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4697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docx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

“精准医疗”概念阐释

所谓“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我国在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

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

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以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据介绍,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今年1月20日,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

美国财政预算计划在2016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共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据介绍,我国的精准医学概念与美国所提出的有所不同。

美国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围绕着基因组、蛋白组等方面的检测,也就是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针对个体化的病理特征进行治疗。

而我们所关注的是系统化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局性的对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优化。

我们所指的精准医学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的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根据长庚医院四个月来的医疗实践结果来看,病患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可以节省下来的。

”董家鸿谈到,精准医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小化的医源性损害、最低化的医疗资源耗费去获得最大化的病患的效益,其前景不可限量。

据悉,清华大学将与清华长庚医院共同致力于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团队,促进采、学、研一体化,以推动精准医学进一步发展。

精准医疗万亿市场份额如何布局A股概念个股

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

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总价值上万亿的市场,预计仅基因检测服务业在五年内就可以达到百亿级市场。

  政策积极鼓励

  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正在拟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

国家层面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

据透露,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

  据了解,最早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的国家是美国,今年2月由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率先提出。

国家相关部委获悉后形成专文报送中央,中央领导批示科技部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牵头研究。

  相关政府机构也屡次发文出台政策,鼓励精准医疗行业发展。

5月10日,国务院发文取消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

华大基因战略执行委员会朱岩梅表示,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引导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从事前准入转为事后监管,将有助于激发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更多技术项目,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快速发展。

  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同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建议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发出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的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当前,我国的临床医疗模式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

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

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的了解。

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

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药企抢先布局

  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精准医疗成为目前医药行业最大的热点,相关概念股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北陆药业年内迄今涨幅280%,新开源年内涨幅260%,达安基因年内涨幅210%……这些公司都顶着精准医疗的光环。

  精准医疗是个系统工程,大数据是基础,基因测序是工具,只有软硬件有机结合,才可能实现技术上的精准医疗。

基因测序产业的竞争要素是技术、服务和渠道,门槛是数据库,落脚点在患者教育和科普过程。

  上游测序技术上,Illumina的机器已接近顶峰。

中游测序服务领域,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实现规模效应,企业未来转型的出口是健康、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

中游数据解读方面,未来市场格局将分为自行解读和外包解读两大阵营,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

至于数据库的建设,业内看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由企业投资整合资源来积累数据的途径。

解读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在需求,落脚点在患者教育,医生和患者对基因检测认识越多,了解疾病机理的欲望就越强,数据挖掘的需求就越大。

  下游临床应用上,人基因组与疾病筛查是必然趋势。

肿瘤诊断作为第二大应用,个性化用药和早诊是必然发展方向。

其他已经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

耳聋基因的筛查、罕见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靶向药物伴随诊断。

  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知名度较高的达安基因、迪安诊断、新开源、千山药机、紫鑫药业、北陆药业外,仙琚制药子公司索元生物也定位精准医疗,通过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平台技术指导临床“废弃”的创新药物研发再生,实现从零到数亿元的价值重建。

丽珠集团参股美国肿瘤精准治疗领导者Cynvenio,后者专门从事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为采取高纯度提取循环肿瘤细胞群来进行DNA测序的领先企业。

Cynvenio的重点产品ClearID能够在血流中检测乳腺癌病症,已被美国主流医疗保险公司覆盖。

它还是FDA最早批准的肿瘤筛查公司,技术领先,其共同创立人中包括麦肯锡前合伙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值得重视的是,基因检测江湖中的“一哥”——华大基因,已于近期发布了创业板招股说明书。

  肿瘤检测市场先行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今年4月公布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意味着肿瘤病种的基因测序得到监管层首肯。

达安基因控股孙公司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及迪安诊断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单位名单。

卫计委指出,将通过试点,做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验证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和管理水平。

除上述两家外,入选首批试点的单位还包括中山大学 附属肿瘤医院、深圳华大临床检测中心等。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

根据《世界癌症报告》统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

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

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症”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精准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公认趋向。

鉴于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广阔的前景,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国内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检测市场,开始争夺这块大蛋糕。

  此前,肿瘤个体化治疗仅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者皆为政府背景,开展进度缓慢。

国家卫计委批准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后,个别公司已先下手为强。

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肿瘤检测即华大医学“生死战略”战略中的“死”战略之一。

  华大医学的肿瘤套餐已于近日出炉并正在推向市场,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

此套餐涉及肿瘤种类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为全面的。

健康、高危人群适用于“遗传性肿瘤筛查”,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的筛查,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均在套餐范围内;罹患肿瘤的患者则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套餐,定位于针对性用药、预后复发监控等。

精准医疗的实施有赖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基因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等。

因“抗癌”概念、“生长激素”概念而备受市场关注的安科生物近日又有新动作,公司公告,拟支付现金约亿元收购国家核酸检测法医领域的领军企业——无锡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德美联)100%股权,布局精准医疗。

  其实,早在7月13日,安科生物就曾公布了签署股权合作意向书的公告,拟以现金不超过亿元收购中德美联25%股权。

彼时,整个A股市场正处于因去杠杆而引发的急跌行情中,但安科生物仍然收获两个“一”字涨停。

不过,安科生物对中德美联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4个月后,11月24日,安科生物在停牌一周后公告称,签订了收购中德美联100%股权的框架协议。

当日,安科生物在停牌一周后复牌,早盘开盘不久后便封在涨停板上。

截止记者发稿时,股价依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是什么使得市场对安科生物参股中德美联给予了这么多的热情?

  探究企业

 生长激素扩容在即有望维持高增长

  生物制品是安科一直以来的主导产品,主要包括生长激素(主要用于矮小症等治疗)和干扰素两大类。

公司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近30%。

从结构上看,核心品种干扰素和生长激素分别同比增长%和%。

其中干扰素由于长效制剂的竞争替代和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比增速下滑到了20%以内,而公司生长激素由于市场空间较大且竞争格局较好,仍保持近40%的增速。

中成药和化药同比增速分别为%和%。

医药服务收入增速最高但目前占比还小。

  据了解,我国矮小症发病率达到3%,现有矮小人口近4000万,其中4-15岁儿童约有700万患病(其中约1/3是病理性的,即233万人需要治疗)。

目前30万人就诊,其中仅有约万儿童接受长期治疗,治疗率不到%,未来,治疗率的提高将带来市场扩容。

目前终端市场规模约18亿,主要厂家为金赛药业(水针)和公司安科生物(粉针),出厂收入约为亿和亿。

公司研发的水针剂的生长激素预计于2016年三季度上市,将强劲助力公司生长激素销售增长。

业内人士预计公司生长素全年仍能保持30%以上的增速,延续高增长态势。

  干扰素力求稳增长

  公司另一主导产品——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在生物学上属于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用于治疗乙肝和丙肝。

据卫计委统计数据,全球约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亿人在中国(占比29%,患者超3000万),全球每年大约70万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人群中我国将近占到一半比例。

全球约有亿丙肝感染者,中国约4000万人,占比24%。

由于用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肝与丙肝的主要治疗方案(联合治疗),干扰素理论上市场潜力巨大。

假设10%的肝病患者使用干扰素,按现行价格每疗程单个乙肝患者费用约4000元,丙肝患者7000元,据此推算市场空间约190亿元(乙肝120亿+丙肝70亿)。

而目前我国重组人干扰素的试剂销售额在50亿元左右的水平,尚有很多提升空间。

  然而,目前干扰素市场大半壁江山都被外企占据,罗氏和先灵葆雅凭借长效干扰素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包括上海华兴、深圳科兴、北京三元、安科生物等企业瓜分剩下的份额,国内厂商产品并没有明显区别,竞争较为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干扰素产品营收增速放缓,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全年保持18-20%的增速。

公司的长效干扰素产品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将是公司干扰素最大的亮点。

  切入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的实施有赖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基因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等。

据介绍,中德美联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无锡首批“530计划”、江苏省创业创新人才项目引进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生物高科技企业。

经多年发展,中德美联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多重PCR&CE扩增检测平台,自主开发了全球系列最全的法医DNA检测试剂盒,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垄断并完成了产品和应用方面的超越。

目前法医产品已销往全国超过320个实验室,包括公安刑侦、法院、大学、研究所、生物公司、血液中心等,临床产品已进入报批阶段。

  中德美联原股东承诺,中德美联2015年至2017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000万、2600万、3380万元,不足部分由原股东补偿,超额完成的净利润的30%则将奖励给中德美联经营管理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

安科生物表示,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推进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将主营业务扩展至标的公司的精准医疗领域,加快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其实早在今年年中,安科就已经悄然布局精准医疗领域。

公司于2015年6月12日与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公司与博生吉共同设立新公司专门进行细胞免疫治疗的开发和产业化进行合作。

新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安科占49%。

  据了解,博生吉为国内顶尖的癌症细胞免疫疗法开发公司,由曾就职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杨林博士领导。

主要业务为细胞治疗技术和抗体靶向药物。

CAR-T为其最新的第四代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基因工程使自身T细胞具有靶向性,攻击并杀死肿瘤细胞,是目前最有希望治愈癌症的手段,被誉为肿瘤终极疗法,在已有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疗效。

业内人士认为,与博生吉合作,布局免疫细胞治疗和抗体靶向药物将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布局延伸到了更加前沿的精准医疗领域。

  开发大健康产品

  公司前期以收购苏豪逸明100%股权,快速进入多肽类药物领域并丰富生物医药产品。

据悉,苏豪逸明目前主要生产鲑降钙素、胸腺五肽、醋酸奥曲肽、生长抑素、胸腺法新、缩宫素等多肽类原料药,并有多项产品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安科可借助苏豪逸明的原料药优势,积极申报多肽类药物制剂,使新药报批的周期大大缩短,从而快速进入多肽类药物领域。

苏豪逸明现有的主导产品及在研项目的制剂产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病、妇科疾病、生长发育等治疗,而安科生物在上述领域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体系有助于未来上市公司在多肽类药物制剂产品的市场化推广。

未来公司沿着生物方向持续外延的预期强烈。

  公司同时利用自身生物科技优势积极进军大健康领域,针对口腔护理和面部护理开发了相关的产品。

比如,针对牙龈炎和口腔卫生高危人群推出了一款漱口水(安漱净),其中含有的卵黄免疫球蛋白可以抗菌保洁;利用其蛋白生产技术,出品了一系列含有细胞生长因子的面部和眼部护肤品等,未来市场接受度有待考证。

  券商评价

 公司主业增长稳定,预计生长激素、干扰素、中成药保持30%以上、18-20%、20%增速,目前深入布局精准医疗,中德美联市场存在预期差,博生吉细胞治疗进展顺利。

预计2015-2017年EPS分别为、、元,对应PE为107倍、63倍、52倍,2016年我们第一目标价给予低于精准医疗行业平均PE的80倍,对应股价为50元。

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生长激素增长低于预期;精准医疗布局低于预期.

  平安证券:

精准医疗新龙头,不断扩大产业版图,重申“强烈推荐”评级。

1.与CAR-T细胞治疗领军企业博生吉强强联手,占领学术至高点,致力于CAR-T实体肿瘤临床取得重大突破,并积极探索细胞免疫治疗的产业化;2.全资控股法医DNA检测龙头中德美联,将作为公司在基因检测领域深耕的重要战略平台,技术全球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技术服务模式复制性强,并有望延伸至产前筛查、肿瘤筛查等医学诊断服务;3.内生增长动力强劲,明星产品生长激素保持高增长,核心产品干扰素增长潜力巨大;4.产品线日益丰富,收购苏豪逸明进军多肽行业,有效整合产业链上游。

考虑增发摊薄股本以及中德美联明年并表影响,我们预测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别为、、元。

  风险提示:

新药研发进展低于预期;并购整合进展低于预期。

  高管访谈

  在国内的话,安科生物在相关领域可以说是龙头了,未来如何选择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的计划?

  我们的国内业务这块立足于打造自身的业务,内生性增长,尽可能把市场做大,规模做大。

对于外延式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标的。

合适的标的对我们来说有几个原则,一是立足于主业,特别是跟制药相关的,包括一些医药卫生也是我们的选取的方向和范畴。

二是最重要的我们是想找一个和我们的产品结构能够互补,基本面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增效,增加利润的一个企业和品种。

三是也想从源头介入一些原创产品,比如产学研合作。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是与之息息相关的,国家一直在鼓励创新,但我们并没有发现在进医疗系统和医药目录的时候有一些倾向的政策,您肯定感同身受,您能提一些建议吗?

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障碍和条条框框,没有享受到咱们国产的新药和进口新药同等的待遇,这一点我们也在各个场合去呼吁,也希望国家能够在这块立足于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应用咱们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在招标采购当中,各地要能够有这样一个观点,咱们民族的药、自主创新的产品应该优先使用。

因为目录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修订一次,进不了目录就不能使用,就不能在临床上应用。

新药的审批要10年,甚至更长。

我们现在报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新药,在审评之前排队就要排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

所以,我希望医药审评速度要加快,效率要提高。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在医改中您关注哪些?

  我希望将进口药纳入降价范围,这其实是医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知道,现在老百姓十分关注药品的价格,国家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对药品价格也是将其中虚高的水分一再挤压,这当然是惠及百姓的好事情,但是挤来挤去,都是在挤国内药品的价格,进口药品的价格依然很高,而且不在医疗改革降低药品价格的范围内。

因此,在降低国内药品价格的同时,希望也把进口药纳入到医疗改革之中来,对进口药品的价格也去挤一挤水分,让更多的老百姓在重特大病时能够用得起用得上价格合适的进口药。

  除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注意药品价格中的“虚低”问题。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药品价格的确降下来了,但实际上有些药品的制作原料成本却高于药品售价,这样一来,制药企业为了不亏损,就不再生产这种“赔本”的药了,或者药品企业就会在药品质量上偷工减料。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创新药品,其研发周期长,人力、科研、物力等研发成本也就会增加,如果生产出来的药品价格偏低,就不能调动药品企业研发创新药品的积极性,药品企业也不能坚持长期研发。

所以我建议国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实地调研,避免药品价格虚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