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D管理模式对重庆扶贫开发的启示.docx
《CDD管理模式对重庆扶贫开发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DD管理模式对重庆扶贫开发的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DD管理模式对重庆扶贫开发的启示
CDD管理模式对重庆扶贫开发的启示
摘要:
目前世行贷款扶贫第五期项目已实施近4年,其中的CDD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将扶贫资源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农民,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过渡,在试点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从国内传统扶贫资金模式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搜集并整理CDD项目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扶贫资金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扶贫;重庆;现状分析;建议
2010年8月,世界银行贷款扶贫第五期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涉及重庆、陕西、河南三省市,总建设资金为1亿美元,重庆获2400万美元。
项目包括社区主导型发展(CDD)、社区基础设施(CDF)及机构能力强化等建设内容,其中,CDD分项目所占贷款比例最高,实施内容最多。
目前,扶贫第五期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毕,其中的CDD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将扶贫资源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农民,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过渡,在试点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CDD管理模式与国内扶贫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概念比较。
国内扶贫管理模式,是业务细分概念。
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活、提升脱贫能力、发展致富产业等方面。
这种扶贫模式,是按照业务分类细化形成的,方向明确、程序简便、时间快捷,对于改变我国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CDD(CommunityDrivenDevelopment)管理模式,即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区域化概念。
它是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将贫困人口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和合作伙伴。
主要支持对象是农村公路、电力、学校、卫生、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支持农民的能力建设。
在投入资金扶贫的同时,CDD项目更重视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充分赋予村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权利,进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
也就是说,CDD管理模式的长远目标,在于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主要区别。
1.主导主体不同。
国内扶贫项目申报和审批过程更多的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和安排,农民发言权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很多项目的选取和申报没有完全体现贫困群众的真正意愿;而CDD项目是将社区和贫困人口作为目标群体和受益对象,将资源决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交给社区,由农民决定实施什么项目、由谁来实施。
同时,由农民掌握、控制和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依靠农民推动社区的发展,实现农民的自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
2.对农民的自主能力培养不同。
国内模式下农民能力提高较慢,特别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能力不足;而CDD管理模式着重培养和支持农民的自主、自管、自享能力。
比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资金、项目管理培训,基础设施维护技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培训,参与式规划,社区宣传发动,以及农户需要的其他培训等,农民能力提升较快。
3.支持重点不同。
国内扶贫模式受体制和资金投入的限制,资金主要投入生产性领域,能够用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发展的有限,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不够;而CDD管理模式的主要支持对象是农村公路、电力、学校、卫生、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提供公共产品,能有效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4.目标关注点不同。
国内模式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在下达资金预算指标后,项目单位就如同吃了定心丸,更多关注项目实施进度和影响力,对实施项目绩效关注不够;而CDD管理模式要求项目专用账户设在村一级,资金拨付到村,且由农民民主选举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同时,还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公示,并成立专门的社区监督小组全程监督,随时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质量和效果能得到有效保证。
二、重庆的CDD项目运行情况
(一)重庆市CDD项目运行整体概况。
从2010年10月起,重庆市开始利用世行贷款2400万美元实施世行五期项目,项目主要运用CDD管理模式,在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酉阳县、云阳县5个区县(自治县)27个乡镇的54个村开展小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发展基金以及社区资源管理和环境改善等活动,覆盖人口12.1万人。
项目投资总额为人民币20738.67万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完成项目投资人民币18620.39万元,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89.8%。
其中,CDD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284.55万元,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95.1%。
累计实施CDD项目761个,共修建村级道路441条、总长2761.4公里;硬化人行便道116条,总长239.4公里;修建了便民桥12座,人畜饮水池151口,山坪塘72口;另外,还修建了13座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重庆市CDD项目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4年多的项目实施,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的面貌得到较大改变,项目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灌溉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项目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引导项目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民主人翁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由于农民有了对扶贫资金的决定权和处置权,使他们对项目有了强烈的拥有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发挥。
以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是让农民获得项目,而在CDD管理模式下,则是让农民拥有项目。
这种拥有不仅仅是农民对项目真挚的情感、全心的投入,还包含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迸发的创造性,以及因自我成长而闪烁在其间的智慧光芒。
目前重庆市项目村民对世行五期扶贫项目的知晓率、参与率均达到了95%以上。
对于这些能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项目村民投注了自己真切而淳朴的感情。
3.项目村资金管理效益及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讨论、竞争、表决等程序,由农民决定项目资金的具体用途,能把稀缺的扶贫资源更精准地使用在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要解决的困难上,充分体现“雪中送炭”的效果。
同时,农民自己决策的事情,会最大限度地考虑节约成本,在解决项目纠纷、处理土地补偿、投工投劳等方面积极配合,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4.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都由农民自己做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社区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社区民意得到充分体现,社区民愿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实现。
由社区主导实施项目,为农民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减少了邻里纠纷。
(二)世行扶贫第五期项目典型案例。
万州区走马镇马安村7组位于走马镇西南部,全组264人,其中209人住在山上,所有耕地也都在山上,交通条件十分恶劣,与外界连接的就只有位于陡峭山脊的羊肠小道,村民们过着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与世隔绝的日子。
二十多年来,村民一直盼望修通一条通往山外的路,但由于工程量大、受益人口不多、经济效益不明显,一直未能提上议程,修路对于马安7组人来说成了一个梦。
2011年通过宣传发动和竞争选村,马安7组人获得了世行贷款的先导资金155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一条通过村外的路。
由于地势多山地悬崖,勘测和施工都非常困难,为了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村民们纷纷筹谋划策,主动投工投劳,甚至让出自己的自留山自留地。
在一处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悬崖路段,项目修建了最高为9米,长30米,宽5米的石堡坎。
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终于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最终天堑变通途,结束了几辈人肩挑背驮的历史。
通往外界的路修通后,群众感慨地说:
“一条小康路,百年乡梦圆,感谢CDD项目让我们村的群众获得了实惠。
”
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配套资金落实不及时或不足。
按照世界银行项目管理要求,世行贷款与地方配套资金配比为1∶1。
通常情况下,省级配套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但地市级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却并不理想,配套资金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汇率风险。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协议币种为美元,即以美元支付并作为记账本位币,项目完成后以美元向世界银行还款,汇率风险由项目实际借款人承担。
实际操作中,各项目省市先行垫付资金实施项目,在子项目验收合格后,再向世界银行以美元申请回补资金。
由于世行贷款项目贷款年限通常在20―30年,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存在一定的外汇风险。
(三)项目筹备期限较长、管理成本较高。
与国内项目不同的是,世行贷款项目在项目筹备上花费的时间较长、环节多、手续繁琐,从筹备到项目签约要经历预鉴别―鉴别―预评估―评估等阶段,通常需要3―4年时间。
以世行五期项目为例,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筹备申报项目,2010年8月项目成功签约,2013年才开始大量提款报账。
另外,世界银行特别重视项目监管,在五年项目在建期间,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团队每半年对项目进行一次实地督导。
这些管理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管理成本,加重了项目实施地的运行负担。
四、建议
(一)以片区规划为基础,制定五年以上滚动发展计划,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由于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议以不低于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以自然禀赋、种养习惯为客观因素,以生态片区规划为基础,选择试点项目区县、项目村,制定五年以上发展规划和资金方案,经过财政评审和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评估后推进实施。
在项目实施中期,可根据进度等实际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调整,以便项目实施更切合实际情况。
(二)以完善制度为抓手,让制度管理资金、运行项目、明确责任。
建立项目决策权、实施权、资源控制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五权一体”的管理制度,同时引入项目竞争机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
通过创新财政扶贫投入机制,在确保扶贫资金全额配套的基础上,加大扶贫投入整合力度。
明确各方管理职责和权限,加强资金监督和绩效考评。
(三)强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以注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载体,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建议吸取CDD管理模式中的亮点,即:
将项目的决策权交给农民,使农民成为扶贫项目实施的主体,通过让农民广泛参与,提高农民综合能力。
同时,还可在项目设计中安排足额专门的培训资金,着重加强对社区和农民的能力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在当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具有带头性、高素质的项目运营带头人,再通过项目运营带头人的宣传、培训、协调、支持和监督,尽快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技能,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
(四)以整合资源为手段,鼓励公私企业、产业发展专家等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中来。
重庆既是大城市、也是大农村,仅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广大农村的建设需求。
建议借鉴世行贷款项目中贷款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1∶1的配比模式,鼓励民营资本、产业引导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变散钱为整钱。
同时,可借鉴国际金融组织聘请专家团队支持项目建设的做法,聘请产业发展专家等知识团队,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五)以服务型政府为主旨,明确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新模式下,基层政府的角色应从原来的给钱、要求老百姓做项目,转变为替老百姓协调、为老百姓服务,扮演好支持、服务、技术支撑的角色。
归纳起来,也就是成为“三位”政府,即到位、不缺位、不越位。
到位就是基层政府不能因资金直接拨入村而不管不问;不缺位就是明确基层政府对项目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责,不能缺位;不越位就是基层政府需转变思维,不能要求村里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是对于村里做得不好、不符合要求、规划的,可以指导、建议。
(六)以信息公开透明为原则,强调全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
公开透明的项目信息传播、投诉机制,能够增强政府、建设方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度,再加上项目信息与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对项目运行监督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建议在项目申报、选取、实施等阶段,对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全过程公示,保证项目的公正、公开、公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1〕412号)
2.关于印发《重庆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渝财农〔2012〕477号)
(作者单位:
重庆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
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