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方案.docx
《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方案
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编写:
审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目录
一、工作大纲2
1.1、概况2
1.2.沉降观测任务2
1.2.1建筑物沉降观测时间2
1.2.2沉降观测的目的和要求2
二、项目技术设计方案3
2.1.执行的技术标准3
2.2、沉降观测的精度和技术要求3
2.3基准点埋设3
2.3.1基准点埋设的总体原则3
2.3.2基准点的保护3
2.3.3高程传递点4
2.4.沉降观测点4
2.4.1沉降观测点布设4
2.4.2永久性沉降观测点5
2.4.3沉降观测点的保护和意外情况的处理5
2.4.4沉降观测点的保护措施5
2.4.5意外情况的处理6
2.5.沉降观测与成果计算6
2.5.1.外业观测6
2.5.2.作业要求6
2.5.3成果检查和处理7
2.5.4.提交成果与特殊情况处理7
2.6.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7
2.7.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进度、观测周期和工程工期7
2.8建筑物异常沉降情况的措施8
2.9、附件清单8
三、项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8
3.1、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8
四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10
4.1、质量管理措施10
4.2进度控制措施10
4.3、安全措施11
4.4、服务承诺11
4.5、通州区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观测周期与频率表12
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工作大纲
1.1、概况
建筑场地位于通胡大街南侧,通胡大街70号。
场地北邻通胡大街,东邻芙蓉路,南邻通州建筑公司、BOBO自由城。
拟进行沉降监测的居住楼包括7#、8#、9#、10#、11#、12#、15#、16#、17#、18#、19#楼,共计11栋。
居住楼结构形式均为剪力墙结构,地上18-20层,地下1-2层,建筑总高度59.9米,采用筏板基础。
以上各居住楼大部分采用了CFG桩复合地基基础,小部分建筑采用CFG+碎石桩的复合地基基础。
1.2.沉降观测任务
1.2.1建筑物沉降观测时间
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由地下2层完工模板拆除后开始,至建筑物竣工后或沉降稳定(日平均沉降量≤0.01mm)后结束,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和试运营阶段。
具体观测计划详见本方案有关部分。
1.2.2沉降观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取得精确可靠的沉降数据(沉降量、差异沉降量、沉降速度和沉降发展趋势等)。
从而达到了解地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随时间的变形规律,真实反映地基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为业主和本工程的建筑设计、施工、质管、监理等部门提供基本技术参数,综合分析、评价地基及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二、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2.1.执行的技术标准
表1: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备注
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国家行业标准
2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本文
2.2、沉降观测的精度和技术要求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本项目基准点拟采用一级、沉降点拟采用二级沉降观测精度。
其精度指标见下表。
沉降观测精度指标表2:
变形
测量
等级
观测点测站
高差中误差
mm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mm
基辅分划
高差之差
mm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
检测已测
高差之差
mm
备注
一级
≤±0.15
≤±0..3
≤±0..5
≤±0..3
≤±0.45
二级
≤±0..5
≤±0..5
≤±0.7
≤±1.0
≤±1..5
注
沉降稳定限值1.00mm/百日
2.3基准点埋设
2.3.1基准点埋设的总体原则
水准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
本工程可采用深埋砼结构或在稳定的永久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水准基准点3个,基准点应距建筑物50米以外的沉降影响变形区以外(在建筑区内,点位与临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且附近相同距离范围内也无其他正在施工或沉降未稳定建筑物),基准点距离拟建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2.0倍,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小于30米,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视且便于保存便于观测之处。
2.3.2基准点的保护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工作必不可少的测量标志,只有长期保存,才能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
因此,除在选点时格外注意其地点的合理性外,尚需加以认真保护,如果遇到有可能对基准点造成损坏或破坏的情况时,甲方、施工单位和任何个人都应事先与乙方联系,以便具体研究基准点的保护方法。
2.3.3高程传递点
高程传递点是沉降观测工作中有效联结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桥梁,对
于建筑物沉降观测而言,应选择适当时机(建筑物±0.000以上施工完毕,拆模之后,无障碍物阻挡),在建筑物的适当部位(地面进出口处,如车道等)埋设1个高程传递点,高程传递点的埋设与沉降观测点大致相同。
2.4.沉降观测点
2.4.1沉降观测点布设
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考虑建筑物平面结构特点以及后浇带的分布情况,沉降观测点布设按表3进行初步设计。
沉降观测点、传递点布设数量统计表
表3:
建筑物楼号
建筑物层高
沉降观测点
传递点
备注
7#
20
7
1
沉降观测点布设的具体位置以第1次提交的观测成果为准
8#
20
7
1
9#
18
8
1
10#
20
7
1
11#
20
7
1
12#
20
7
1
15#
20
7
1
16#
20
7
1
17#
20
7
1
18#
20
7
1
19#
20
7
1
地库
-2
26
3
届时,将根据建筑物结构平面图、后浇带情况,经过点位设计并与甲方协商后,以最终的“沉降观测点分布图”为准。
2.4.2永久性沉降观测点
永久性沉降观点(测暗)标于地车库层施工完毕,支护、模板等拆除后才能埋设。
在建筑物承重柱或承重墙体上、距地面以上200~300mm处,按照附图“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进行永久性沉降观测暗标的埋设工作。
永久性沉降观测点(测暗)由标体、标盖和标志杆三部分组成,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进行加工制作。
永久性沉降观测点(测暗)安装时,先用电锤在建筑物的预定位置打一个深约120mm、直径约30mm的孔,在进行孔内建筑渣滓清理后镶嵌标体,并使用乳胶和水泥填充孔内多余空间,使标体与建筑物紧密连结,以保证点位的稳定性。
使用时将标志杆旋入标体内进行观测。
观测完毕,取下标志杆,最后旋好标盖。
此暗标专供沉降观测使用,易保护不易破坏,且不影响施工和建筑物的外观。
沉降观测点(测暗)的埋设工作需要用电、照明、现场清理等施工条件,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希望能得到甲方、监理方和施工方等单位的大力协助。
2.4.3沉降观测点的保护和意外情况的处理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测量工作,沉降观测点在使用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往往会导致沉降观测数据的中断。
因此,沉降观测点的保护应高度重视。
2.4.4沉降观测点的保护措施
甲方措施:
沉降观测点的妥善保护首先应引起甲方的充分重视,
甲方应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通告施工单位,以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
施工单位措施: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常识和素质、甚至安
全教育,制定惩罚制度,杜绝沉降观测标志的人为破坏。
乙方措施:
在建筑物沉降标志处设立标牌以示提醒外,标志的埋
设深度和露出墙面部分的长度应事先与甲方和施工单位商议,充分考虑建筑物装修对标志的影响。
2.4.5意外情况的处理
在观测前3天,对沉降观测点的安全情况进行确认,如个别沉降观
测点受到破坏时,应及时进行补点,并进行一次加强观测,以保证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精度和观测工作的持续进行(数据中断一次)。
在数据分析时,可在单点沉降曲线图上用上(N-1)次和下(N+1)
次内插的方法求出中断次(N次)的近似沉降值,以减少对整个数据分析的影响。
2.5.沉降观测与成果计算
2.5.1.外业观测
本项目使用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TrimbleDINI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2m铟钢条形码水准尺进行沉降观测。
水准仪和水准尺按规范要求定期进行检验和校正。
2.5.2.作业要求
1)固定主要观测人员。
2)固定观测仪器、标尺、钢尺及有关附件。
3)固定观测路线、观测方法,露天作业部分应固定观测时间。
4)每次观测前30分钟晾仪器和标尺。
5)前后视的标尺至仪器的距离尽可能相等。
6)按照一级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进行基准点之间、某一基准点至建筑物上高程传递点(如有条件亦应构成几何图形)的往返观测,即控制测量;按照二级精度要求进行沉降观测点间的观测,构成几何图形,每次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相同的几何图形。
2.5.3成果检查和处理
结束沉降观测外业工作后,及时进行观测成果的整理和检查,采用经典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点一个观测周期内的沉降量,计算各点的累计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计算沉降速率等。
2.5.4.提交成果与特殊情况处理
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15天内,提交中间成果一式4份。
遇特殊情况或异常情况必须随时向工程总指挥部报告。
2.6.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
全部观测工作完成之后,认真检查全部原始观测记录,核对全部观测成果,并结合荷载、地质、气象等外界相关因素分析成果,绘制各种图表,总结经验,编写正式沉降观测技术总结报告书,提交满足《规范》规定的全部技术资料和报告。
技术报告书的内容:
1)文字说明部分(概述、施测过程、成果分析、结论等)
2)附图表部分:
沉降观测成果表;
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2.7.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进度、观测周期和工程工期
1)在沉降观测过程中,须定期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2)永久沉降观测点安装7天后进行起始数据观测。
3)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进度,按照建筑物每升高3层观测一次的周期进行持续观测,共观测11次
4)主体结构完工后至建筑物竣工后观测3次。
5)初步工作计划见沉降观测周期与频率表。
2.8建筑物异常沉降情况的措施
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由地基的物理学性质和地下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外力等情况的作用,发生沉降异常、失去不均匀沉降的正常规律。
沉降观测应首先增加观测密度(一般为1次/日),以确定该建筑物异常沉降的性质,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测绘单位应配合甲方、地质勘探、设计、监理和有关地基处理单位,完成该建筑物的地基加固过程中的变形观测任务。
2.9、附件清单
1、附图1—沉降观测点标志及埋设示意图;
2、附图2—沉降观测点位示意图;
3、附图3—沉降观测基准点位埋设示意图。
三、项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3.1、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拟为本工程设立的组织机构图
说明:
1、项目领导组:
组长:
院、所分管领导、质量负责人:
专业主管、技术负责人:
主任工程师
2、项目部: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3、其他作业组长技术人员:
四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
4.1、质量管理措施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我院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测绘与信息工程过程作业程序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执行。
建立、建全本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加强本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工作,做到人员、设备、管理三到位,精心组织施工,创造优质工程,确保本工程的工期、质量和安全。
本项目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制度:
第一级:
作业组长负责本组的质量检查工作。
对提交的各项成果进行100%的自检、互检工作。
第二级:
现场设立质量检查组,组长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担任。
对提交的成果进行抽样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
对抽检不合格的成果返回作业组进行100%检查修改。
第三级:
由具有审核资格的审核人对项目成果进行最终审查,审查合格后,由专业总工(审定人)签署后向监理单位提交成果。
我院在项目实施中,将建立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确保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本项目工作。
4.2进度控制措施
配备足够的仪器设备、人员确保按期完成
按照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观测周期频率要求,排定每次观测时间,每次观测之前有专人负责与现场施工单位联系,了解工程进度,以便按时进行沉降观测。
结束沉降观测外业工作后,及时进行观测成果的整理和检查,采用经典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点一个观测周期内的沉降量,计算各点的累计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计算沉降速率并及时将观测成果上报给甲方、监理、施工单位等有关部门。
4.3、安全措施
乙方严格按照本技术方案执行,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服从现场安全施工条例,坚持负责人签字制度,确保观测质量,确保人身、仪器安全。
1.基准点施工前,查明地下管网分布、深度,查看地上电线的分布、高度,保证钻孔及钻具避开上述各种管线。
2.开工前,对准备进场的各种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标定,确认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后方可进场。
3.进场前,对全体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进入现场工作的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必要时,仪器应加防护罩。
对于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应及时进行处理,消除隐患。
4.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4、服务承诺
多年来,我院测绘专业一直奉行“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宗旨,把“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作为经营方针,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科学管理,提倡“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组织精神。
2000年开始,我院开始着手进行GB/T19001-2000idtISO9001:
2000的贯标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2月25日顺利通过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的认证审核,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使得我院测绘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规范,进一步提高和约束了全员参与质量活动的意识以及市场服务意识。
如果我方中标,我们将按照工程招标文件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充分发挥我院多年来在沉降监测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工作经验,做到人员、设备、管理三到位,精心组织施工,创造优质工程,确保本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
为工程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成绩。
4.5、通州区通胡大街70号居住商业项目沉降观测周期与频率表
工作
观测次数
施工进度
备注
埋设基准点
观测前15天
埋设永久标志点
基准点联测
第1、2次观测
正负零
原始数据采集
两次取均值
第3次观测
3层
第4次观测
6层
第5次观测
9层
第6次观测
12层
第7次观测
15层
第8次观测
18层
第9次观测
结构封顶
第10次观测
封顶后1个月
第11次观测
封顶后3个月
第12次观测
封顶后6个月
第13次观测
封顶后9个月
第14次观测
封顶后12个月
第15次观测
封顶后18个月
第16次观测
封顶后24个月
视16次沉降情况确定是否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