力于一身,并非统而不治,D排除。

故选A。

11.罗斯福总统鼓励大家“有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

这就是人民的信心……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你们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

我们要团结起来消除恐惧”。

罗斯福这做法

A.拉近了与美国社会各阶层的距离B.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C.有利于凝聚民心走出困境D.保证了新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

这就是人民的信心”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知,罗斯福此举凝聚了民心,有助于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

C正确;罗斯福的谈话主要是凝聚人心,并非是为了拉近与各阶层的距离,A排除;经济危机尚未解决,人们的恐慌不会消除,B排除;材料中罗斯福的做法有利于凝聚人心,但并不一定能保证新政的顺利推行,D排除。

故选C。

12.1975年英国就是否保留欧共体成员国资格进行全民公投,结果2/3以上的选民投了肯定票,而这种公民投票的做法在英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为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增添了直接民主的内容,也为未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开创了一个先例。

英国用公民投票的做法

A.开启了历史上直接民主的先河B.大大降低了英国议会的地位

C.直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D.对其国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增添了直接民主的内容,也为未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开创了一个先例”来看,这种投票方式对英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正确;在英国之前,古代雅典已经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A排除;英国议会主要是掌管立法权,公民投票不涉及对议会立法作用的冲击,B排除;公民投票结果中大多数肯定了英国脱离欧共体,阻碍了欧共体的一体化,C排除。

故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

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农民买下闲置的,土地,很多人成了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那宽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

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板;黑死病彻底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西方学者认为它“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

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材料二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

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营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袁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過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的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并指出他的做法对人类防控传染病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

(1)影响:

夺走了很多人生命,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掀起排犹浪潮,给犹太人带来灾难;客观上导致欧洲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改变欧洲的生活习俗习惯;改变卫生习惯,完善城市设施;动摇宗教桎梏,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2)贡献:

进行医学解剖,发现肺鼠疫病菌及传播途径和传染源;打破旧传统,用现代医学方法开展防疫工作;发明“伍氏口罩”迅速控制疫情,挽救了人民生命;开启中国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先例,国际影响巨大。

借鉴:

政府充分发挥领导协调职能;寻找源头,控制传染源;努力切断传播途径;勇于创新,科学防疫;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

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来看,这次疫情夺走了很多人生命,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依据材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来看,掀起排犹浪潮,给犹太人带来灾难;依据材料“农奴阶层由此瓦解”来看,这次疫情导致了欧洲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依据材料“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来看,这次疫情改变卫生习惯,完善城市设施;依据材料“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

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板”来看,这次疫情改变欧洲的生活习俗习惯;依据材料“黑死病彻底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来看,这次疫情动摇宗教桎梏,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2)贡献:

依据材料“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来看,伍连德进行医学解剖,发现肺鼠疫病菌及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依据材料“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来看,他打破旧传统,用现代医学方法开展防疫工作;依据材料“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袁口罩”来看,他发明“伍氏口罩”迅速控制疫情,挽救了人民生命;依据材料“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過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来看,他开启中国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先例,国际影响巨大。

借鉴:

依据伍连德针对疫情的措施和因此而产生的影响来看,面对疫情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领导协调职能;寻找源头,控制传染源;努力切断传播途径;勇于创新,科学防疫;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旅游,我的朋友对我说:

外国人来是看我们的“古代化”。

外国科学家说中国有“三宝”:

长城、兵马俑和汉字。

“三宝”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长城”是伟大建设能力的象征,也是“封闲”的象征(外国人叫它“大墙”),“长城之国”就是“封闭之国”,不但整个中国围在“大墙”之中,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街门、每一所学校,没有不是四西被高的图墙围住的,有形的围墙以外,更多无形的围墙,围住了思想:

“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从艺术看,这是珍品,从历史看,这是暴政的遗迹;“汉字”是伟大文化传统的象征,不是现代文明的利器。

我的朋友说:

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封闭”要改为“开放”,开放要开放竞争和开放思想:

“专制”要改为“民主”;“教育”要摆脱“教条”,既要摆脱古代教条,又要摆脱现代教条。

这等子说要拆除长城,打破兵马俑,否定汉字神秘感。

——周有光《中国有三宝》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

封闭导致落后。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形

围墙以外,更多无形的围墙,围住了思想”“这是暴政的遗迹”“不是现代文明的利器”来看,古代中国的封闭导致了中国的落后,然后结合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等政策加以解释、说明即可。

例如:

观点:

封闭导致落后。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15.材料:

明初的监察制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式创设督察院,完成了台、察合的制度创新,“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

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

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

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

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因此,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先后颁布了《宪纲条例》、《大明会典》等。

——《浅论明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监察制度改革。

【答案】

(1)特点:

注意监察制度的创新;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监察机构兼有司法权;战时兼有军事监督、监察职能;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重视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注意监察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形成相对严密的体系。

(2)评价: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的监察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明朝的监察制度依附于皇帝专权,因此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明初

监察制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式创设督察院,完成了台、察合的制度创新”来看,明朝注意监察制度的创新;依据材料“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来看,明朝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依据材料“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来看,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依据材料“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来看,监察机构兼有司法权;依据材料“御史监军,随同出征”来看,战时兼有军事监督、监察职能;依据材料“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来看,明朝重视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依据材料“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来看,明朝还注意监察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最终促使明朝监察形成相对严密的体系。

(2)依据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古代中古政治制度来看,明朝的监察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的监察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明朝的监察制度依附于皇帝专权,因此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

16.材料:

二战以后,苏、美展开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可是古巴导弹危机使苏、美深切感受到:

核战争不会有胜者;1977年前美国的中导力量占有优势,故自1977年起苏联在本土和东欧地区部署相应导弹,双方的军备竞赛投入十分巨大;联邦德国总理H.施密特倡议,希望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中程核武器谈判,西欧的反核和平运动顿时风起云涌,各地群众纷纷举行反核示威游行;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严峻的形势,调整了外交政策,以缓和苏、美之间的对抗。

苏、美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最终于1987年签署《彻底销毁两国中程核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尽管这个条约销毁的导弹数量只占苏、美两国核武库的极小一部分,并未触及其根本,亦不能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的地位,但这是战后美、苏载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的希望,同时对于美、苏各自国内经济和社会矛盾都有相当程度的缓解。

——选自《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背景及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能够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导条约》。

【答案】

(1)原因:

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军备竞赛造成双方负担沉重;西欧领导人的推动;欧洲及世界人民的反核和平运动的影响;80年代苏联面临内忧外患,戈尔巴乔夫调整外交政策;美苏双方的妥协。

(2)评价:

美苏《中导条约》的签订,有利于缓和当时的世界局势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美苏双方的负担;但由于条约销毁的核武器数量有限,没有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的地位。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古巴导弹危机使苏、美深切感受到核战争不会有胜者”来看,受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依据材料“双方的军备竞赛投入十分巨大”来看,军备竞赛造成双方负担沉重;依据材料“联邦德国总理H.施密特倡议”来看,西欧领导人起到了推动作用;依据材料“西欧的反核和平运动顿时风起云涌”来看,欧洲及世界人民的反核和平运动的影响;依据材料“面对严峻的形势,调整了外交政策,以缓和苏、美之间的对抗”并结合所学可知,80年代苏联面临内忧外患,戈尔巴乔夫调整外交政策,而且美苏双方的妥协促使美、苏签署了《中导条约》。

(2)依据《中导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美苏《中导条约》的签订,有利于缓和当时的世界局势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美苏双方的负担;但由于条约销毁的核武器数量有限,没有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的地位。

17.材料:

王淦昌(1907-1998),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4年王淦昌回国,培养出一批杰出青年物理学家(如李政道)。

20世纪50年代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筹建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56年9月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先后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1年,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64年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1978年以后,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等联合向中央提出“863”计划,为中国高科技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整理自XX百科《王淦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王淦昌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

【答案】

(1)成就和贡献:

提出中子实验设想;领导新中国宇宙射线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参与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提出并开展激光驱动核聚变的研究工作参与提出8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