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2198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docx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妇儒皆知的故事。

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使刘备茅塞顿开,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诸葛亮出山辅佐前,从公元184年刘备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起,到公元207年刘备47岁这23年间,刘备一直处于寄人篱下(先后依附曹操、袁绍、刘表)、颠沛流离的境地;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后,刘备即于第2年即公元208年和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继而占荆州、夺益州、定汉中,仅用14年时间,刘备就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使东汉末年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

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也许就没有蜀汉政权,也就没有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因此,“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东汉未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史书《三国志》中,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的过程只有94个字。

为突出刘备“三顾茅庐”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演绎若干故事情节,用*****个字,横跨4章回,详细描写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描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给读者造成悬念,盟发阅读劲头。

因此,经过罗贯中的文学创作,使“三顾茅庐”故事有血有肉,成为烩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1.听说“伏龙、凤雏”,夜不能寐--思贤心切!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描写: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刘备当晚便“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到半夜有客人来访水镜先生时,刘备竞“起床密听之”,当听到水镜先生对他的客人说“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时,刘备便“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等到天一亮,刘备就马上“求见水镜”,问“昨夜来者是谁?

”,并“求与相见”和“问其姓名”,同时又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

”,刘备在见不到“伏龙、凤雏”及水镜先生“友人”情况下,立即提出要“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

2.7次误认7个人为“伏龙、凤雏”--求贤心切!

刘备因想得到“伏龙、凤雏”来“安天下”心切,但凡见到贤者都把他们认作“伏龙、凤雏”,以防错过认识“伏龙、凤雏”机会。

从刘备夜宿水镜先生处起到“三顾茅庐”全过程,共7次误认7个人为“伏龙、凤雏”。

第一次是在水镜先生家夜宿时,半夜起来偷听水镜先生与徐庶谈话,因水镜先生夸徐庶说“公怀王佐之才”,因而刘备从其才干猜测,误认徐庶为“伏龙、凤雏”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见徐庶,从其外貌、穿着及唱歌歌词内容猜测,误认徐庶为“伏龙、凤雏”而“下马相见”;第三次是刘备即将启程“一顾茅庐”前,工作人员汇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从其外貌猜测,误认门外水镜先生为卧龙先生而“遂整衣出迎”;第四次是刘备“一顾茅庐”返程时,碰见博陵崔州平,因见其“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等奇特外貌,而误认博陵崔州平为卧龙先生而“急下马向前施礼”;第五次是刘备“二顾茅庐”途中听到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在酒店饮酒作歌,因歌词内容奇特,刘备便猜测“卧龙其在此间乎!

”,因而下马入店,然后“揖而问曰:

‘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第六次是刘备“二顾茅庐”到诸葛亮草堂听到诸葛亮弟弟诸葛钧吟念《梁父吟》时,误将诸葛钧认作诸葛亮而“上草堂施礼”;第七次是刘备“二顾茅庐”不见诸葛亮而走出草堂后,听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吟念《梁父吟》时,觉得歌词“极其高妙”,误认黄承彦为诸葛亮而“滚鞍下马,向前施礼”。

3.“三顾茅庐”全程表现--礼贤至极!

3.1“三顾茅庐”前,对徐庶依依不舍。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徐庶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因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奸计,赚至许昌囚禁,将欲加害”,因而徐庶拜别刘备要回许昌,刘备竞“闻言大哭”并“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

对徐庶的离去,刘备“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饯行时刘备和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送别徐庶时,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当目送徐庶“被一树林隔断”时,刘备命令“尽伐此处树木”,以便举目远送徐庶。

由于刘备如此的“礼贤”,深深地打动徐庶,使徐庶极力推荐诸葛亮,这样,才有刘备“三顾茅庐”之举。

3.2“一顾茅庐”,到“庄前…下马”。

“一顾茅庐”到卧龙岗时,刘备“来到庄前”即“下马亲叩柴门”,当得知诸葛亮已外出后,刘备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仔细询问童子诸葛亮“何处去了?

、“几时归?

”;当打听不到诸葛亮的去处及归期时,便“惆怅不已”。

虽然这样,刘备并不灰心,还要在那里“…待片时”,以期望可能碰见诸葛亮回来,当等不到诸葛亮回来后,刘备又亲自交待童子:

“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待上马回程数里后,刘备还“勒马回观隆中景物”,并“观之不已”。

3.3“二顾茅庐”,到“庄前…下马”。

“二顾茅庐”前,刘备先派人去探听,听说诸葛亮已回来的信息后,刘备马上“教备马”,冒着严寒天气投卧龙冈而来。

到卧龙岗时,刘备也“到庄前下马”,当得知诸葛亮已外出后,刘备也并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询问诸葛亮“何处闲游?

”,当打听不到诸葛亮的去处时,刘备感叹自已“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

”。

同样,刘备这次也不灰心,还要呆在那里询问诸葛均是否知道其兄“熟谙韬略,日看兵书”事情,并留书给诸葛均转交诸葛亮,并向诸葛均“再三殷勤致意而别”。

刘备准备回程时刚好碰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他首先问黄承彦的第一句话是“曾见令婿否?

”,这时侯虽然“正值风雪又大”,刘备仍然不断“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而回。

3.3“三顾茅庐”,“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

“三顾茅庐”前,刘备表现更虔诚,他“令卜者揲蓍”来“选择吉期”,并“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启程去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到隆中后,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到草庐门口知道诸葛亮还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他叫童子“且休通报”,不让惊扰诸葛亮休息,然后“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才见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这时他又叫童子“且勿惊动”诸葛亮,于是继续“拱立阶下”,又等了“一个时辰“。

待诸葛亮醒来知道刘备在“阶下”“立候多时”时,才到后堂更衣,这样,刘备又继续在“阶下”等“半晌”,诸葛亮才整好衣冠出迎。

见到诸葛亮后,身为刘皇叔的47岁的刘备竞给27岁的“村夫”诸葛亮行“下拜”之礼,当听完《隆中对》后,刘备又对诸葛亮“顿首拜谢”,接着刘备马上“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刘备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4.诸葛亮“出山”后--待贤至诚!

诸葛亮于公元207年春出“茅庐”后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近1年时间里,还没建什么功勋,但刘备仍然“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与诸葛亮“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并告诉关羽张飞:

“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5.小结与讨论

5.1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在史实基础上,作者通过虚构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详细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过程,使故事具体、生动,具有生活实感,使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形象跃然纸上,既感动诸葛亮,也感动读者。

5.2“三顾茅庐”过程,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从而使故事更具感染力,成为“求贤”千古佳话!

如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时,先“令卜者揲蓍”来“选择吉期”,并“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启程去卧龙冈。

到隆中后,“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到草庐后“徐步而入…拱立阶下”,见到诸葛亮后“下拜”,听完《隆中对》后,又“顿首拜谢”,“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出“茅庐”后,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5.3“三顾茅庐”前,刘备的官职曾为平原县县令(公元191年),徐州牧(公元195年),宜城亭侯(公元196年),豫州牧(公元197年),左将军(公元198年),而且是“帝室之胄”,辈份为汉献帝叔叔(人称刘皇叔),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也称刘备为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顾茅庐”时,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以刘备的官职(相当省部级干部)和辈份之尊,竞对无官无职的、年幼的“村夫”诸葛亮(比刘备小20岁)如此渴求!

如此恭敬!

读后确实让人感动、叹服!

作者通过对刘备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描写,既丰富了故事内涵,也为诸葛亮“出山”后之所以能为蜀汉事业“鞠躬尽卒,死而后已”埋下伏笔。

5.4作者描写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前,先见到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黄承彦等7个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人,这7个人是诸葛亮的亲(诸葛均、黄承彦等2人)、师(司马徽)、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4人),在这7个人身上,都烙有诸葛亮的影子,在刘备眼里,这7个人都是“大智者”,因而曾误把这7个人认作“诸葛亮”。

通过加入这些情节,大大增加了故事吸引力,让读者也急于想见诸葛亮面目、睹诸葛亮风采、观诸葛亮才气,从而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读者爱不释卷,读完为快。

5.5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在创作“三顾茅庐”文学故事中,作者通过语言(刘备向童子、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黄承彦等询问诸葛亮情况)、行动(刘备“下马”、“下拜”、“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心理(心理判断,猜测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黄承彦是“诸葛亮”,而去施礼相见)、细节(如刘备问水镜先生“昨夜来者是谁?

”,向童子询问诸葛亮“何处去了?

、“几时归?

”以及“勒马回观隆中景物”、“观之不已”,“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等)以及景物(“一顾茅庐”时的隆中美景、“二顾茅庐”时的寒风雪雨、“三顾茅庐”时的阳春美景)等情节描写,成功地把“三顾茅庐”历史事件创作成活龙活现的历史文学故事,从而使“三顾茅庐”故事万人景仰,流芳百世!

参考资料:

罗贯中(明),《三国演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XX年3月。

陈寿(晋)《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

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

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

刘备想:

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

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

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

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

而鲁莽的张飞说:

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

刘备瞪了他一眼。

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

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

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

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

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

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

是啊!

美德是什么呢?

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

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读《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感

读《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感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

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

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

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

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

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

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

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

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

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

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

我觉得很惭愧。

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

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

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

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

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

“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

”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

“不行!

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

‘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

”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

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

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

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

我高兴的说:

“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

”我们都笑了。

在玲玲的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我要学习刘备和玲玲,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习。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

《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再读《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感

再读《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感

王源锌

《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蕴含的道理很多,所以我又读了一遍。

通过这次阅读,刘备的求贤苦渴一事对我印象很深,让我更加敬佩。

书中讲到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刘备很是喜欢,便挑了一个好日子,与关、张二人去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外出了,不在家,刘备只好等待下一个机会的来临。

过了几天,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虽然这次诸葛亮没有出远门,但是却去了朋友家,刘备等了好久,诸葛亮也没有回家,刘备便无奈地回去了。

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这次诸葛亮在家,不过在睡觉,刘备便耐心地等待了几个时辰,几次关、张二人不耐烦了,刘备还是劝他们耐心等待,最终诸葛亮被刘备打动了,同意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读到这儿,我想:

刘备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同时也表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忠心不二,正是出于刘备的识才和爱才。

这个故事我深深地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明白了我们必须尊重那些有才能的人。

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现在就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我们现在的刻苦努力,学习和掌握好各种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也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三顾茅庐之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

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

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

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

研究什么?

(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

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

(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

(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

随机板书:

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

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

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