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580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注:

全部试题精选自2017-2018学年广东省各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按照岳麓版教材顺序分考点整理,试题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仁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各位同行指正、批评。

2017-2018学年广东省高考各地文综历史模拟试题

分解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的政治制度

1.(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再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而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7)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辛亥革命

【解析】这里的所谓“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项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项正确。

【答案】B

3.(201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周:

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西周:

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西周:

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西周:

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4·广东佛山一模·12)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

此规定源于(  )

A.宗法制B.分封制C.“推恩令”D.郡县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体现了浓厚的血缘关系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分封制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权利的分配,“推恩令”和郡县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与材料中体现的浓厚的血缘关系无直接联系,故B、C、D项错误。

【答案】A

5.(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12)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  )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宗法制D.世袭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关键是理解“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这句话。

这一组织应是周代出现,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中国社会的,据此可排除D项,因为世袭制在夏代已经出现;A项分封制在秦统一以后,就不再大规模实行,因此影响有限,说不上基础,故A项不正确;同理,故B项也不正确;而C项的宗法制,是将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亲情的传统,对中国历史影响久远,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

2,4,6

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

2,4,6

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

故B是最佳答案。

【答案】B

7.(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2)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8.(2014·广东惠州一模·12)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袭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两个成语强调的是敬祖,故与宗法制关联,B项正确;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世袭制是财产、权力的继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B

9.(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端午B.清明C.七夕D.元宵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根据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2)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D.等级制度森严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解析】材料以“三架编钟”、“两架编钟”、“一架编钟”来表现天子、诸侯、大夫的不同规格,这是要区分三者的身份与地位,故D项正确;题目设定的时间是西周时期,结合材料,分封制是得到严格实行,分封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描写这些编钟在贵族中的使用情况,不能说明音乐教育普及,故B项错误;冶铁技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C项错误。

【答案】D

11.(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38)(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

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

(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

(6分)

【考点】(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3)第一问先总结态度,可知是不赞成的;“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可知是旧历适合传统习俗的需要;“且亦与政体无关”可知无关政体;“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可知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然后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可。

【答案】(3)态度:

反对(或不支持)。

(1分)

合理性:

①政治上:

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

(2分)

②经济上:

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

(2分)

③思想上:

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

(2分)(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2.(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39)(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4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

(1)“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说到了有关的是小农经济与宗法制;“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引自《论语》,可知是儒家思想。

【答案】

(1)根源:

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贫富思想)。

(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2)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

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

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  )

A.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

C.嫡长子继承制D.中央集权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题干是对秦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影响的描述,即秦中央集权制形成奠定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A、B项是中央集权制中的具体的相关政治制度,故A、B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D

2.(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  )

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题干“自古皆封建诸侯……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秦始皇尽灭六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说明秦朝采用新的制度巩固大一统,应该理解为秦朝废分封,加强中央集权。

故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A。

【答案】A

4.(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从材料“秦朝”、“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以及“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郡县制。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

【答案】A

5.(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B

6.(2014·广东惠州一模·39)(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4分)

【考点】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礼崩乐坏;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1)此问综合考查了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答案】

(1)变化:

经济上,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7.(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

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

(6分)

【考点】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

(1)从材料信息看,由于春秋以来“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存在缺点,秦始皇改变此制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联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

【答案】

(1)变局:

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4分)制度:

郡县制。

(2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7)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辛亥革命

【解析】这里的所谓“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项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项正确。

【答案】B

3.(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2)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大意:

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

主要的是文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如宦官那么亲密。

可见,当时皇帝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和宦官来加强皇权。

故B正确。

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C项不准确,材料只论及三公权力小,皇帝身身的文官和宦官权力大,并无用外朝来牵制内朝的信息。

D项错误,东汉时有尚书台,隋朝中央机构才出现三省。

【答案】B

4.(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A项反映的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在君主专制社会,君主掌握行政权,故B不正确。

宰相被废除是在明代,故C不正确;秦代郡县制的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D不正确。

【答案】A

5.(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2)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

余杭人喜欢吃蟹。

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

钱昆回答说:

“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要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16)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因果关系,A项中推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国家掌握了无主土地”,而有部分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改变;而D项中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

【答案】A

7.(2014·广东百校高三联考·13)“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制度”是指(  )

A.分封制度B.科举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文才的人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分析,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与材料平民可以步入上层不符,故A项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材料中文人优势以及平民可以步入上层,故B项不正确;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不正确。

【答案】B

8.(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反映题干“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的是科举制。

A项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项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唐朝孟郊在46岁中进士后所做,反映的是科举制。

【答案】D

9.(2014·广东惠州二模·14)“贡院”,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

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考棚”反映选拔制度的特点是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故是科举制,D项正确;ABC项都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0.(2014·广东惠州一模·13)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

“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这样做是为了(  )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

【解析】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