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1052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题库.docx

社会学概论题库

《社会学概论》题库

三、简答

1.文化的内部构造包括哪些内容?

2.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3.文化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5.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简述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7.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主要有哪些?

8.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9.简述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0.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11.社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2.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的理解。

1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14.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功能。

15.简述家庭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6.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17.简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18.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9.简述初级群体的功能。

20.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1.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有哪些重要意义?

22.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3.科层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4.转型期我国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5.简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6.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27.简述我国当前的弱势群体问题。

28.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有哪些?

29.为何说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

30.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

31.简述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三种角度。

32.简述社区的四层含义。

33.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式。

34.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36.简述社会控制的类型。

37.简述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种角度。

38.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

39.简述社会互动的几层含义。

四、论述

1.试阐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2.试阐述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3.关于我国城市化有几种观点?

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4.试论述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5.试论述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6.如何认识当代我国初级群体的变化?

7.非正式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它有哪些正负功能?

8.试比较刚性社会结构与弹性社会结构。

9.论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10.联系中国实际,论述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的意义。

11.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中国当前城市与农村的社区建设?

12.结合我国情况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13.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越轨。

14.社会角色失调问题有哪些?

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社会学概论》题库答案

一、

1、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

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

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

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

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

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

指通过建设以促进杀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

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

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

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

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

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他社会制度产生的母体,包括经济制度与家庭制度。

19、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0、二元社会结构: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1、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广义上来看,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来说,社会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2、社区:

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3、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既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又是人们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和基础。

24、社会分层:

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5、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26、文化濡化:

由于传播使不同的文化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了另一种文化的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27、非正式群体:

指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28、权威:

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29、参照群体:

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之提供参照标准的群体。

30、社会互动: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1、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32、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过程或结果,即社会在分化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维持自我增长和自我创新的阶段,来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33、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社会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34、角色冲突:

指在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35、科层制: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36、社会分化:

分化的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

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的特征。

36、社会分化:

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37、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8、逆向社会化:

所谓逆向社会化是相对社会化是一个单向过程而言的。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39、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40、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二、

1、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的目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以获取经济效益或实际利益为目的的角色行为;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取实际利益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制度和秩序、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是现代化理论提出的一对概念,指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与发展阶段。

通常我们把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称之为传统社会,把工业社会称之为现代社会。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前者是指根据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具有正式关系的群体。

后者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

4、阶级与阶层:

二者都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社会地位层次及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过,阶级划分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层划分的标准是多元的,强调社会资源占有量上的差异。

5、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一体化与团结。

6、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根据流动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7、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变化,而代际流动指通过与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

8、竞争与合作:

竞争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合作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好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9、冲突与顺应: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顺应只指互动中的一方或双方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或相互适应。

10、所属群体与外群体:

主要根据成员对群体的身份和心理归属来划分:

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生活;外群体,泛指所属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1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我们把法律、法规等明文规定的制度叫正式制度,把习惯、道德等不成文的制度叫非正式制度。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2、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指通过社会力量和手段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控制方式;内在控制指社会成员内化社会规范标准,自觉运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指导行为的控制方式。

1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

前者是有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认同与归属感的共同体。

实在社区指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的社区。

14、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或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两者是按照在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做出的区分,但区分是相对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相互转化。

15、基本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即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旨在传授语言、知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等,帮助社会成员认识理解社会角色的期望与要求;再社会化指放弃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两者是从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做出的区分,任何人都要经历初始社会化,但不一定经历再社会化。

16、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也叫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也叫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两者的不同在于角色获得的方式不同。

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民族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文化的评价处在两个极端的立场上。

18、地缘关系与业缘群体:

地缘关系指群体成员根据空间或地理关系而建立起的联系;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和性质不同。

19、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根据社会控制的正式程度可分为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因此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如政权、法律、纪律、规章以及各种具体社会制度等等;非制度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

20、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

三、简答题

1、答:

由三部分组成:

1)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2)文化丛;3)文化模式。

2、答:

1)超生理性、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

3、答:

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表现出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如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为社会团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的作用最大,可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4、答:

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表现出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如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为社会团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的作用最大,可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答:

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应用性。

5、答:

1)15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社会思想的发展;2)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3)最重要的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变革。

6、答:

1)准备阶段,包括选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选取样本及实验调查;2)实施阶段,包括搜集资料及整理资料;3)总结阶段,包括统计分析、理论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7、答:

包括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搜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8、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客观的;2)社会现象有规律,可以被了解;3)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4)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研究社会。

9.答:

理论意义:

(1)描述性功能:

能客观全面地收集、整理、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成为真实全面反映客观事件的原始资料来源;

(2)解释性功能:

社会学运用合理的理论解释事件的起因,找出因果关系;(3)预测性功能:

社会学家根据已有的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

(1)能对政府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提供科学依据;

(2)能更好的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3)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要知识;(4)有利于普及社会知识,有利于人们认识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科学合理地生活;(5)有利于个人了解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10、答: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11.答:

(1)整合的功能:

指将社会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是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使长存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第一积累和发展。

12.答:

合作是指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社会目标而彼此联合的行为;竞争指社会交往中,不同社会成员为争夺同一社会目标而相互争夺的行为。

竞争与合作表面上看是对立的,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都是个体或组织为了一定目的、利益而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只是两者采取的方式手段不一样,合作是相互帮助扶持,竞争是不断赶超对方。

竞争离不开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往往更加有力;合作也离不开竞争,缺乏竞争的合作缺乏活力。

因此,只有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提倡公平竞争、友好合作的精神。

13、答: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14、答:

社会化的功能在于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学习角色知识,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系和发展。

15、答:

家庭的结构分为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情感结构。

根据自然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残缺家庭。

家庭具有性爱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感情功能。

16、答:

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17、答: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8、答: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撒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19.答:

初级群体的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类型。

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负面影响: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20.答: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所谓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而地位则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21.答: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的灵魂,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其次,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对外,组织要宣告其宗旨、性质和任务,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最后,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组织的活动是否有效益和效率,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22.答:

为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责权对等的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23.答:

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24.答:

转型期我国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我国组织结构普遍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正式结构。

第二,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联系,在1978年之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以单位制度结构为主要特征,分化程度较低,说明组织结构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表现出它的反复性和曲折性。

第三,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由于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环境下,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内部关系,还是各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向联系。

25.答: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分层。

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作阶级,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韦伯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但必须将它们严格区分,即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决定关系。

26.答:

1)主观法。

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评分归类。

2)声誉法。

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3)运用可能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进行分层。

27.答:

我国弱势群体具有下述特征:

物质生活趋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有效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整体性淘汰这样的一些社会排斥方式造成的。

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妥善处理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8.答:

第一,个人条件。

个人条件又可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

第二,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是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具体体现为就业制度和职业声望观念。

29.答:

1)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3)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30.答:

1)社会价值观;2)社会规范体系;3)权威与地位结构;4)社会机构与设施。

31.答:

1)从社会制度的功能耦合网的角度考察;2)从制度的潜功能的角度考察;3)从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制度的功能性质问题。

32.答: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2)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3)社区共同生活的人们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它活动;4)社区存在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33.答:

1)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优先落后的农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

2)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

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影响并促进乡村的发展。

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

34.答:

1)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和整合;2)理性化;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