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 数 的 意 义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数的意义”是通过实际操作,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必须通过实际操作。
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把“1”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十分之一,就是0.1;把“1”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它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在练习中通过在直线图上表示十进分数和小数的问题,进一步沟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
2、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当中,重点研究了整数。
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测量、计算等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常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
其实在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小数表示。
这个学期我们将重点学习小数。
二、介绍方法:
怎样学好小数呢?
要想学好它,就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制定一个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今天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步骤)
学习步骤:
关于小数: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我还想知道什么?
3、通过学习我又知道了什么?
4、动动手,检测一下。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学习。
三、思考、讨论: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小数点、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师:
看来大家对小数的了解很有限,那么更有必要认真的学习小数了。
2、还想知道什么?
小数的起源、发展、计算、数位顺序、读写法、意义……
师:
要想了解小数的这些知识,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小数的意义。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小数的意义吧。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数的意义。
1、师出示一个正方形1个,用1表示
2、出示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
思考:
用分数怎样表示?
1/10老师讲授:
1/10用小数表示就是0.1
3、学生在平均分成10份的方块中自主选择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怎样的。
4、师:
像0.1、0.5、0.7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
5、出示一个平均分成了10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
用分数怎样表示?
1/100用小数表示就是0.01
6、学生动手涂色,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怎样表示涂色部分。
7、像0.01、0.19、0.08这样的小数是二位小数。
8、想一想:
1/1000、1/10000用小数怎样表示?
23/1000、127/1000呢?
它们分别是几位小数?
9、观察黑板上的数据,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呢?
10、看书P3,找一找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读一读。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11、看学习步骤3:
通过学习我又知道了什么?
集体交流
12、质疑(学生提问)
五、学习步骤4:
检测。
1、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小数、分数。
见P5、1
2、分数小数的转化
P52、3
3、同伴相互出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既是一节数学知识学习课,同时又是一节学习方法的指导课。
通过对教学的设计,教学,对学生的检测,使得我有以下体会:
1、教师要善于倾听。
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精彩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捕捉。
尤其是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出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应,以此保护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
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积累。
2、注重方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色和重点之一即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介绍的方法还适合那些内容的学习,其他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好。
3、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既让学生学习了好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关注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的把握不及时。
另外,要注重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方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方法可以有变化,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测量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
教材创设了测量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关注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对测量的体验。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使他们充分展开推理,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1、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
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
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
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课件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
(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
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
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
(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
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教学反思:
⒈创设合作条件,让学生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创设“参与”“合作”“互动”的条件,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发现或创造出来。
⒉凭借学生体验,感悟数学模型。
如今,学生接受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许多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只把分米、厘米换算成米进行简单的再现或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这样构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承前启后,紧扣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尝试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
3、不足之处,如已在讨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个别学生不能很容易的换算,我认为这是我的失误,如果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去动手操作、去想、去议,相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定会探索出答案的。
比大小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
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
”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
(出示图片)
郑强:
9.87分;李明:
9.90分。
1.提出问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大胆猜测。
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
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
汇报交流。
小结:
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讨论:
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都是从最高位比起。
(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4、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
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2.找朋友。
示范: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
试一试:
学生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
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
比7.20元少吗?
师:
对!
生2:
比7.10元少吗?
师:
不对!
生3:
是7.15元吗?
师:
对了!
师:
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
想!
师:
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
(四)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
比如:
“歌手大奖赛”,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由于我们班学生对“歌手大奖赛”很感兴趣,因此我没有用课本上“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应用拓展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猜一猜”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在本节课中还体现了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在课的开始,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去,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讨论王平多少分与李明、张华的得分比较大小时,在学生语言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学生思维的诸多亮点就不断地被激发,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再如:
在“找朋友”、“猜一猜”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2、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对使用小数的作用的认同。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小数是怎样认识的?
小数和什么样的数关系比较密切?
二、重点练习
1、第12页第1题。
你是怎样想的?
怎么样迅速找到1.5的位置?
你是怎样确定C点表示的是什么数?
你对这条线怎么看?
2、第12页第2题。
有参加过飞机模型制作的吗?
怎样评判?
飞得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说一说你比较的方法。
3、第13页第5题。
说到比较大小,有一位同学也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并把他们按顺序排列了起来,我们来看一看。
发现什么问题?
原来是他过于马虎,把小数点丢掉了。
小数点虽然小,但影响却很大,我们来帮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数点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
4、第12页第3题。
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
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
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
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发学生思考,让能够在具体的题目上总结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学以致用。
要让学生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建构。
2、本学期小数的性质学生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学生的理解可以从数位顺序表上加以理解。
购物小票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
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
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
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去过超市购物吗?
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
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从反馈中出示两道小数加减法。
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在课本第15页“涂一涂”。
全班交流
再对照方格图试一试用竖式进行计算呢。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计算下面两题:
7.9+1.7 15.2-12.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
讨论:
计算这两道题时应注意什么?
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三)实践与应用。
摘帽子:
老师身高1.64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用米尺进行现场测量。
)
表扬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学。
(四)学习评价。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
1.“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
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2、“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
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比如:
在“摘帽子”一题中,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不流于形式,这样的交流是有目的,有深度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又学会了与人合作。
量体重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教材提供了小朋友测量体重的情境,引出学生提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研究退位减法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退位减法的必要性。
另外,在此处教材特意安排了关于小数点后面补“0”的问题。
由于在三年级下册在以元、角、分为背景学习小数时,商品标价已经涉及过此类问题,而且学生对此理解起来问题不大,因此,教材通过智慧老人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来解决这一知识点。
然后,教材安排了一组“试一试”的题目,既巩固练习所学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健康秤,想给大家测一下体重。
我们派几个代表吧!
(教师逐一给代表测体重,把代表的体重记在黑板上。
)
(二)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根据他们的体重,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随着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自主探索。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
请自己选一道算一算,试一试。
(算完后反馈)
请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
小结:
计算小数加减算时,小数点要对齐,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变。
有时我们计算需要添上“0”,来帮助我们计算。
(三)巩固提高。
1.帮助两个小朋友算算账,看他们哪里错了:
0.955.2530
+5.60+3.45-18.65
56.958.6012.65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本第17页第3题。
3.拓展训练
小小采购员:
“温馨的家评比”布置优美温馨的教室,需物品。
出示价目表:
物品编号
物品单价(单位:
元)
1香皂
2.65
2毛巾
3.74
3仙人掌小花卉
6.20
4金鱼
1.35
5装饰花
5.32
请你帮老师参谋一下,购买其中的两件物品,需要多少元?
如果我有10元够不够买?
还能剩下多少元?
学生自己填写购买方案并交流。
(四)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学反思
1、选用本班学生体重的素材,选择了对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数据,,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亲切感,是本课的最大特点。
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2、由于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的计算只是位数的增多,也就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所以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有足够的经验进行迁移。
因此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自己总结在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用处,提高学习兴趣。
3、面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变”。
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在用学生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达中,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
歌手大赛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
高多少?
”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要给学生稍作解释。
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谁能估计一下他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列式计算:
9.43-(8.65+0.40)
讨论:
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小结: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三)拓展应用
1、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百和超市购物清单
2005.09.1515:
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2.70元5.40元
酱油14.85元4.85元
应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