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996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docx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1章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区域的概念:

1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

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1)|

(2)在西方:

1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2从学科渊源:

(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3)在中国:

1改革开放之前:

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2改革开放之后:

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

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2)^

(3)研究内容

1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规律与优化

-

4区域分工与联系

5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6区域经济政策

四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对比分析法

3系统分析法

.

4数量分析法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

·

#

注:

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均衡发展模式:

(1950-1978年)

案例:

在50年代,我国产业布局是“畸形布局”,基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沿海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却占工业比重的70%。

政治上要求中国必须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

基于国防安全考虑,选址要求“山、散、洞”。

在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建立起西部地区的重型产业结构,但同时形成了“飞地经济”和“孤岛效应”。

二非均衡发展模式:

(1)梯度推进理论

~

1基本观点:

(1)梯度:

指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实能的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悦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周期中的阶段。

高梯度地区:

处于创新、成长、成熟期早期

低梯度地区:

成熟期的中后期,衰退期

(3)创新活动:

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时间的推进以,就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4)创新活动的梯度转移载体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体系

“梯度最小律”:

承接能力差异最小,而非承接距离最短

[

“盲区”:

理论上应该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地区,由于承接能力比其余远距离城市承接能力弱,则创新活动转移会跳过该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从而使得该区成为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盲区”。

2在我国的应用

(1)高梯度的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过渡的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

低梯度的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农业

(2)存在的缺陷: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没有科学依据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衡性(均质性)

◆无法有效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茶叶的缩小

◆否认了中西部地区发挥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肯能性

历史上,世界范围呃逆的梯度推移由“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亚洲四小龙)——中国东部地区”,其时间间隔为30-40年。

(3)粘性:

中国产业转移并没有向学术界期待的那样出现明显的转移而存在空间依存的粘性,其原因分析如下:

?

&

(2)增长极模式:

1增长极理论演变过程

佩鲁:

经济部门,起支配和推动作用

?

部门增长极,(推进型单位)创新能力+关联带动作用

布尔维尔:

空间增长极

缪尔达尔:

累积因果论,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地区理论

理查森:

“溢出效用理论”(溢出效用:

计划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叠加)

【※】实证分析证明:

极化效应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是时间T的指数。

2基本观点:

(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在少数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点上首先发生,不断发展为增长中心(极)。

(2)*

(3)增长极的形成条件:

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该区域。

(4)增长极的形成机理:

在初期和中期:

主要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在中期、后期:

主要是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增长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威廉姆森:

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T呈倒“U”型变化区域

(3)点轴开发模式:

(空间组织形式)

“点”:

增长极,各等级中心城市

“轴线”:

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轴线

基本思路:

1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

2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

◆确定“点”的方向和功能

案例: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很多单一工矿资源型城市:

大庆

3确定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

(一级、二级、三级)

◆在我国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开发模式:

“T”:

我国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级轴线,也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经济轴线)

“Π”:

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

“#”:

沿海地区经济带

(4)网络开发模式

{

◆加大节点与域面、节点与节点、域面与域面之间的要素流动,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案例:

江苏昆山:

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

1,而昆山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为:

1.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有“点——线——面”逐步展开。

课堂总结: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1978年前——均衡发展战略

1980年——90年代末——非均衡倾斜发展战略

2000年——今——非均衡协调协调发展战略

 

/

 

二湖南区域经济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

——90年代:

“一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如图1)

◆一点:

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

◆一线:

京广线经过的六个地级市

2000年:

“一点二线”的开发模式(如图2)

◆一点:

长株潭城市群

◆二线:

东线:

(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

西线:

(张家界市、吉首、怀化)

2007年:

“斜十字型交叉开发模式”(如图3)

2008年:

“3+5”城市群的圈层模式(如图4)

张家界

常德

益阳

长株潭

图3

图4

岳阳

株洲

湘潭

益阳

娄底

衡阳

常德

长沙

 

 

第3章: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类型构成、数量比例关系、相互关系

第1节:

产业分类

一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

大农业

第二次产业:

大工业+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

大服务业

>

二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

1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矿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餐馆和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

8金融业、房地产、保险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

10其他活动

三霍夫曼分类法

{

※注:

在我国工业分类法中,耐用消费品的制造大部分属于重工业,而国际工业分类中则属于消费性工业,这是两大分类方法中最大的不同。

四功能分类法:

 

案例: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则各区域间形成“垂直型分工”(纵向)

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下游为高附加值,上游为低附加值)

案例:

我国80、90年代,普遍采用垂直型分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之间价格没有理顺,导致中西部地区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低价卖出、高价买入)。

所以,在目前鼓励在垂直型分工的前提下,还可以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相同的区域,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

 

·

 

五要素密集度法(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

要素:

资源、技术、劳动、资本、知识

◆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

第2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结论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案例: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2005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

全国

~

江苏

24515

湖南

10366

甘肃

7341

分析上表,横向可以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规律,纵向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省域之间劳动力分布的差异。

二库兹涅兹的深入研究(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阶段)

结论: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少;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比重都是上升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都是上升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结论:

^

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因此是“弱质产业”

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随区域经济演变,工业所吸收劳动力数量是有限的;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的贡献是最大的。

~

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吸纳劳动力能力是最强的,——“蓄水池”,但同时,该产业对国民收入被水平的提升时优先的。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小城镇化是“空壳化”的。

三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及时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

◆一般规律:

轻纺工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

◆一般路径:

轻纺工业——重工业——加工组装业——高新技术产业

(1)重工业化: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统计分析结果:

随工业化过程的推进,霍夫曼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霍夫曼可以用以作为一个指标,比较两个地区间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发展水平,若值偏小,则表明该区域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比重高,工业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

【※】日本:

盐野谷:

霍夫曼系数下降幅度减少,重工业化过程就会停止,出现一个饱和点(重工业化率占60%-50%)

 

;

 

(2))

(3)重工业的第二阶段:

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

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

加工制造业:

技术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

◆我国目前处于重工业化得中期阶段,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4)工业化过程中的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

◆西方国家一般的规律:

如下图所示:

 

◆我国:

 

(5)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关键:

该区域主导产业结构的演变

{

◆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人类需求

吃饭

穿暖

便利、机能

精神追求

主导产品

&

食品

轻纺

耐用消费品

娱乐、旅游

主导产业

农业

轻纺

制造业

新兴(现代)服务业

2生产力上升率不均等(比较劳动生产率)

吸纳要素积聚

效益高、成本低

3国际贸易模式

钱纳里: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日本)赤松: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棉纺工业、发展工国家

<

弗农: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国

第3节、

第4节: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一区域产业结构是否与资源结构(市场需求)相吻合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短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定产业结构。

案例:

永兴县城成为中国银都乃是世界银都的原因:

交通便利

能源条件——煤

历史因素

二主导产业是否在较高层次系统中承担特殊职能

·

◆不同区域应该建立以优势生产要素为提托的从专业化生产部门,通过专业化部门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率水平,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效益。

三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实现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移植型”:

并未产生增长极的效应,反而产色很难过“孤岛效应”和“飞地经济”;

◆西部地区:

双重二元结构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

央企、地方企业的断层(央企相对于地方企业具有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大而全的特点)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和成本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刚性与弹性。

刚性:

从存量变化角度,要读流动困难,转换成本很高

弹性:

转换成本低,时间短;

(1)当区外有生产要素流入时,区域产业结构能充分吸收、消化,转换成生产规模扩张能力和输出能力。

(2)当区域主导产业依耐的生产要素供给发生困难或市场萎缩是,能通过产业结构的内部自我调整能力,及时避开不利因素,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当区域经济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时,产业结构能创造有利条件,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化升级。

五区域产业结构效益的高低

第4节<

第5节二元经济结构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衡量指标

农业

非农业

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若值越小,则说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故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二元反差系数=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若值越小,则二元经济结构越不明显)

二我国二元经济的显著特征: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巨大反差

案例:

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以1978年为例:

我国工业产值在全国GNP中占70%,而在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达70%,行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反差,世界人均GNP>1000美元,而我国人均GNP<100美元。

 

产业集群专题讲座

一内涵和特征

马歇尔“产业区”的概念:

专业化生产要素的地理集聚区

\

“新产业区”

“产业集群”

~

◆集群是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些公司和机构同处于某个或关联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当今世界,集群经济支配世界版图。

~

$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经济因素:

供给、需求

地方文化历史

◆产业集群的分类: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

1集聚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强

技术上可分性越强——中间环节越多——工序型企业越多

案例:

诸暨大唐镇——世界袜都

金乡镇——铝制徽章

嵊州——“领带之都”,所生产的领带占中国市场份额的80%,世界市场的30%,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集群最终产品差异性潜力大

水平方向差异性:

品种、规格、功能、品牌、等级、色彩

垂直方向差异性:

同种产品内在的质量差异

◆通过差异化竞争——细分市场——寻找市场立足点

3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本

都是依赖“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

具有非常强的可贸易性

4企业竞争环境动态多变与速度经济性

速度经济性:

依赖于柔性化组织,谁能掌握商机、率先创新、谁就能更快占领市场。

案例:

绍兴轻纺城:

“礼拜商品”——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

5地方文化对其影响

◆产业集群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想象,而是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集合体。

案例:

浙江文化精髓——“商”,崇商、亲商、善商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为浙江提供了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基础。

◆分工——交易次数增多——交易成本上升,而由于长期的合作和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相互信任度提高,形成有利的社会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路径依赖性——本地根植性——竞争优势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湖湘文化——“官”,学而优则仕。

◆这种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融。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成本优势:

交通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2市场优势:

市场占有优势

整体广告宣传成本优势

营销网络的拓展与构建

3规模扩张优势:

单一企业快速诞生(快速吸引要素)

价值链的规模扩张——产业集群规模扩张——新企业诞生——价值链的规模扩张:

正反馈机制。

4技术创新优势:

激烈竞争(外在压力大)

集群特殊的竞争环境(动力):

隐形知识的溢出、合作创新

◆知识,根据其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可以用语言、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具有强流动性。

隐形知识:

难以用语言、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但在知识的传递与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渐进而非根本性的创新

创新(改进)——模仿——跟进——再创新——再模仿——再跟进——……通过此类滚动机制实现创新。

四产业集群在我国

(1)理论研究

1李小建:

1998年:

“第三意大利”

◆第一意大利:

发达的北部;

第二意大利:

需要政府扶持的南部地区

第三意大利:

中小企业模式为主的东北部地区

2仇保兴:

1999年:

《小企业集群》

3王缉慈:

2002年: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2)发展实践

(1)浙江的块状经济——内源式——本地根植式

(2)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嵌入式——松脚式

(3)北京中关村

五有待研究的课题

1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

2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4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治理问题

5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6集群中的知识外溢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网站: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判断分析题

3简答题

4论述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