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144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

陆良县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本卷总分:

100分)

注:

其中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周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

孔子一再表示: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D.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4.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留存的独特的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典籍。

下列文化元典能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是()

A.《道德经》B.《孟子》C.《离骚》D.《诗经》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7.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D.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8.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9.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古代书法的哪一种书体()

A.草书B.篆书C.隶书D.行书

10.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1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B.秦朝C.西周D.宋代

12.两宋时期,四千多犹太人渡海而来,驻留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封)。

宋朝皇帝给其头领赐姓为赵。

其随从亦渐改中国姓:

“列维”演化为“李”姓;“亚当”演化为“艾”姓等。

最后形成了七姓八家(“张”分出“章”)。

他们世代与汉人通婚。

据此推知()

A.两宋时期三教合一促进了民族融合B.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应据新史料提前

C.犹太移民逐渐认同中国的宗法观念D.两宋内部经济和对外贸易并驾齐驱

13.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采取藩封的办法,“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

明太祖此举()

A.对宋元的灭亡拥有准确的认识B.带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

C.为明中后期地方割据留下隐患D.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14.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据此可知()

A.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B.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

C.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D.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

15.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6.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B.实现流水作业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瓷器质量提高

17.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18.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

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

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

19.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洋务派任人唯亲B.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C.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清廷日益腐朽反动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列强加剧侵略扩张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21.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

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22.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23.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B.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C.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2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

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

这表明()

A.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D.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25.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

材料表明()

A.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B.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26.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

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

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支那事变           B.日中战争

C.抗日战争           D.第二次中日战争

27.1943年1月,美英两国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同年ll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共同参加开罗会议。

上述史实说明()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④

28.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

“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29.“‘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B.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C.“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30.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

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B.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C.外交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31.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

它们反映出()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D.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32.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