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726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docx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学

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中教“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时间:

2005月10月29日 地点:

浙江幼儿师范学院礼堂

执教:

闫学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

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

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

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

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

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

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

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

师:

你知道得真多!

生:

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

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

你知道得更多了!

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

《呐喊》小说集。

师:

厉害!

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

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

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

你看课文了是吗?

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

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

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  谈《水浒》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

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

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你想先谈哪件事?

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

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

好,尊重你的权利!

我们就来谈谈“碰壁”。

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

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

生:

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

谈笑风生!

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

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

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

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

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

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

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

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师:

他听得多仔细啊!

还有问题吗?

生:

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

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

还有想问的吗?

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

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

没有!

师:

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

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

他究竟想说什么呢?

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

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

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

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

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

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

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

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

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

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

环境!

师:

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

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

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

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

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

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

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

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

没有啊!

师:

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

靠脑子想出来的!

(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

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

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

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

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

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

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

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

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

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

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

能具体说说吗?

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

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

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

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

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

再说一遍?

生:

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

为什么呢?

生:

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

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

师:

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

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

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

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

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

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

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

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

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

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

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

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

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

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

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

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

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

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

(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

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

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

一起谈读书!

师:

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

《水浒传》。

师:

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

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

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

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

“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

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

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

师:

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

“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

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

你们都笑了!

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

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

张冠李戴!

师:

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

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

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

这是批评吗?

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

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

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

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

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

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

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

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

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

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

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

很好!

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

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

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

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

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

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

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

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

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

生:

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

十分窘迫。

生:

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

师:

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

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

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

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

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

也许他家里……

生:

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

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

师:

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

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

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

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

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

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

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

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

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

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

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

一种无奈的叹息!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

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

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

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

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

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

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

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

被西方国家。

师:

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

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

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

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

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

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

板块二:

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

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

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

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

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

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

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

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

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段文字经历了以下4次回旋)

  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师:

前来吊唁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四面八方。

大家都要最后看一眼这个伟大的人物——鲁迅先生!

著名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巴金先生前不久刚刚去世,他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作为一个敢写真事、敢说真话的伟大作家,他曾经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先生去世时万人同悲的场面。

现在让我们透过他的文字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学生自由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交流:

在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中,你最关注谁?

生: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

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

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

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

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

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

生: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

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师:

知道什么人穿和服吗?

生:

日本人!

师:

两位日本妇女也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

“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生:

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来了。

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生: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师:

来吊唁的人真的是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行各业。

当你看到了巴金先生描述的情景,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份万人同悲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段文字。

(第一次回旋)

师: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前来送葬的人群之中也许就有阿三。

面对着先生的遗体,她情不不禁地想起了什么?

也许前来吊唁的人当中还有那位曾经被伯父救助过的车夫,面对着先生的遗体,他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什么?

当时幼小的周晔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她也不由得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试着走进这个人物的内心,用你的笔写下来他(她)的心声。

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交流:

生:

前来送葬的人之中也许就有阿三,她说:

“我还不能接受,您一直身体不好,但这也太突然了,为什么您总是闭着双眼呢?

睁开眼睛啊,我是阿三啊,您醒醒啊!

师:

往事历历在目。

生:

被伯父救助过的车夫也来了:

“鲁迅先生,您以前救过我,可是您现在去世了,我非常想念您!

师:

这是一份朴素的情感!

生:

幼小的周晔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前来吊唁的人,她不由得想到:

“伯父走了,可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呢?

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

可为什么伯父就这样去世了呢?

为什么?

师:

幼小的周晔还有多少问题没来得及问啊!

生:

前来送葬的人群当中就有女佣阿三,她呆呆地望着鲁迅先的遗体,渐渐地,眼泪缓缓流下,她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一位无私的人,一位具有爱心的鲁迅先生就这么离她而去,想起那以往的点点滴滴,她不禁埋下头,失声痛哭。

生:

前来送葬的人群之中也许就有阿三:

“周先生,曾经是您的关心让我和您一样变得乐观起来,让我忘记了丈夫失业的伤痛,可如今您自己却……这是我无法忘记的,这是刻骨铭心的!

我无法做到像当初您那样乐观,因为像我亲人一般的您走了!

师:

刻骨铭心,多么深情的表达!

生:

曾经被救助过的车夫也来了:

“您帮助了这么不起眼的我,表现了您伟大的人格,而我却眼睁睁地看着您离我们远去,却无能为力,鲁迅先生!

生:

被伯父救助的车夫也来了:

“先生,您也许不记得我了,我就是那个曾经被你帮助过的车夫。

那天多亏了您的帮助,可以说是您救了我的命啊!

可如今您走了,我却无法做些事来挽回。

您再也听不到我说的千万个‘谢谢’了,可我还是要说一声:

‘谢谢您,先生!

’”

师:

一份真诚的感谢!

生:

曾经被伯父救助的车夫也来了,他流着热泪说:

“先生,没有你的钱,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些钱真是雪中送炭呀!

我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谢谢你!

师: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

这是一份非常复杂而朴素的情感,深深的悲哀充荡着人们的心田。

现在请同学再读一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大家心里这份复杂而又深沉的追念。

学生读这段文字;教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

(第二次回旋)

师:

鲁迅先生曾经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如今鲁迅先生去世了,我们也失去了一个爱护我们的友人了。

现在,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把你对先生的爱戴与崇敬融进去。

学生自由读。

(第三次回旋)

师:

历史忠实地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

出示万人送行的图片,教师深情解说。

师:

历史的镜头就在这里定格。

看着这万人同悲的场面,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万人同悲的场面,追忆这伟大的鲁迅先生!

学生自由读。

(第四次回旋)

四、鲁迅留下的……

师: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十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太多太多。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什么呢?

生: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些含义深刻的散文,还有他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

不仅是作品,还是一种精神!

生:

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

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满腔的爱国热情。

生:

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作品,留下了他的心灵,还有未完的心愿。

师:

什么未完的心愿?

生:

希望中国能走出黑暗世界,走向光明。

师:

他希望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能早日寻找到光明的出路,可是鲁迅先生没有看到这一天。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浩如烟海的作品,更有大家所说的可贵精神——面对危险不屈不挠,处处碰壁却决不低头,在处境危险的情况下,依然谈笑风生,充满了一种乐观精神。

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有一种可贵的鲁迅精神!

这种精神,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他曾经写下了一首诗——《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

师生读《有的人》。

师:

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所以,我们今天,在鲁迅先生逝世已经七十多年的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曾经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鲁迅占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