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3920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docx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

家长学校培训讲课稿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我校,能和各位家长探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

今天我将主要说说,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几点误区,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有些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和自己没关系,只要孩子要钱时给孩子,就是支持教育了。

”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对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们,就拜托了,是打是骂随便”。

还有的家长空闲时自己在家“济黑五”、打麻将,还不让孩子在后面看书,因“书”和“输”谐音,不吉利。

这都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

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

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

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

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也十分注重家教,像著名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包拯立碑”(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

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曾子杀猪”的故事都留传千古。

  再说根据我们地国情,在我们国家每班有50---80名学生,(我教的最多的班有84个人,两个班160多个,在清丰的学校有的班有100多个),可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想把每个孩子都教好,可他们顾得过来吗?

而你们和孩子是二对一(俩人教一个孩子)。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要挣钱,没时间,可到挣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呢?

科学研究表明:

十八岁以前正是培养孩子他良好习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就像我们平时涅泥人一样,18岁以前,泥还没干,我们可以随意捏,可18岁以后,泥干后,我们再想改变孩子就难了。

再说挣的钱够用就行,不用想着给孩子留什么,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长大后有本事,留钱何用?

孩子长大后不成器,留钱何用。

”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

“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

”清朝画家关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

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

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可能还有家长问,孩子学的知识我不会呀,我教给他什么?

这里有这样两个故事:

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

但是有的贫穷家庭却把孩子教育得很成功。

XX年8月,乌鲁木齐爆出一条消息:

一个贫寒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录取博士生的通知书。

据了解,这个家庭母亲是文盲,父母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人们很惊讶,是什么让这个普通家庭创造了如此的教育奇迹?

  这位平凡的父亲名叫陈有政,只是一位普通的运输工人。

他和妻子方永玉由于吃过没有文化的亏,于是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好文化。

孩子们陆续上学后,陈有政就集中精力辅导老大,然后由老大带老二,老二教老三。

但他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很快就无法再辅导孩子了,他开始尝试在人格上影响孩子。

他常这样给孩子鼓劲:

“在上坡时,车不能熄火,再困难也得咬着牙往前开。

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当困难被克服之后,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金钱用完就没有了,但快乐发自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乐观是一个人身上的动力。

”陈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品性。

  老二陈新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总觉得自己笨。

陈有政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她去看了一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动画片,让她明白,成功只属于永不言弃的人。

从此,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了。

  陈有政用自己吃苦耐劳、乐观身上的精神给子女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后来,三个孩子相继考上硕士研究生。

一家三儿女全读上研究生,这让陈有政夫妇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儿女们有出息,难过的是家里经济困难,怎么供养三个孩子?

  三个从小被父亲在车轮上培养了坚强品格的孩子,悄悄约定,不仅读研期间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研究生毕业后,三人都要考上博士!

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问:

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

而贫寒家庭的教育却获得了成功?

  这说明教育是需要学习的。

学历、财富并不与教育孩子的成败对等。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

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

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

“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

”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

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

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

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托尔斯泰说过: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

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的五个要素:

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人是环境的产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忘不掉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

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

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民主,建设不成和谐家庭。

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的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举七岁女儿受批评后要求制定《家庭守则》争取民主的例子。

  二、“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家孩子学习好,是脑子聪明,咱的孩子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

念个初中毕业,识几个字就行”既然父母认为孩子不行,孩子也认为自己不行,就不再努力,整天得过且过。

还有的家长总那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总说“看人家谁谁怎么怎么样,你也跟人家学学”,弄得孩子不厌其烦,可我们想一下,别人的孩子再好也不是你得,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自己的,你何必眼馋别人的孩子,而伤自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

  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举女儿的例子(做家务、学习背古诗、举手、早晨做饭、把字写的很工正等)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是“不服不行”。

这是在社会上人们讽刺人事任免的长官意志时常常引用的经典妙句。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你想激励你得孩子,你就不断地(当然也是适时地)对他说:

“你行,你行,你真行。

”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

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

相反,要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

“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

”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方法的当,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例子: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

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

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

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

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孩子上学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

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她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愚顽不化。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她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都是表现也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学了。

家长会上,都是说:

“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途中,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回到家里,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舒展开来。

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口,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

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送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

“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三、“不打不骂不成才”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犯错后,不问原因,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比如,老师、同学、邻居等说你得孩子怎么怎么了,回到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拳脚相加。

  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打过孩子。

而且中国还有一句话“棒头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

并且打完孩子后许多家长都内疚,后悔。

  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

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

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

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

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

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

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

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

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那么孩子犯错后该怎么办呢?

  可以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

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

“哦,是吗?

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

“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当他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

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的也不够。

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

“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可能出去会凉一点。

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

”儿子信心满满地说:

“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

”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

妈妈问儿子:

“玩得怎么样?

夏令营过的开心吗?

”儿子说:

“”开心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的够呛。

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

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

“是吗?

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

“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象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听到孩子的这样的说话,作为父母你会感到欣慰吗?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

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说: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下面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运用自然惩罚法教育孩子的例子:

   那是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很爱睡懒觉。

早上她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

  “待一小会儿。

”真要是晚了,女儿就说:

“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

  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

  妻子问我,能行吗?

我说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赖,不敢跟老师耍赖,你看她起来不起来。

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

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

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

时间久了,她慢慢地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在运用惩罚方法上,我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

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四、“树大自然直”

  我们孩子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或有一些坏习惯,比如自私、骂人等,一些家长往往会说“孩子长大就好了,不用管”,其实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正的。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那么我们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呢?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教给大家一招: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

  梓豪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

写作业拖拉。

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个小时以上。

母亲很伤脑筋。

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时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反应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

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

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写作业,可是母亲只要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

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

  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

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

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

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教师发现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

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

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

在面临此种情形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首先,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

否则就禁止看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对梓豪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

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3星期后可以完全做到。

  其次,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

这样,3个月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用一种递减法。

就是说孩子的坏习惯,必然有一个过程才能改掉。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加一加一加一,至少加到21天。

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

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去访问的时候,在大街上发现有的店里卖毒品。

我很奇怪:

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

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

这就是递减法。

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

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他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我的教育建议是:

   选择适当的标准。

对于孩子不良行为或坏习惯的改正,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标准。

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定成零次。

如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如乱扔脏物,那么就可以采用零次的标准。

  要了解孩子的喜好。

要改正孩子不良行为,必须要有所奖励。

选择什么样的奖励则必须了解孩子的喜好。

如孩子特别喜欢动画片,就可以把动画片当成孩子改正不良习惯的刺激物,而且最好只有一个。

特别要注意选择的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否则效果就无法保证。

  耐心坚持。

任何坏习惯的改正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

这需要坚持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

  各位家长,让我们对孩子们再多一份关爱,少一点漠然,多一份宽容,少一点苛刻,多一份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份心平气和吧,少一点粗暴简单吧!

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孩子们幸福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