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2359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docx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

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

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

(学生:

用尺量)

  2、师:

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师提供自制小尺:

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师:

量得准吗?

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学生:

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

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

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

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

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

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

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

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

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

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

(板书:

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

(全班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

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

(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

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

(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

1厘米=10毫米

  师:

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

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

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

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

你能找到40毫米吗?

指名上前找

  师:

很好!

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

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

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

27毫米

  师:

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

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

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

39毫米

  师:

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

是3厘米带9小格

  师:

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

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

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

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

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

(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

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

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

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

”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

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

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

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

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如:

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

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最后,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