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8014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docx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

《浅谈我国德教育的虚伪性》

机械09-2班莫国伟

道德真空、沦丧是如今关注的热点,道德教育直接导致了我国现阶段道德的沦丧。

中国人的道德说白了就是儒家道德。

儒家道德提倡的是奉献,试图抹杀人自私的本性,所以看起来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如。

我们中国人面对道德和道德教育有太多的尴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重新思考。

我们的道德教育常年来是一种虚假的繁荣,高空抽象,脱离人的实际,忽视了人的内心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叹道德滑坡的原因。

我认为,道德教育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德育无能,也不在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而在于我们对道德本身、尤其是对道德的核心的认识的不当。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重新认识道德的核心内涵,还道德以本来面目,还道德以现实面目,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有所突破。

一、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的观后感,很值得我们深思。

124中的小伙子刘煜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

”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很多中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青春的热血和他们头脑中现有的观念发生了抵触。

高一学生杨楠承认:

“我看枪战片也没像看《焦裕禄》那样揪心。

但是,虽然我承认焦裕禄很值得尊敬,可让我去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

”因为他不相信人能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焦裕禄真的就没一点私心。

”女中学生甄憬然回忆看电影时的感受时说:

“焦裕禄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他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人格。

”可我却不能同意那句话:

„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因为我更同意三毛的一句话:

„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

‟人应该想想自己。

”崔炜同学则一直没闹明白:

“焦裕禄怎么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要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吗。

166中一位不愿说出名字的男生更直言不讳:

“焦裕禄的确是个好人,但他太不适合用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

他活得太累。

”高二学生王京宇的见解拥有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

“现在从国家到个人都讲求务实,这是最根本和最自然的东西。

人其实只有先保

重自己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

年轻人的这些看法不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应该说大体上是有道理的。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道德教育的确太脱离现实生活和大众文化了。

二、对人本性的认识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这是因为人是从生物中进化而来的,是生物中的一员,具有趋利避害反应本性。

这种反应本性对外的反应就表现为利己反应。

生物所具有的趋利避害反应特有本性决定了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只要人是生物界的一员,人的这一利己本性就不会改变。

道德的中心是要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利己本性随心所欲,而必须克制、放弃自己的一些需要去利他,以便使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能够和谐融洽,以便使社会的分工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从而使自己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需要。

三、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性

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中,我国道德价值观核心:

即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道德就应该是只讲奉献,不问回报。

而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我们可以试着问下:

“我们能够做到吗。

又有谁可以做到。

”有人问我“毕业后愿意去西部吗。

”坦白的说,我不愿意。

我也想毕业去不发达的地方、到基层去,但是想想自己读书花了这么多的钱,我要回报呀。

至少我要赚回来,但是在那些山区我的价值根本就不能得到体现。

事实上没有多人人愿意那样做,很少有人做到,这种脱离大众的道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道德是不现实的,不符合人自私的本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的是真道德,不是虚伪的道德。

何为真道德。

在其《》中所表达的“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德”,说白了,即今天盛行于西方的公道德,也即公道和公德,或曰真理之道和真实之德,或更通俗地称谓:

平等、民主、自由之公理、公道和人类自然共同体文明之公德。

我们应该还道德本来的面目。

四、道德的核心是什么

我认为,道德的核心必须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

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利的机会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与合理。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公平就是在

机会均等的前提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该是我的利益,你就不应来拿,该是你的利益,我也不应去夺。

必须指出,道德除了公平这一核心准则外,还有人道、博爱等方面的内涵,如对弱者和弱势群体的同情、关爱和扶助。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不能把这种同情、关爱和扶助看成是一种施舍。

五、合理地认识和评价“利己”

在我们的眼中,利己是自私的表现。

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又有谁不自私。

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我们始终越不过的“雷池”。

一方面,我们也能清楚明白地看得到人是普遍利己的这一客观事实,但就是不敢公开认可,就是要与之对抗。

1.什么是合法的利己

前面讨论了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利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事实。

人的利己行为必须要受到社会性规范,如道德和法律的限制,这种限制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和公正。

这种原则不允许个人无度地自利,不允许个人得到他所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不允许个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自利,不允许妨碍和剥夺他人的正当利益和正当的自利权利。

2.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说来也奇怪,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在道德上始终不愿承认利己的合理性,始终在把利己视为万恶之源,希望人人都能“毫不利己”,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改革其实又在公开承认利己的合理性,甚至在鼓励人们合理、合法地利己。

尽管利己是无可厚非的,但利己也应有个度。

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它一方面强调个人谋取合法私利的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它要求在谋取私利的手段上,应以不损害他人的私利和社会的公利为界限。

我们的改革,说到底,都是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人的积极性,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实质上就是调动人获取利益的积极性。

因此,一切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套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制度,而制度的核心又是利益分配的机制,即要使人在付出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否则,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制度,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

六、还道德真实的面目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扼杀人的利己性和培养人的利他性。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无谓的努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灭杀人的利己心,而在于如何规范和引导利己。

道德必须是真实的,真实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道德。

说来奇怪也不奇怪,在伦理道德上总是试图扼杀利己并要求人们无私奉献的中国,其社会道德水平却远远低于承认利己、保护利己并鼓励人们合理利己的西方国家。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起码在实践上证明了利己与利他并不是二元分裂和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在合理的规则制约下实现互存、互补、互动、互馈。

道德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你想为自己好,那么你就必须为别人好;如果你要害人,实际上也是在害己。

道德教育必须与个人合理的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要使人明白,道德并不仅仅意味着吃亏、奉献、牺牲,也意味着获得,因为道德的核心是公平。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建立起利他与利己相互统一的道德与法律机制,不能实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社会公理,那在这个社会是很难进行什么有效的道德教育的。

七、推行大众道德

道德并不是说要培养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为道德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在幼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教养,受到父母的恩的教育,逐渐在他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来的。

对于已经长到20岁、30岁的人,你要加强德育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他在儿童时代没有得到很好的道德的培养,现在只能用“法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过于缺少大众基础,很难为大众所认同,这不仅造成了德育的低效,而且使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就是要使道德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的建设,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而普遍地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一个社会,与其着力于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接受和实践的“英雄道德”的建设,不如更多地着力于多数人都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道德”的建设。

第二篇:

我国性教育现状我国性教育现状

昆(女)28中陈立

摘要

关键词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能满性教育还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性教材匮乏;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尚不规范;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性道德教育薄弱;家庭性教育“空白”;儿童性侵害教育不容乐观。

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对策有。

扩大性教育覆盖面;出版一批优质的性教育教材;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在性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阳光性教育";尽快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教材媒体

作为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学界甚至一些民间团体和志愿者们都在关注青少年性教育,一些地方出版了一些具有现代观念的教材、期刊和科普读物,把性教育搬进了中学课堂。

虽然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渊源流长,但发展却十分曲折艰难。

1963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

“要在女孩子首次来月经,男孩子首次发生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知识教给他们。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文革”干扰,“性教育”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盲点”。

xx年8月24日,国家教委、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xx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为在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xx年9月8日,卫生部和国家教委共同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将青春期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国家有关部委也非常重视青春期“性教育”。

但是,近些年来,有关青少年性错乱、性犯罪的事实屡见报端,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我们的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教育滞后于性成熟

据有关研究表明,个体青春期的提前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目前中国男女孩性成熟时间比xx年前提前了1年。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男女孩性成熟时间一般在12至13岁左右,女孩最早的月经初潮在9岁前后,男孩最早的遗精年龄在6岁左右。

现在小学

五、六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性生理发育促进性意识的迅猛发展,他们对自己生理的变化会感到困惑、迷茫,迫切需要成人的指导,而现实是,目前为这种早熟保驾护航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要到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们的年龄段在13-14岁时,方才正式从课堂上接触到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

并且,性健康教育从教材到授课方式都不完善、不系统,没有解决初中生的需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调查显示,

21.3%的学校没有有关性教育教材,有也大多是“青春期的生理卫生”或“生物”。

深圳市教育学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65.5%的初中生与52.1%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42.5%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

(二)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性教育的主渠道一般有3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作为,只能导致他们把教育机会拱手相让。

由于受传统观念禁锢,青少年对性知识的追求是胆怯而隐秘的,他们很难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系统、科学的性知识,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获取。

有关资料显示,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表明,他们性知识的来源和途径:

来自“书报杂志、影视作品、电脑网络”的占80%以上,来自“别人的谈论”占11%,从老师处获取的占3%,听父母讲的却寥寥无几。

《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

广州市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性知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影视(包括vcd、黄碟),占学生获取知识总量的74.5%,其次是电台、朋友交谈、学校教育、医生随诊教育,科学的性知识很难走进他们的视野。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中13个主人公当初与恋爱对象发生性关系时,几乎都是出于好奇,都看过相关的网站、书籍或者黄碟。

长期的性禁忌导致性神秘、性愚昧,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幼稚无知误入歧途。

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

上海市计生部门指出,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有关性知识,许多都是错误的。

(三)学校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

与青少年性知识匮乏紧密相关的是,为数不多的青少年性教育宣讲渠道仍停留在说“悄悄话”的初级阶段,尤其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

许多学校是抱着“不讲比讲好”、“出了问题再讲”的观点,即便是唯一能讲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建指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

媒体开办的性健康节目纷纷冠以“悄悄话”的名称,这反映出社会对性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四)性教材匮乏。

专家们认为,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其有必要在各地开设“少男少女门诊”,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

但是市面上的性健康教育读物主要是针对成人的,多数粗制滥造,其数据和典型事例不能拿来教育学生。

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怀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有学生戏称:

“我们知道的老师教,我们想知道的老师却不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xx年,我国著名性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彭晓辉主编的《性科学概论》,首印6000本即销售一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性教材匮乏的窘境。

(五)性道德教育薄弱

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有了青春期教育的内容。

但这些教育的开展是很不平衡的,很多学校虽设了生理卫生课,但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涉及性的内容也主要是性生理知识这就造成了未成年人性心理的发展需求与性教育现状的严重不协调。

而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授和性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致使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道德意志薄弱,性偏离行为和性违法犯罪行为日渐增多,呈上升趋势。

显而易见,随着

性成熟的提前,青春期所特有的巨大生理冲击力,与年龄较小的少年相当薄弱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了未成年人性罪错的上升。

据对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上海市第一收容所及部分工读学校564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抽样调查显示,属于性罪错的多达266人,竟占48.7%,让人不寒而栗。

调查显示:

我国现实社会未成年人出现了性生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提前、性行为低龄化、性观念开放及性罪错上升的特征。

其表现为:

14-16岁开始结交异性,其中12%已经与异性约会,9%自称已经有恋人,7%的女性和21%的男性想接触异性的身体。

在接触异性身体的方式上,70%是手拉手,10%是拥抱接吻,5%是爱抚,3%已经有性行为。

《北京晚报》等媒体曾披露了一份对北京东城区的739名高一学生关于性观念的调查显示:

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的有3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8.8%。

其中有9.9%的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2.5%的学生同意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而重点中学、职业高中和普通中学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持完全赞成意见的分别为11%,9%,7%。

这种结果显然也是出人意料的。

调查中有17.8%的学生承认曾与异性拥抱,10%的人承认曾与人接吻,在"是否发生过性行为"一栏中,回答"有"为7人,拒绝回答22人。

我们之所以强调把性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因为人类的性行为有社会性,因而要受到社会各种行为规范的制约和个人意志的控制。

上述中学生性观念中的金钱交易.随心所欲,决不仅仅是缺少性知识,而更多的是性道德的缺失。

而性道德的缺失,必将带来性罪错率的升高。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心理原因是懵懂、好奇,进而模仿,这也是未成年人过早涉猎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性犯罪的少年犯,在触犯法律之前往往已有过性经历。

因此,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不仅强调性知识教育,而且还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重视道德自律的灌输,这是处于青春期学生个体性道德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首要阶段,进而使我们的教育能使教育者的性道德他律向性道德的自律升华。

我国目前的性科学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难处,不是光靠学校的课堂教有就能完成的。

但是,面对未成年人性知识的贫乏、性道德观念的如此迷茫及性犯罪的日趋上升,性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青少年的性与性道德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

(五)家庭性教育“空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性教育方面也不例外。

家庭性教育目前大多数的家长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谈“性”色变,而孩子谈到时也总是难为情。

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不能主动向孩子谈及有关性知识,当孩子直接向父母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更不知如何回答。

常见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有:

——以欺骗的方式回答孩子的提问。

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经常对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产生疑问。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

你是山里拣来的;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

你是从大海里捞出来的;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说:

是爸爸把一粒种子种在妈妈的肚子里,你就在那里发芽了,长大之后从妈妈的肚子里取出来,等等。

有些孩子信以为真,一直到了成熟年龄也不知人是如何孕育、诞生的,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知何谓夫妻生活。

——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疑问或知识时,有些家长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例如,有些孩子在杂志或书中看到“避孕套”一词时,问到父母,“避孕套”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还有些孩子在电视节目或杂志上看到动物性交行为时,问到父母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

等等。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回答得支支唔唔,采取搪塞的态度;有的家长说,小孩子不要打听这些事情,长大了就知道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如临大敌,采取遮掩的态度,生怕孩子知道有关性的信息。

其结果是愈怕孩子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就愈强,也就愈想知道。

孩子不能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性知识,就会从其他的渠道(如黄色书刊、黄色

网站等)追求满足,还有些孩子采取了窥视异性身体的方法满足自己对性的好奇。

——对孩子采取训斥的态度。

当孩子想了解性及有关性知识的时候,尤其是有了性的冲动时,有些家长认为是孩子要学坏了,是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于是对孩子采取训斥、甚至是打骂的态度,认为孩子谈性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于是,有些孩子对自己的生长、发育中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持一种自责、甚至是负罪感。

例如,是青春期常见的解决性冲动的方式,由于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产生的原因及对身体的影响,又羞于向父母请教,于是不能自拔又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这对青少年身心发育是极为不利的。

(六)半数中小学生不知道儿童性侵害

据《知心姐姐》杂志社最新发布的一项名为“关注中小学生性侵害”的网上调查显示,一半多(52%)的被访中小学生网友表示,没有人和自己提到过这个问题。

该项调查从xx年1月29日开始,在“中少在线”网站上进行了20天,先后共有6164名中小学生网友参与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被访中小学生网友对儿童性侵害有误解。

有三分之一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性侵害只会来源于异性”,有27%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只有女生才会遭受性侵害”,还有26%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性侵害只会来自陌生人”。

根据《知心姐姐》杂志主编林珂介绍,综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国外类似的定义,儿童性侵害大致可以这样描述:

一切通过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满足的行为。

另外,性侵害除了强奸这样严重的伤害之外,如果按照所谓的“性接触”分类,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是有身体接触的行为,比如触摸、抚弄儿童的隐私部位或让儿童触摸、抚弄他人的隐私部位;另一类是没有身体接触的行为,比如用猥亵的言语挑逗或取笑儿童等等。

中小学生如果不清楚别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就属于侵害了自己,不知道性侵害会来自熟人、同性,就会在遭受性侵害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

但是,调查中,中小学生获取这方面知识和办法的途径不容乐观。

在被问及“是否有人告诉过你遇到性侵害时该怎么办。

”时,只有41%的被访中小学生网友表示“爸爸妈妈对我说过”,另有7%的被访中小学生表示“老师对我说过”。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这个调查结果实际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观念问题,有些父母觉得把性侵害的一些事情告诉给孩子是残酷的,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慌;二是有些父母本身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系统教育,不知道怎么开口讲。

他认为,预防性侵害教育要和中小学生的性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单一地讲性侵害教育。

性侵害教育首先应该在家庭里开展,因为学校只能就一些共性的知识来讲,而每个孩子的发育、思想状况不一样;有些属于身体秘密的部位,只适合与亲近的人一对一的来讲,还有性别的问题等,父母和孩子谈起来会更方便。

尽管社会舆论莫衷一是,但对宣传性科学、打破性神秘、走出性误区、造福千万家的认识却日益趋同。

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吴阶平教授指出:

要认真搞好性教育,特别是以性教育为基础的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应该摒弃那种性属本能、无师自通的错误认识,不仅要打破历史上久已存在的性禁锢、性神秘,而且要指明性解放、性放纵对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专家指出,在中国,性教育不应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而应是一个如何搞好的问题。

面对近两年黄毒的泛滥,很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黄毒这两年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性教育在中国仍然未得到普及和健康发展,性教育这块阵地,正确的思想和知识不去占领,那么,淫秽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面对一代又一代提早成熟了的青年,面对人流室里年龄越来越低的女孩,面对监狱里那一双双迷惘的眼睛,中国呼唤性教育,呼唤迷失的灵魂走出痛苦的泥潭。

现在已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个崭新的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衷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对普及性知识、加强性引导有一个充分和清醒的认识。

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下,让我们的孩子以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性科学的指引和性道德的规范下,弹奏出最美妙、最精彩、属于自己而又闪烁着人类幸福生活之光的性的乐章。

第三篇:

虚伪的含义虚伪的含义

虚伪,意思为虚假不真实。

也有虚假的意思,现代社会中多用来评价个人行为。

另有现代诗歌也名为《虚伪》。

虚伪就是表里不

一、口是心非。

“虚伪”一词,为中性词。

口不对心,说违心之语。

若不涉及伤害其他人,或者损其利益,何谈贬义与是相近的。

虚伪亦可理解成敷衍,或者八面玲珑,eq高的表现。

对于人和事,尤其是对领导和对领导所决策或所做事,本来心里是有不同的意见或持反对态度的,而嘴上却是什么“英明、正确......”之类的话。

受批评或者是挨检讨甚至挨罚款了,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嘴上却是什么“经过领导的帮助教育,使我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之类的话。

对于某领导或某人(平民百姓、同事等),本来就看不惯,觉得他是个平庸之人、无能之人,但嘴上却是什么“水平高、能力强......”之类的话。

对于要做的某件事,本来心里很不乐意、很不情愿,却又装出很高兴、很愉快的样子......凡此种种,不能尽述。

这些年,从小记事起,我没有与上述事例吻合的地方,甚至相反,敢做敢当、不计后果是我性格,完全与虚伪相反,为什么还有人说我虚伪呢,是不了解我、还是自己真的变虚伪,真的该反省、反省自己了。

我要真的虚伪也就好了,这些年也不会走些弯路,有些东西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其实,虚伪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且是必须的,你难道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