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诗六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5368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诗六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8诗六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8诗六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8诗六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8诗六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诗六首.docx

《8诗六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诗六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诗六首.docx

8诗六首

8.诗六首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品味赏析名句。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难点】

品味赏析名句。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二、感知文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三、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独一无二,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从诗歌形式上来讲,它似乎不能划归任何一种类别,连诗歌的重要特征——押韵,也弃而不用,它确实如题目所指示的那样,它是诗人从心底唱出的无调的“歌”。

然而,它那质朴的形式与直白的语言中却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千百年来,仍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发力。

诗的起首两句,突如其来且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自己生不逢辰的愤愤不平感和失落感。

由于这首诗写作时间、地点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都相当明确,所以对诗中的“古人”“来者”如何理解,历来没有什么疑义。

“古人”即指春秋战国时期能够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来者”指以后就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

显然,这两句诗里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内容,是作者当时所思所感的直接反映。

但如果抛开我们所了解的本诗的创作背景不谈,仅从诗歌本身来欣赏和理解这首诗,不必坐实“古人”“来者”的意义,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就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它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不少论者认为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限,未必确切。

其实这一句表达的意思直接接续前两句,且把时间无尽及个人生命有限之间的对比进一步强化。

前两句在表达时间感时还隐隐有一个“我”作坐标,这样势必限制了读者的思绪,第三句则直接从“天地”落笔,而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

在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诗人的悲感无可消解,终而至于“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的形象也就此定格。

这首诗纯任感情喷发,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技巧。

不过,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与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的节奏完全相应,而第三句中的“天地之悠悠”读起来语调舒缓、平直,第四句“怆然而涕下”读起来语调急促、下挫,语调的变化与感情走向相合,是出自诗人匠心,还是无意而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燕歌行》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学习难点】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汉族。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吃喝玩乐样样精通。

二、写作背景:

原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其所感之事与

“张公”有关。

张时任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故此时有讥讽张公(守珪)的意思。

三、品读诗句,鉴赏诗文

1.圈出诗歌中的表现征战生活艰苦的语句,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的这些“沉痛语不堪多读”,为什么“不堪多读”?

2.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

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5.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

请你概括。

 

明确: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

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6.“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明确: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

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拓展引申

1.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

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

有何联系?

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明确: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相去万

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3.“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明确: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几首边塞诗,总结边塞诗派的特点。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

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提示:

边塞诗派的特点: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石头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解题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

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二、读诗,思考问题

1.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明确: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2.分组讨论:

“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

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

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

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李凭箜篌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该诗的内容和

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阅读全诗,把握诗歌内容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试比较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

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三、文本赏析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二、三两句写乐声: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前四句先写琴,写

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四、默写全诗

《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

品味诗歌的形象。

【学习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有关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

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文本赏析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

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

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大意为: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

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

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大意为:

尾联:

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

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大意为:

四、拓展迁移

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

——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五、作业

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