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877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docx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但是,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焦点往往局限于学生,而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然而,作为学校的两大主题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学业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教师能通过自身的健康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但是目前,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忽视了经济欠发达、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甚至还是空白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这一部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最令人担忧的。

  一、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在身体上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过半,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常常出现诸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反应,其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李玲等人的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其常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农村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巨大的社会竞争也极易使农村中学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

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造成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首先是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压力。

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手段,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

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越发向金钱靠拢,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则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专业全能,更要人格完美、勇于奉献,由此,使教师的职业规范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混乱,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

社会支持系统乏力,面对为社会承担了巨大压力和担负着社会期望的教师,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所提供的支持尚显不够。

如农村教师待遇一直偏低,在一些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有时都难以及时发放。

社会价值观中的崇权、崇钱取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职业声誉和待遇的低下,这些都给农村中学教师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其次是学校内部环境引起的心理压力。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农村中学也不例外。

在农村中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中学注重教师的考核,而这一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与期末考试成绩,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都是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新举措也使农村中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同时教师还承受着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衡、知识更新、家庭负担等等的压力,但教师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导致有的教师觉得不堪重负。

第三方面,由于教育系统的不断变革以及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标准

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在这些新要求中,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修订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在适应上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缺等原因对教师的培训却显得乏力,使不少教师忙于应付。

最后是农村中学教师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压力。

由于社会支持系统脆弱,再加上竞争压力的加大和教师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相对城市教师来说,农村中学教师的角色冲突较为突出,个性较为压抑,自卑感较强,心理调节机能稍显不足,心理适应能力明显较低。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科学素养相对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科学文化素养不高。

这种状况必然使农村中学教师在应对社会变革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挑战时,容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问题。

一些中老年教师,特别是没有正规文凭的教师表现较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策略

2.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些研究揭示,有超过50%以上的农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单纯以知识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建立以现代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政府而言,应该从宏观政策上确保教育先行,不仅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平衡教师心理,也应该从政策上强化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

2.2构建农村中学教师的全面评价体系,减轻农村中学

教师的心理压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

要使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真实、具体地反映农村教师的工作。

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激发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关注自己,真正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从农村实际出发,拓宽农村教师的各种学习途径。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计划中,应该按照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来开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课程和讲座,使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伴随其他素质共同提升。

2.3教师自身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就教师本身而言,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运用积极认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积极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再次,注意行为调节,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当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

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是保持愉快心境的重要方法。

农村中学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减轻生活困扰,最终使自己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生活。

总之,改善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优化农村中学教师心理,有效排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并结合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实际,把握规律,不断开拓,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黄始文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健康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大多数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心态急躁、焦虑,对教育缺乏耐心、细致,过度体罚学生等等。

如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使整个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健词:

农村教师压力心理福利待遇

一: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因素:

1.1、教师待遇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在偏远、经济落后的山区,教师待遇一直不如人意,拖欠工资,压减工资,使本身待遇不高的教师生活更加艰难,再加上各种名目的摊派,更是雪上加霜,农村教师生活更窘迫,整天陷入为生活担心、为子女教育投入发愁、为无力顾及父母而愧疚的境地,再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材来源于教师的培养,教师提高本身文化素质与修为,才能为社会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相适应人材,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学生生源大大减少,教师下岗已不是未来,整个教育领域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能者上,无能者下,已是必然。

好何适应优胜劣汰这一发展规律,进修,提高本身文化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是唯一途径,但这一切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对于相对落后的西南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师的各种补助自然大打折扣,教师生活窘迫,口袋中的钞票少得可怜,不仅要为生活疲于奔命,还要为提高本身素质筹措资金,整天生活在这种为三文钱而绞尽脑汁的日子中,心理、思想负担可想而知,长期累月下来,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总处于焦虑之中。

1.2、偏远山区落后的教学设备,教学制度,制约教师的发展:

新世纪培养的人才是多方位、多面化的人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提出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新式教育理念,但在偏远山区,教育资金短缺、教育设备落后、教育信息闭塞,教师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无途径、参观优质公开课无机会、继续深造无条件。

如何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已是教师心中一块沉石。

农村中学教师的额外补助大多数来自于学生,近年来,农村生源逐渐减少,学校在一定原因中因为经济问题,展开一场保生源,拉生源的大战,而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毕业会考的成绩,学生的升学率,,于是分数成了教师的命根,也成了学校评价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

学校为了求高分,求高升学率,树立学校品牌,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实行奖惩制度,未位淘汰,依旧在素质教育的当代提出并实行应试教育,来维持学校的发展。

现代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苦味无聊的题海战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到厌倦,再加上初中毕业考进中专,高中,甚至大学,毕业后都不分配工作,于是简单的理论,考试的高分再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中后学生,在自身成绩不太理想,而特长又得不到发挥,厌学,抵触情绪更大,教师的应试教育成绩得不到提高,害怕处于未位淘汰,心理负担更重,教育手段趋于简单、粗暴,急于求成。

1.3、社会、家庭对教育支持不力: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过,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也造就了一个新的名词――打工者。

在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出处打工已成为摆脱贫穷落后的重要途径,也造成大多数家长不重视教育,对子女抱着送入校园混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想法,再加上独生子女现象,这些都无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

近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铁饭碗的打破,让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处于一种错误看法之中,对教育的支持也就大打折扣,这样一来,教育学生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家长的不理解,学生的不配合,对于教师来讲,教育工作更是存活率难上加难,教师的心理更加苦闷。

二:

解决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建议:

2.1、解决好教师的待遇问题:

军无粮不行,教师的待遇问题得到解决,能使教师安心于工作,不必拘于柴米油盐之中,并能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深造,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教书育人,待遇的提高其实也侧面体现出教师的社会对位,是教师不再处于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尴尬境地,真正体现出教师行业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2、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改变落后的教育制度:

2.2.1:

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改变办学条件,让互联网走进校园,使教师能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获取大量教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2.2:

实行素质教育,取消应试教育,让学生从考试中解脱出来,学到真本事,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升华,培养出有能力,有个性的学生,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天堂。

2.2.3:

创造条件,开办心理咨询室,随时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师时时情绪饶饱满,精神愉快,全心意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2.3、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联系: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变家长对子女就学的心态,使社会、家长、学校一起来搞好教育工作,使尊教、重教之风日盛;使好学、勤学之风日盛。

   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关心教师,重视教师,使教师安心工作,安心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去塑造好每个学生的灵魂,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储备后备力量。

 

心理健康与教育──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来源:

233网校论文中心[2011-04-1509:

49:

00]阅读:

1988作者:

张绍义编辑:

studa090420

        教师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特殊职业,教育工作是塑造完善个性的工作。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因为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特别在经济和信息不太发达的农村,教师是搞好农村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生活的整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

因此,教师整体素质至关重要,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一个心理不健全的教师会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其危害是不可估计的。

所以,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有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教师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教师能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教师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与教师应具有的心理健康特征相比较大差距。

 

        

(一)需要层次及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理想 

        有些教师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

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为此而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与学生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成形成坚定的教师信念;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

想着,把正自己的人生就是在送往迎来中单调的重复渡过,发,发不起,饿,饿不死。

 

        

(二)自我调控与自我意识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即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多数教师表示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抱着完成我的课堂任务即行的态度,甚至少数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老师不想教这些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老师,从而不喜欢这些老师的课,甚至不上这些老师的课。

 

        (三)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等。

遇事不顺,常会体罚学生,自暴自弃。

如初一年级的李伟是个胆子很小,十分腼腆的小男孩,一天上英语课时,吴老师提问昨天讲过的问题,一连叫三个都没回答上来,吴老师心中的火直窜头顶,他又叫了李伟,仍然没有回答,吴老师怒目圆睁,用力的把书一摔,用手使劲的掐着李伟的脸蛋吼道:

“你们一个个都是怎么听课的!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都是白痴、笨蛋……”吓得李伟哭都不敢哭,直哆嗦。

 

        (四)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表现为与周围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出现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不良性格。

 

        此外,还有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存在,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本《皆大欢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

“全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现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多重而复杂的。

他们既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

他们所处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小环境(学校)以及他们的职业性质、素质条件等都在熔铸着教师这一特殊角色。

21世纪又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种种问题,其表现如下:

 

        

(一)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迷惘、困惑。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上岗,竞争择业,整个社会始终处在竞争中,无数的新问题、新情况像潮水般涌现在人们面前,使人目不暇接,也迫使人们作出新的思索,去重新进行新的价值选择,迫使人们去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使不少人在心理上常常感到一种重负,一种压抑,渴望着能够尽快地加以自我调节,以适应如此眼花缭乱、变化万千的社会变革,在这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有些问题迷惘困惑,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失调与不适应现象,轻者如烦恼、焦虑、怀疑,严重则可能产生某种心理变态疾病,出现异常行为。

而且这种心理问题,目前已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更严重,而且在未来,这些问题可能还会来得更严重。

 

        

(二)学校教育内部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压抑、紧张。

 

        1.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较闭塞单纯。

 

        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

而且中小学教师群体基本上是一个同性群体,女多男少,性比例失调,男女教师接触少,对心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加上接触社会机会少,较闭塞,接触范围狭窄,信息较少,交流较少,话题大多围绕细小,琐碎的生活小事。

因此,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好像与复杂的社会脱节,隔绝了。

 

        2.违背教育目标,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有的学校为了创收,增加经济效益,任意增加教师工作量,使教师的劳动和心理负担加重。

教师每天要备课,准备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进修活动,时间精力有限,许多教师说得最多的是“累”、“烦”。

既要搞活动,又要保证安全,出了事故,责任全都由教师承担。

甚至提出:

死一片教师无关紧要,而死一个学生就会成为新闻焦点。

从人格上否定了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3.教育管理人员不深入实际,不公正的评价。

  

        在管理方面,集中反应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在评定过程中,有的单位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有所指向和侧重,主观随意,不够公正。

少数管理人员武断地批评,指责教师,扣罚奖金、工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感到紧张、劳累、感到心力交瘁。

而且过多的“评选”使教师之间攀比,人际关系紧张,心理不平衡。

 

        (三)职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倦怠、挫败感。

 

        教师职业是一个助人的职业,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未成熟的青少年,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容易使人心力交瘁,形成一种职业倦怠,让人感到失败而精疲力竭。

让教师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

教师的权威常受到挑战和蔑视,随着时日递增,教师的士气有可能慢慢耗损,甚至扭曲人格,降低成就感,产生挫败感。

(四)自身原因。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些不良行为模式及个人特征,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经验的错误的总结,以及教师对身份的认知等都会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除此以外,教师家庭及生理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教师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教师也在扮演着夫、妻、儿女的角色,这些方面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这些情况也可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而且,随着年岁的递增,有些老教师可能自我感觉精力不足,不如年轻人精力充沛,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三、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把好招聘教师心理健康考核关,确保人才质量。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培养应作为学校人才培训的重要方面,要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轨道,要同教师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师资,心理咨询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教师应聘者进行心理健康的考核选择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择做好思想舆论准备。

第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测量与选择的研究。

运用教师心理学、德育学、人才心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活动与各种心理品质的相关度,按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小学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心理测量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教师的心理测量与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第三,要建立对中小学德育人才、学校管理人才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

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现状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指标,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为学校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

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

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

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避免教师因不健康的竞争和评价不妥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前提和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要为个人谋成功的人生,更要为国家谋强盛的未来,为人类社会谋文明的明天。

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或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的是是非非,而且要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价值。

但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在家长眼里,甚至大部分教师眼里,都把出成绩,上大学看成是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他们对于一切教育现象利害得失的看法也以此为最高标准。

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的高低,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或名列前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甚至畸形的发展学生,到处宣传吹虚,哄骗,争夺学生,以期获得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出现了“高徒出名师”等混乱情形。

为此,我建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评价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协调发展,让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对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断的提升,不至于会成为教师手中获取“优秀”的令箭或工具。

(四)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维护心理健康。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不同作者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涵义。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成部分。

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韧性人格(即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

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

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健康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