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3560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docx

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艺术班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艺术班)

考试时间:

2017年4月满分:

120分考试时长:

10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7%D.60%

3.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人认为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理由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C.人口众多,民族众多D.基因研究处世界顶尖水平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5--6题。

4.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过渡型

5.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影响下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1955-1960年)

A.西部土地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7--9题。

7.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新加坡

9.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A.ⅠB.Ⅰ和ⅡC.ⅡD.Ⅲ

10.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

C.人类的文化水平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11--13题。

1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

12.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13.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

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相对不足而引起的

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

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

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14--16题。

 

1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1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16.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

我国某校高三

(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

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图2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回答17--18题。

 

17.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

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18.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

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

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

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9.“丁克”(DINKY),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Income,NoKidsYet缩写的音译,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

结合材料完成丁克家庭反应的地域文化是()

A.传统农业文化              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             D.欧美文化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图2),回答20-21题。

20. 如果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人口容量的不同资源种类,那么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容量的“短板”是

A.土地资源B.淡水资源C.热量资源 D.能源资源

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a)、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b)、中国的人口容量(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发展规划图”。

回答22-23题。

22.图中已有的城市功能分区中,你认为明显不合理的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C.商业区    D.奶牛场

23.如果新建一所普通高中,你认为最理想的位置是(  )。

A.A处   B.B处C.C处   D.D处

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24.导致清朝辽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

A.政治B.宗教C.交通D.军事

25.使辽宁成为我国现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资源开发B.交通C.自然要素D.宗教

26.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城市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D.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7.下图表示两类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读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城市化的进程快、水平高

B.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目前已变快,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D.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减慢主要是因为城市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来维持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读下图回答28--29题。

 

28.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地域分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1—中心商务区2—中级住宅区B.3—低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

C.2—批发轻工业区4—高级住宅区D.4—中心商务区5—低级住宅区

29.关于图中数码4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处为高级住宅区

B.该区趋向高级住宅区的两侧,处于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间

C.该区主要是中产阶级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

D.该区是紧靠高级住宅区旁边发展起来的

 

图2表示各类用地付租水平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3表示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分布,读图回答30--31题。

 

30.下列各类功能区的排列顺序与左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是()

A.商业、住宅、工业、城郊农业B.商业、工业、城郊农业、住宅

C.工业、城郊农业、商业、住宅D.城郊农业、住宅、工业、商业

31.右图地租等值线的分布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

下列解释不够合理的是()

A.交通干线附近地租较高B.交通通达度好的地方地租较高

C.距离市中心近的地方地租较高D.郊外由于空气新鲜地租较高

图14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32--33题。

 

32.若数字①一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B.商业区C.绿化带D.工业区

33.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西北风、向北流B.东北风、向南流C.东南风、向南流D.西南风、向北流

图9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34--35题。

 

34.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该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文化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住宅区B.②-文化区C.③-文化区D.④-工业区

35.该市计划建设一个钢铁基地,应分别选址在( )

A.甲B.乙C.丙D.丁

图4为“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4,完成36--37题。

3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7.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低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38.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

A.逆城市化影响了不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比发达国家城市低

C.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D.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

a>b>c)。

读图完成39--40题。

39.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0.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第二部分综合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并分析原因。

(8分)

(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4分)

42.读图回答问题。

(20分)

(1)图中五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两城市(填字母),原因为:

①                ;②                    。

(2)A、C、D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______。

①平原地形②气候暖湿③资源丰富④交通发达

(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促进其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地貌上,D城市适于发展_______工业,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

 

高一艺术班月考地理答案

BCCDBDDCDABDDDDCADCBCDAAAABBAADBDABCACAA

41答案:

(1)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趋向:

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原因:

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

(3)①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③户籍制度的改革

(4)变小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