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3664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docx

广东省兴宁市届高三语文上册摸底测试题3

(新课标卷Ⅰ)兴宁市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摸底测试卷(2018年11月7日B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御史监郡制。

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

但是,丞相史巡视又带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推诿的问题。

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②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

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

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

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③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

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④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

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⑤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进行举奏弹劾。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

汉武帝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

如果依法行事,则会受到褒奖。

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⑥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

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秦汉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

1.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B.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的。

D.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

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C.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D.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B.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都完全遵循了汉代的“刺史六条”。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延年曾因滥用职权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

出为益州录事参军。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

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

景俭又曰:

“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

“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

”诸宰巨曰: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

“谨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

’又《春秋》云: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

“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

后累除司刑卿。

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

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则天竞从景俭议。

岁余,转秋官尚书。

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4、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C.“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叔、季”来表示。

D.“再拜”是指拜了两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

这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此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处理案件的方式不同。

这可以从当时人们流传的“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的话中看出。

C.杜景俭大胆直言。

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他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

因为在调任秋官尚书期间,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

(5分)

(2)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宋中①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耿湋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

“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

”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

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

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

“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

”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

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

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

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

“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

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

“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

“就这些了,都拿着吧!

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

“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

“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

”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

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

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

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

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

”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

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

”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

”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

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

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

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

”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B.闵惠芬8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C.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奖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3)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6分)

(4)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位独唱演员,先天素质很好,训练又刻苦,每次上台演出后都能让人曲尽其妙。

B.这家饭店不仅为该单位大吃大喝提供了方便,在开发票时更是心照不宣,双方都少不了好处。

C.以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土地政策,纲举目张,看上去似乎可以让百姓受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

D.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揭发受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公民自由协会发起了向谷歌写信抗议的活动,这凸显了人们对CIA与谷歌二者合作可能带来骇人后果,因为CIA名声不佳,且很少受到政府的监督。

B.中国在短短30年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大幅度拓展,难免会“搅动”国际社会原有的利益和版图,难免会有国家感到失落。

C.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

D.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一举措的目的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美的感觉当然就在这深巷里。

我喜欢它两边各式各样的古屋和老墙。

我尤其喜欢站在这任意横斜的深巷里失去方向的感觉。

A.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B.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C.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D.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有一定的文采。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我曾经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是辛勤劳动的人们脸上的汗水;我也见过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                       ;我还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开在那些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