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要点.docx
《自考《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要点.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要点
《领导科学》重点及复习要点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
二、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案例分析题(2题,共15分)
第一章绪论
1.领导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领导活动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
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并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专制、充满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集体领导的方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领导制度
自然领导制度“禅让制”。
(原始的集体领导体制)
父传子的“世袭制”
(家长式的经验领导)“朕即国家”
专家式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科学领导)
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邓小平说“什么叫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
”这是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论述。
2.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与执行都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分离的标志是“事业部制”的产生,其实质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决策内部又有咨询与决策,即“谋”与“断”的分离。
斯隆因此被誉为带来“组织革命”的“现代组织之父”。
)
(二)领导主体集团化(领导主体是由“硬专家”或“软专家”组成的集团,不再是一个人。
)
(三)领导方式民主化(“事业部制”及民间咨询机构的出现,也是民主制的发端和主要表现形式。
民主化趋势的另一表现是监督的独立化。
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必然要求法治化。
)
(四)领导方法科学化。
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遵循严格的程序;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3.把领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原因?
(1)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需要一门科学,而且这种领导工作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3)领导工作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对领导工作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内容,认真进行总结和探索,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就是领导科学。
对领导工作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内容,认真总结和探索,并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就是领导科学。
4.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领导活动的实践,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土壤和源泉。
在西方,领导活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
(1)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
表现为:
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活动变化越来越迅速,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上升为科学领导。
(2)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0世纪40年代后,产生了三门全新的横断科学,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通称为系统理论。
(3)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
许多杰出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进行了卓越的领导,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
孙武著的《孙子兵法》、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德国克劳塞维茨撰写的《战争论》。
(4)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产生。
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人类对领导活动的认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
5.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特点。
★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领导科学的基本要素:
(1)领导者
(2)被领导者(3)群体目标(4)客观环境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矛盾,以及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的矛盾,自始至终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矛盾。
领导科学的范围:
领导本质、观念、职能、体制,领导者素质、领导方法、艺术、作风,领导绩效考评等。
领导科学的特点:
①综合性。
②应用性。
③社会历史性。
6.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意义)。
(1)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2)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3)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4)是促进干部“四化”、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要做到?
(1)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必须从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3)必须继承、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4)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古代的领导思想。
8.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①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
②历史方法。
③比较方法。
④案例方法。
⑤系统方法。
⑥借鉴方法。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1.领导的概念,属性、特征、类型、基础。
★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的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领导首先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这是领导的自然属性。
同时,领导活动受到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这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
其中,领导的社会属性占主导地位,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特征:
1.领导认识的特征:
①原则性。
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超前性。
又称预见性,是指领导者在决策、战略规划和确定发展方向等活动中,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比他人站得高,看得远。
③综合性。
指领导认识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整合知识的过程,是高度综合的活动
④创造性。
指领导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新概念和范畴,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⑤系统性。
即要有机地分析和利用各种要素
2.领导实践的特征:
①权威性。
权威性是领导的首要特征,是领导实践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依附性。
即领导活动必须建立在其他社会实践之上,随着其他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③目标性。
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活动,其本质和目的在于实现目标。
④组织性。
即领导只能在组织中存在与发展,组织是领导的结构系统、活动空间和运行框架
⑤协调性。
即领导要协调好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关系
⑥超脱性。
即领导必须从根本上、全局上把握,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⑦服务性。
即领导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领导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归宿。
★领导的类型:
1)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
1自然式领导、2家长式领导、3管理式领导和4公仆式领导。
2)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1原始简单领导、2集权式领导、3民主式领导、4公仆式领导、5专家式领导。
3)以生产关系:
1原始社会的领导、2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3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
4)以领导的工作领域:
1政党领导、2行政领导、3军事领导、4企业领导等。
5)以领导成员:
1个人领导和2集体领导。
6)以领导的层次:
1高层领导、2中层领导、3低层领导。
7)以领导关系为标准:
1层级式领导、2单线式领导、3星式领导、4轮式领导、5网络式领导。
8)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尺度:
1以人为中心的领导、2以事为中心的领导、3人事并重式的领导。
9)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依据:
1正式领导、2代理领导、3非正式领导。
★领导的基础:
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
影响力:
是指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要素:
权力、品德、知识、才能。
2.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2)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3)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
(4)必须划清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服务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界限。
当好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指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领导指挥得当与否的标志。
3.领导者的概念,本质、特征、地位与作用。
领导者的概念:
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领导者的本质:
是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在的固有属性。
在原始社会里,领导者具有原始普通成员的性质。
在阶级社会中,领导者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
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领导者的特征:
①拥有职权。
1职权是组织赋予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权力;2职权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范围;3职权有客观内涵,与领导者的个人的主观特征无关。
②负有责任。
富有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③提供服务。
提供指导性服务、管理性服务、事务性服务。
④富于创新。
这是领导者区别于普通社会成员的本质所在。
⑤多重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把领导角色分为1名誉首脑;2领导者;3联络官;4监督者;5传播者;6发言人;7创新者;8调解人;9分配人;10谈判人。
★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即“引路/航”。
①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③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4.被领导者的概念,本质、特征、地位与作用。
被领导者的概念:
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
★被领导者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被领导者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
在社会主义社会,被领导者是社会的主人。
★被领导者的特征:
①服从性。
②受动性。
③对象性。
④源泉性。
⑤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被领导者的作用:
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①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②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好的被领导者:
1)要服从领导;2)要支持领导;3)要监督领导;
5.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的不同,他们的关系主要是:
(1)相互信任的关系;
(2)相互促进的关系:
(3)相互支持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1.领导职能的概念,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领导职能:
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体现。
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组织是领导职能的依托。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2.领导的一般职能。
★
★
(1)引导。
①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
②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环节。
③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
(2)指挥。
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其中,命令是一种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指挥方式。
说服是“晓之以理”的指挥方式,示范是“无声的命令”。
★(3)组织。
组织就是按照目标合理地①设置机构,②建立体制,③分配权力,④使用人员;
(4)协调。
领导协调一般有两种形式:
①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
②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
协调的原则:
①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②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③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
(5)监督。
实施有效监督,第一是确立标准,其次是深入调查。
毛泽东指出“必须及时掌握工作进程,交流经验,纠正错误,不要等数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开总结会,算总账,这样损失太大,而随时纠正,损失较少。
”这说明监督的原则应该是及时而有效的。
(6)教育。
教育可以划分为:
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
3.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
(1)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
领导者在进行决策工作时还要注意借助“外脑”的作用。
领导者在行使决策基本职能时要注意:
1)审时度势,利用机遇2)实事求是,恰如其分3)善于运用冲突,激发想象力4)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5)要善于评价。
(2)选才用人。
领导者用人必须注意:
①能级、能质对应。
②优势定位。
③结构优化。
(3)思想政治工作。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
4.领导的总原则:
★
领导原则,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中一条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核心。
(3)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4)群众路线原则。
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
①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
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
③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领导的基本原则:
★
(1)统一领导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要求领导活动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为。
为此,要解决两种关系:
①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分层领导原则。
这就是要求在领导系统中建立合理的层次系列,掌握适当的领导幅度,正确处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3)系统整体原则。
要求领导者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效能。
★(4)权责一致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备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相互一致,努力做到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
权力与责任的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
★(5)民主公开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在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导集体讨论和决定,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
第四章领导观念
1.领导观念的基本内涵。
领导观念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
2.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
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环境中生活着,从此出发思考问题,就会形成各种具体的、历史的观念。
不同的社会、阶级、时代,就有着不同的领导观念。
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领导观念也是与小生产条件下的领导观念有天壤之别。
我们要看到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观念的差异性。
3.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
★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2)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正确的进步的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
(3)既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
4.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
(1)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
5.现代领导的7个基本观念。
(内涵、必要性、基本要求)★
(1)政治观念。
政治观念:
是指领导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政策、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或意识。
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基本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性质和宗旨,对外工作。
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纪律),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大众立场,马列主义,政治鉴别。
(2)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
即“以人为本”。
目的在于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
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①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②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
③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
④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
⑤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
⑥倡导人文关怀。
★(3)权力观念。
权力观念:
就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没有权力的领导者无法尽到责任和完成使命。
履行领导职责要求领导者必须拥有决策权、用人权等。
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
①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
领导者的权力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的基本条件。
领导权力包括强制权、法定权、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等。
②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必须为人民服务。
③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
领导者行使权力要遵循合理合法的原则,以维护正义为价值目标。
④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
领导者行使权力意味着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列宁曾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实行集体领导都要明确规定每个人对一定的事情所负的责任,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
社会主义领导的权力来自人民,因而就要向人民负责。
⑤对权力监督的正确认识。
领导权力的行使过程需要监督,要有群众监督制度。
★(4)法治观念。
领导者的法治观念:
是指领导者围绕领导权力和领导职能所形成的依法用权、依法领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
其实质是对法律精神和法治价值在领导观念上的认同与贯彻。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①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②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
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④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①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②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③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
④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
(5)市场经济观念。
市场经济观念:
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
①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市场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能够很好地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③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等一般特征。
④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6)改革创新观念。
改革创新观念:
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这是一切领导活动创新的先导。
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
①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②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④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1)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
(2)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
(3)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
(4)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5)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
★(7)政绩观念。
政绩观念:
就是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1)明确什么是政绩。
政绩就是在领导科学发展、推动事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愿望过程中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
(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
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
)
(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创造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五章领导决策
1.决策的概念、特性和构成要素。
★
领导决策就是领导就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目标确定、行动设计和方案选择的活动。
决策的基本特征:
①针对性。
②目的性。
③实施性。
④选择性。
⑤优化性。
决策的要素:
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
2.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的特点:
★
古代的决策,属于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
经验决策的特点:
①这种决策方式一般说来是个人的决策活动;②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现代的决策方式,它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的。
主要特点是:
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注意依靠各种智囊团组织。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决策的分类:
★
(1)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地位不同――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高层决策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征。
中层决策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也有一部分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
必须服从高层决策。
基层决策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是为了实现高层或中层决策而进行的决策。
(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一般采取非程序化的决策方式。
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决策。
具有具体化、定量化的特点。
(3)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在现实决策活动中,大量出现的是满意决策而不是最优决策。
(4)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型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
(5)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
确定型决策——事先可以准确知道的,可以确定最好的方案。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区别在于,是否事先知道每个方案的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风险性决策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是难度较大的决策。
4.决策的模式:
★
(1)理性决策的模式:
强调决策必须严格地依照科学程序进行,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决策,注重决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甚至不惜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
强调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提出“满意标准”的问题,主张决策者以较为符合现实条件的满意目标来取代追求理想条件的最优目标。
(2)渐进决策的模式:
美国的林德布洛姆提出。
渐进决策模式注意到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现实性,主张根据历史和现实条件来进行决策,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但渐进决策模式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这种模式的保守性上,它具有墨守成规、维持现状的保守倾向。
(3)综合决策的模式:
美国的A·埃泽奥尼提出。
综合决策的模式主张综合利用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对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具有更大弹性的决策模式,更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5.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①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
②决策是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
③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领导的责任在于:
①制定战略、②拟定规划、③确定政策、④组织管理、⑤使用干部。
④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6.科学的决策的四个基本标准:
★
(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
(2)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