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847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docx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

裴长洪郑文

  【内容提要】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此外,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

就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关系看,一方面,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催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因而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关键词】产业战略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

  人类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当前的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国受金融危机伤害较小,又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及发展资金,利用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全球性共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鉴于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特别是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试图重振霸主雄风和确保国际竞争优势。

1990年、1993年和1997年美国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1998年,美国进一步制订了“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提出未来制造业面临的六大时代特征,即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有限、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信息大量广泛分布、用户需求高及个性化、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高。

2004年2月,布什总统发布了“鼓励制造业创新”的总统行政令。

200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并特别提出每年投入1500亿美元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重点研究开发。

2009年,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一上台,立即批准了一直被压制的生物工程计划,将生物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作为美国振兴的两大产业。

可见,美国政府历来把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走政府以科技政策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同一时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推出各自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尤为迫切。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即在产业、技术、管理上处于先进水平的制造业。

我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尤其是在重大装备制造与高性能机床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未来中国要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确立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产业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

在这些产业中,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与移动网的三网融合,都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包括了现代物流业。

可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给予同等重视。

  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尚低,不足以为制造业竞争优势提供足够的支撑。

2008年底和2009年初,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初只出台了九个行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后来,在以上九个行业基础又上作了调整,加上了物流业,变成十个行业。

这十个行业中,物流业是服务业,电子信息行业中也包括服务业的内容,这是一个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二、我国仍然要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与关键,即使对于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而言,制造业的发展也仍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发表的美国制造业现状的报告称,制造业是20世纪90年代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1992-1997年美国GDP增长的29%来自制造业。

《日本制造》也指出:

“制造业作为国家工业核心基础这一重要性,到21世纪也不会下降。

”[1]我们今天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产值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

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对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外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些方面都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对中国而言是不可逾越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消费方面看,根据恩格尔消费规律,当人均收入很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必需品的比例很高,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很低。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物和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逐步提高,工业化进程为满足不断上升的舒适品和奢侈品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在一个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就会提高。

并且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最终会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自然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实现经济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

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对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如果制定和实施有力措施,使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将会带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期。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前提就是要有—个强大的、不断发展的制造业。

对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加快制造业发展乃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对工业化的最终实现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以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和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标准作为综合评价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判断,那么,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1995年为18,表明那时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2000年为26,表明“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意味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高速增长的中期阶段。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年均增长速度4%~5%。

据此推算,2009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约为70;2015—2018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那时,中国才将实现工业化,这与我们国家提出的2020年长期现代化战略目标与要求是相符合的。

[2]

  我国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工业现代化国家还相差很远。

“十五”期间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约为2,以此趋势外推,2009年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约为46,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正接近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1/2。

或者可以认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还未走过1/2的历程,中国大约在21世纪40年代前后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

对煤炭、石油、电力、医药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汽车、化学、机床工具、钢铁、水泥、船舶、食品、纺织和造纸工业等15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行业进行考察,船舶行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目前也仅约为75;煤炭工业最低,不到30,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3]

  其次,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制造业仍然比我国先进。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

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2006年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为610美元,低于西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的13.5%。

中国制造业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足方面:

一些重要产品主要从国外引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装备如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严重依赖进口;高技术产业80%以上的出口来自中国的外资企业;高性能制造装备的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及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高敬峰(2008)[4]对我国制造业参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制造业参与两种类型国际分工的程度都在不断加深,但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参与这两种类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在产业内分工方面,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是低质量、低价格品种,而进口的是高质量、高价格品种,属于垂直型产业内分工活动。

在产品内分工方面,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与利润率是负相关的关系,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仍处于低加工度、低附加值阶段。

因此,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从低质量产品向高质量产品升级、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生产阶段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阶段升级的迫切任务。

  第三,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因为工业化所创造的现代消费品是面向城市人口的,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工要求,也只有在城市体系中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中国的城市化明显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

2008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在70%以上,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45.68%。

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使中国广大的农民难以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制造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人口城市化角度分析,人口城市化是以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为前提的。

大规模农民进城的前提是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中国农民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许多人甚至是文盲,素质很低,难以适应技术性的工作。

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没有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是无本之木。

许多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

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加;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

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可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

  当今时代,制造业领域内部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导致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的迅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特征,其硬件产品的销售往往必然伴随服务化,这类企业的成长方向也必然是服务型制造。

有些先进制造业企业甚至出现180度大转弯,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提供者。

例如,IBM原先一直以“硬件制造商”的形象来给自己定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它利用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使自己转变为既是制造商,又是经销商,从而把一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进入90年代,随着IBM硬件中的传统支柱产品进入衰退期,公司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信息服务公司”。

为此,2004年12月8日,它把其PC部门卖给了中国联想集团,完成了从制造商向信息服务供应商转型的跨越,其产品成为提供服务的平台。

2007年,其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说明其转型取得了成功。

南京中网卫星通信公司也是一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典型,公司现已建成国内首个卫星应急通信公共服务平台,核心产品拥有143项专利。

公司业务收入由卫星通讯装置销售、系统集成服务、客户服务三项构成,后两项是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40%。

  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产品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成分。

例如,先进制造业产品中包含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以至于这些软件系统的价值,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物质的部分。

从制造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计算机产业,到生产各种高端数控设备的产业,都表现出这种硬件产品的软件化趋势,也就是服务化趋势。

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服务在这个集合体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二)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化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简单地说,服务外包的意思是“外部资源利用”,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按照服务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处理外包。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主要包括IT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软硬件系统和网络的操作营运、日常维护和支持;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开发、维护和支持以及软硬件产品(包括嵌入式软件)的研发、维护和支持等服务。

业务流程外包指业务流程及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业务改造外包、应用管理、呼叫中心、法律流程外包、医疗外包、人事管理外包、财务管理外包、采购业务外包、培训业务外包,等等。

知识处理外包主要是利用专业的技能、经验和知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经过即时、综合的分析、判断和研究,帮助客户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报告,包括评估研究、投资研究、技术研究、专利申请和市场分析等。

  传统上,自己制造的方式一度被许多大公司所追捧,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就曾经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行业巨头。

在这种模式的激励下,各公司纷纷实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通过垂直结合的方式迅速成长起来,接着在多元化战略的指引下使企业越做越大。

随着竞争的加剧,为降低成本,企业规模被迫缩水,从多元化战略转向归核化战略,即将经营重点集中到核心业务,以谋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跨国公司实行了外部化的经营战略调整,其要旨就是把原先由内部提供的生产和服务环节转移到外部,重组企业的生产体系,通过合约来购买外部优质的资源,包括原先由内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正加速把更多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业务外包计划,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保持灵活性和高效性,把服务外包也是大势所趋。

特别是在归核化战略下,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推出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重点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

组建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外包战略联盟,是促进现代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催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跨国公司为增强竞争力所进行的战略调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强化和巩固以自己为核心或为龙头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供应链体系内部市场,因而极大加速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面对全球竞争加剧、客户要求以及能否获得原材料的不可预测性等一系列挑战,终于意识到必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实现快速交货以及缩短从产品订购到支付款项的周转时间,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商业流程的集成管理,以提供给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

产品是从最初的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资金反方向流动,信息则双向流动。

供应链管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理念,有效整合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整个运作过程的效益。

因此,供应琏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曾经风靡日本的即时采购库存方式,就使众多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更是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当然,即时采购库存方式对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协作要求很高,双方都存在着风险。

一方面,一旦供应商供应能力出现故障,生产商将面临停产停工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商由于市场的活性化因素,使得供应需求急剧下降,那么,供应商将面临巨大的库存积压成本和寻找新生产商的时间成本及谈判成本。

而加强供应链管理则是降低该类风险的有效途径。

  先进制造业企业相对普通制造业企业,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的过程更为复杂,对供应链价值整合的要求更高,因而反过来促进了供应链管理自身的发展。

例如,当前不少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加强供应链管理为目标而建立战略联盟,就是对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深化。

这种做法能有效提高对某一先进产品的技术生产和品牌销售力度,进而集中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战略联盟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种方式促进了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联结效应、联动效应、整合效应的作用,有利于获得组织优化利润,能大大增强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行动一致的响应速度,优化了价值链,提高了供应链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四、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迈克尔•波特(1997)指出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5]价值链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的,换个角度就是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组成了价值链。

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通常是短期的低成本优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

这种由靠加工制造获取竞争优势向靠服务活动获取竞争优势的转变,使制造业企业日益关注价值链的服务环节,结果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价值链中的服务环节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生产服务,作为生产要素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投入;另一类是为顾客服务,作为产品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产出。

就服务投入而言,它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制造业的生产率还决定着制造业的竞争力。

就服务产出而言,价值链中的某些服务环节如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有时企业加工制造的产品仅仅被看作是传递服务的工具,制造业企业成为出售服务产品的服务企业。

这些服务产品不仅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还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

其中,投入服务化是指服务要素在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作用日益重要的现象;产出服务化是指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的现象。

[6]

  

(一)制造业产品的竞争优势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从投入服务化的角度看,服务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产出服务化的角度看,服务化可以通过增加提供物的差异化程度,使企业的产品更具吸引力。

  首先,投入服务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把资本、劳动、土地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并且资本往往是最受重视的。

这种唯资本论忽视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对工业化的速度和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战后,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日益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

由于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应用多是通过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服务的投入来完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发挥着把科技进步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作用。

因此,制造业企业重视生产服务尤其是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的投入,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

  其次,产出服务化可以通过增加提供物的差异化程度,使企业的提供物更具吸引力。

服务的可见度低、劳动依赖度高,很难被模仿,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来源。

产出服务化可以通过对竞争者、第三方、顾客形成壁垒、创造顾客依赖、增加提供物的差异化程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企业的提供物更具吸引力,有助于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把服务看作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把服务看作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

例如,IBM和Xerox这类技术变化较快的企业,服务取向是它们在各自市场上生存的战略,并且领先比跟随更为有利。

而Dupont等技术变化较慢的企业,实施产出服务化战略,一是适应了既有业务方式的演进;二是在既有业务基础上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首先,投入服务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

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服务,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活动采取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消耗土地、金属、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以这种方式实现的工业化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消耗型的,社会成本很大。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注重依靠生产服务的投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

由于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弱的服务要素的需求相对上升,因此投入服务化可以相对减少制造业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缓解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

这种依靠服务投入实现的资源节约,显然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投入服务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生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造力、营销和管理技能,使其成为“创新之桥”,商务服务业被认为是技术变化和经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