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
《五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第一单元养成·服务
第一课合理消费学会理财
一、单元活动设计思路
活动主题安排了“发现问题”、“活动准备”、“实施阶段”、“汇报与展示”“总结评价”5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初步收集理财的相关信息。
2.初步了解理财的作用及其他知识。
3.通过亲历调查、体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调查、探究的方法。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同伴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
5.培养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们体验探究与交流的快乐。
6.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理财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难点:
学会运用调查法从大量的资料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1课时完成。
五、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一)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提出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们拓宽思路。
比如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零用钱应该怎么处理?
怎样才能把零用钱花的更有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教师根据学生确立的研究课题,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协调组建活动小组,调控、弥补小组间的差异,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分工合作。
本课例以“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为研究课题,组建了研究小组并进行了分工。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予以指导,同时要强调参与和合作。
2.制订活动方案
在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有一个计划,不能漫无目的。
预先设计好活动方案不仅能明确活动目标,还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情要先有计划的习惯。
通过全班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聆听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三)实施阶段
1.本次活动的实施需要各小组把之前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整合分析后,再运用调查法来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零用钱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2.调查结束后由小组组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并在全班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
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汇报调查结果,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小组给予一定的补充和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汇报与展示
延续上一活动环节,教师请学生在课下通过不同途径去寻找合理支配零用钱的好方法,小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现,如:
手抄报、PPT、编排小品等。
学生在观看完各小组的活动展示之后可相互交流谈谈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它是父母的劳动果实,我们应该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由此引出全班同学一起起草一份合理消费、学会理财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学生把课上所学进行传播,以便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
(五)活动评价
在本课例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理财的知识,而且也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和合理消费的重要性,课下同学们可以把课上所学告诉家人,还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请学生在第9页的总结评价表格中对自己以及小组成员在本课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评价表中给出了评价素材供师生参考,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设计评价体系进行自评、组评和师评。
用活动过程方式进行评价,要注意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设计意图: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更多问题的开始。
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继续研究。
】
六、活动注意事项
1.本活动实施之后,学生虽然有了一些理财意识,但自制力缺乏,所以在活动的后续中还需要教师、家长来帮助孩子继续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如用好储蓄罐,教育孩子定期储蓄等。
2.学生在理财知识上还是略显缺乏,理财能力偏低,建议家长回家后能多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的管理,不要霸占孩子的支配权。
帮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3.要注重活动的延伸,家庭、学校都应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环境
主题二生活与绿化
一、活动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关心与合作,学会选择与应用,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从不同方面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本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观察、测量、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等活动,学会分析、解决自己身边一些问题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主题是想让学生通过经历实践活动后,感受绿色植物对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进而产生增添绿色植物的想法或行为。
知识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测量实际地面的面积,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步测法和卷尺测量法。
2.能用割补法测量不规则绿地的面积。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能力目标:
1.与同伴协作的能力。
2.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2.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爱护绿色植物,增加绿色植物,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3课时完成。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有效地进行指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
(一)发现问题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调查一下绿色植物对人类的作用与意义,再在阅读完教材第11页的小文后,问问学生们:
我们人类为什么愿意不停的绿化?
并就这一问题的讨论来交流课前调查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而关注校园里的绿化问题,并对接下来的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学生自由结合是组建团队的基本原则,但老师要根据小组分工任务中的内容进行调控。
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要考虑:
(1)需要一个心细的同学,以保证测量数据尽可能准确;
(2)需要2~3个能解决不规则绿地地面以及面积较大的校园地面的测量和数据处理问题的组员;(3)需要一名网络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同学。
这样的团队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较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2.制订活动计划
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制订活动计划,要让学生明确这次活动都需要干些啥,我们行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在过程中都需要收集、整理哪些资料,后期的成果展示需要准备些什么,等等。
要让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各小组才能较好地达到活动目的,才会有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
(三)实施阶段
1.测一测、量一量
在这里,比较实用的测量方法有步测法和卷尺测量法。
其中在用卷尺测量时,要注意让孩子把尺子拉直,在测量很长的长度时,肯定会反复地用卷尺,教师要强调卷尺的终点和起点要重合。
而步测法需强调每跨一步的长度都要尽可能相等,最好每一步长度大约是一米,这样,才能用步数乘每步的长度来算出总长度。
做好这些,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不规则地面,指导孩子利用数学的割补法把形状变成学生熟悉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来测量。
所谓割补法就是把不规则形状通过分割或是移补的方法,使形状转变成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能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就分割后再测量,不能分割的再把多余部分通过移补后把图形变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后再测量。
还有些地面是圆或是椭圆,这两个形状的面积孩子还没有学习,可以让孩子通过网络查询或是问询父母来解决。
如果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法比较合理,教师要大力肯定。
通常我们用绿地率和绿化率来反映一个地方的绿化情况,这两个概念不用给学生说明,因为绿化率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由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大树的绿化面积计算也是不同的。
在这里,教师只需给孩子强调,如果大树下有草坪,那就按草坪的面积计算;如果大树下没草坪就按树冠面积计算,即阳光垂直照下时树冠在地面投下的树阴。
一般情况下,学校总面积都比较大,所以测量数据会有很大误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
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让每个组员同时去测量学校占地的每条边的长度,几个数据如果相差不大,则可以求平均值;如果相差比较大,则让孩子多测几次,直到数据比较接近才能求平均值,用这些比较准确的平均值再去求学校总面积。
为了确定自己测量数据是否准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询问相关老师。
2.整理数据、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问题。
比较时要注意,要分别与最大值和最小值比一比,通过差距具体地分析校园绿化存在的问题。
当学生在写分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比较的具体方法也写出来。
3.绿化在“行动”
在做绿化行动计划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思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自己补充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计划里。
但重点要放在“如何落实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问题上,而不是只做个计划就行了。
所以在讨论过程中除了要说说做什么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计划转变为行动”的具体措施。
如:
写种植日记,或是把长出来的植物拿来给同学们看,或是把校园一角的变化写一写等。
如果校园里没有本课例中所说的空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花盆里进行种植活动。
(四)汇报与展示
对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或方法,当堂就可以与大家交流学习,如主题中提到的“在测量活动中最佳的处理方案”和“在处理数据时好的方法”等,这些是交流的重点。
在成果展示时,可以把利用割补法求面积的过程做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也可以把校园一角的变化用照片展示出来,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多想一些不同的展示形式,让展示活动尽可能的丰富多彩。
而“绿色在行动”中的成果,教师要在后面的教学中,估计好时间督促学生间断性地展示。
倡议书可以写自己今后如何“爱绿”,也可以写如何响身边的人“爱绿”,所谓“爱绿”除了有保护植物的意思,还有增添植物的含义。
五、活动注意事项
1.将“绿色在行动”和“倡议书”落实到行动中,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2.学生展示的绿色植物如果只是个嫩芽或者不是很茂盛,教师也要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努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孩子才愿意去实践,才越来越喜欢实践活动。
第三单元人文·社会
主题四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一、活动设计思路
这一单元主题内容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核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选取传统文化节日中的端午节为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视野,进一步掌握这一领域中探究与实践的方法,增强探究与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传统的习俗和意义,并学会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祖国文化的使命感。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3课时完成。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本模块是人文社会模块,主要关注人文社会中的文化领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照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也可以参照所给的参考主题开展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确立与本模块相关的主题。
(一)发现问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教材案例,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帮助和鼓励他们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比如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想探究关于这一节日的什么问题?
打算怎样开展活动?
这样开展活动的理由是什么?
这项探究实践活动的价值有哪些?
注重在问题的筛选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创新,帮助学生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教师根据学生确立的研究课题,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协调组建活动小组,调控、弥补小组之间的差异,对研究小组的分工予以指导,强调参与和合作。
在本课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这次实践活动包含了端午节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访谈、包粽子实践体验、端午诗歌朗诵会、活动展示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因而在人员分工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
2.制订活动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确立的研究及实践主题及参考案例,通过小组讨论,从时间、地点、条件、人员分工、具体任务等方面安排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制订清晰、可行、比较周密的研究步骤或活动过程并给出建议。
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方案的清晰、具体化程度,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三)实施阶段
1.收集资料和信息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多途径阅读”、“多层次调查”、“访谈”、“实践”等方式开展研究。
在本课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浏览、访谈等方式收集和筛选资料。
从端午的风俗、由来、传说、诗词文化方面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或体现端午文化的具体实物。
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归类整理的良好习惯。
2.动手实践
参考案例中的这一环节是亲自体验包粽子,开展这一活动可以采用教材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体验方式,如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包粽子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如何合理安排体验活动的方式,制订实践活动计划,提出活动要求。
3.诗歌朗诵会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本案例的这一活动时,要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首先制订简单的诗歌朗诵会的方案,然后开展活动。
在学生尝试端午诗歌创作及诗歌朗读的过程中应给予鼓励与指导。
(四)汇报与展示
帮助学生了解成果展示的不同方法,指导并建议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展示成果。
如:
过程实录手册、研究报告、幻灯片、成果发布会等。
协助学生制订展示方案,并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帮助。
(五)评价与反思
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客观公正地对活动做出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活动注意事项
1.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2.指导学生在调查、访谈或实践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提前设计访谈提纲。
3.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实践是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关键,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4.让学生学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方法。
六、资料库
我国的传统节日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农历二月廿一。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粽子的种类
一、中国粽子的种类
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
肉粽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
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
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另一种是小枣粽,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华北地区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
4.瑶族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
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
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
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二、外国的粽子种类
1.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2.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
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
3.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
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泰国的粽子: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
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味道十分清香。
5.朝鲜的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
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味道可口。
6.菲律宾的粽子: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
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7.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
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
第四单元自然·科技
主题五经济作物
一、活动设计思路
新疆的很多经济作物中外驰名,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本单元以“经济作物”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通过开放的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来学习。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感性经验不足,对自然社会了解关注不足。
本单元强调:
教师通过案例,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指导内容:
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活动,课堂上引发学生对经济作物的兴趣,并制定出课题及研究计划,来指导实施过程及后期相关活动。
课外时间鼓励学生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经济作物相关问题,开展对经济作物考察及相关经济作物加工场地实地参观等活动。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援能够运用“关键词搜索”、“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探究方法开展活动。
2援能够小组合作制订活动探究的计划或者方案以及参观考察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