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杨誉平.docx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杨誉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杨誉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杨誉平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过程
城川中心小学杨誉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语: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从不同侧面认识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主席,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8《毛主席在花山》。
2.依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心中有哪些疑惑?
哪些问题呢?
(花山在哪里?
毛主席在花山干了些什么?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依学生提问随机处理)
看来同学们都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将走进课文,一同去探究这些问题,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板书:
毛主席在花山(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思考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三、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呢?
谁来说一说?
明确讲了三件事: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边说边板书)
2、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当中去把三件事认真地读一读,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
3、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再把你画出的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四、精读课文,潜心领会
1、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主席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过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但这篇文章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主席。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位主席的一言一行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2.交流:
谁来读读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A、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
“这怎么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这怎么行?
什么不行?
③谁认为行?
理由是什么?
④是啊,他们把主席放在了特殊的位置!
⑤然而主席却认为不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上,你也许又有了新的感动?
(皱了皱眉、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严肃)穿插感悟读
⑥在香烟拿起又放下的一刹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⑦交流感悟读
⑧是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④一位关心群众的好主席,一个慈祥的长者。
读——
B、“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
说话态度要诚恳。
”主席说。
这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么诚恳!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C、主席说:
“你想过没有?
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
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
①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能让你感动!
警卫员为难的是什么?
②出示:
这筒茶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好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
(抓住:
“转了好几道手”“才”“一直没舍得喝”理解)
③可是如今主席却要怎样做?
a、指名回答
b、出示句子:
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叶,说:
“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
c、谈感受
④此时让我们再来聆听主席的这番教导,也许我们更能理解主席的那一席发人深省的话语!
(指生读)
⑤交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
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
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
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茶叶,这还是普通的茶叶吗?
它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毛主席对群众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体贴)
⑦这就是主席,一个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语重心长的话。
(男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主席的教诲(女生读)
① 一个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主席让我们感动,文中主席的哪些一言一行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
D、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
“你们俩歇会儿吧!
”然后对警卫员说:
“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
”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②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
(评:
是啊!
细小的动作)
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位母女。
(评:
简简单单的话语)
从“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
(评:
深入群众)
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的画面,印入你脑海的是什么?
(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
④让我们把这样的一幕深深地记在心头,读——
⑤孩子们,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他们会想些什么?
又会说些什么呢?
⑥交流
⑦是啊,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谁来读?
(出示句子,指生读)
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了,这位老人他见过主席吗?
(老人没有认出毛主席,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四、联系实际话感悟
1.其实不止这位老人整个花山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主席。
老师这里有份小小的资料,老师读给大家听: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
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
而周围的群众只知道有个平易近人的首长曾跟他们一起生活了9天。
花山的九天他给人民留下了“平易近人的印象,那么在城南庄呢?
在延安呢?
在井冈山呢?
是的,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他带给人的是——?
是的,无论是何时,无论是何地,主席都是那么的——?
那么的——?
3.仅仅九天,他就在花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毛主席在花山。
4、回顾阅读,揣摩课文表达方法。
读完了课文,我们想一想,课文所叙述的三件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达的方法?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五:
深化感悟
1、毛主席做的是解放全中国的大事,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
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
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2、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六、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一位陕北的老农民用一首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东方红》吧。
(会唱的同学一起跟唱,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主席的敬仰之情。
)
过渡语:
关于毛主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毛泽东传》
7、课外作业课外阅读《毛泽东传》。
八、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群众回来碾米
给群众沏茶喝关心群众
帮母女俩推碾子为群众着想
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质。
学生认真地读书并讨论交流,就得出了答案。
我再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句子,通过理解这些句子,学生对毛主席的高贵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
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
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
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
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