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563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docx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3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交流,童谣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古今中外文人描写春节的诗词,童谣,春联等。

(2)出示多媒体课件:

北京春节的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初一初二满街走。

要求同学们有节凑得朗读,读完后谈谈从童谣感受到什么?

(北京春节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师小结:

这是五十年代流行在北京街头的一首歌谣,它是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它也是描写老北京的春节,这就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所写的《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这节课继续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这一环节是检验学生课外查找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收集春节的资料,对春节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

特别是老北京春节的童谣,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补充句子:

这是一个()的春节。

(热闹红火喜庆团圆)

2,浏览课文,找出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

(时间顺序)

3,找出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

学生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1)这些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交流汇报:

这些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了课文描写就没有条理。

北京的春节怎么过就会使人感到很模糊。

师小结:

在我们写作文时如果用上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那么文章就会写得条理清楚。

(2)从这些描写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知道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开始,正月十九结束,春节过了四十多天。

春节内容丰富多彩。

(3)分清文章详略,在作者描写的六天中,找出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写得详细)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几部分的内容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师小结: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有详有略,不可平均用力,这样作文才能重点突出。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理清课文脉络,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

三,精读课文,感受春节,体会感情。

1,在详写的四个节日中,选择感兴趣的学习。

(重点品读腊八和除夕。

2,学习腊八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找出腊八有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2)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3)从腊八粥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从三个“各种”体会到腊八粥的材料很丰富。

(4)出示课件腊八粥图片,师介绍:

腊八粥是由黄米,白米,绿豆,红豆,桃仁,杏仁,花生,红枣等材料做成。

启发学生结合老师介绍和图片联想到哪些词语。

联想到的词语有:

垂涎欲滴,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五谷丰登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5)感受腊八粥的丰富内涵。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腊八粥是人们用来庆祝丰收并预示着来年丰收。

启发学生用喜悦和自豪的语气来读,这句话中的三个“各种”要重读。

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

我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人们庆丰收的那种喜悦之情。

老舍先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吗?

(6)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1:

比喻,把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

师:

你们见过农业展览会吗?

生2:

没有,但我见过画展。

师:

能说说你对画展的印象吗?

生2:

那儿画的种类非常多,我都看得眼花缭乱。

师: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农业展览会,但我们能从课文内容和其他展览会推想到这是农民在展览自己的作品——腊八粥。

这“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师:

从这句话你体会还到老舍先生语言的什么特点?

从中体会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

我从老舍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中体会到他对传统年文化的热爱。

师:

你能读出这种味道吗?

生读,全班齐读感悟。

2,学习腊八蒜

(1)师:

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品完腊八粥,接着来尝尝腊八蒜吧。

请同学们把对这个部分感兴趣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a,学生找出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B,找出的词语“色如翡翠”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腊八蒜的色泽。

“色味双美”既写了色美还写了味美,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2)师出示课件:

翡翠和腊八蒜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之后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都是绿色透明的。

比较把“色如翡翠”改成变绿行吗?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

师小结: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运用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方法把语言写生动。

(3)看到这腊八蒜,你联想到什么?

生1:

我仿佛闻到了辣辣的蒜味。

生2:

我真想吃几个饺子,尝尝这“色味双美”的腊八蒜。

(4)找找老舍先生的感受,体会表达的感情。

(“使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饺子”说明老舍先生对传统年文化的热爱。

(5)指导学生情感朗读

“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语能表现腊八蒜的美,朗读时要重读,还要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生齐读。

(此一环节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品读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除夕

(1)师:

过了腊八,大人和小孩忙着准备过年,又过来小年,转眼除夕来了。

请同学们齐读除夕这一自然段。

(2)师出示课件:

除夕描写了哪些习俗?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把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做上批注?

(3)汇报交流。

A,除夕的习俗

除夕有以下习俗: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B,从味道,色彩和声音来描写除夕的热闹。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除夕真热闹”来写的。

然后分别从“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体会到作者是从味道,色彩和声音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C,从人们的活动来描写除夕的热闹。

从“家家赶”,“老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这些描写人们活动的词语体会到除夕的热闹。

D,从亲情方面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万不得已”和“必定”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

它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除夕夜也叫团圆夜,它是举国上下家家户户共团圆的日子。

师小结:

除夕是热闹的,这是一种普通同庆的热闹。

生读“家家赶做年糕......各色的年画。

”这也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生齐读“除夕夜家家灯火......日夜不绝。

”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同学们一起读“在外边做事的人......吃团圆饭”

(4)同学们对这一自然段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我不知道“守岁”是什么意思?

师:

谁能解答他的疑问?

生1:

我知道守岁也叫接天地。

生2:

我从课外资料查阅到: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生3: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师:

对,守岁是一种传统美德,它一直沿袭到我们今天。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5)总结总分构段方式。

师:

文章这段开头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具体描写除夕的热闹。

这种构段方式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

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

师:

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如果在每一自然段开头用上一个中心句,就会使我们的作文写得条理清楚,看上去一目了然。

(6)用总分的方式教学生仿学除夕这一段。

学了《北京的春节》中除夕这一段后,联系我们过除夕的情况,与课文相比,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模仿除夕这一段的写法,把我们过除夕的情景用总分的方式写一个片段。

生写完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此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除夕习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体会除夕的热闹。

学生通过查找信息学会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习总分构段方式,教学生仿写。

四,回顾内容,总结点题,学习写法。

师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老北京的腊八和除夕两个节日,感受了这两个节日的习俗。

特别是腊八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些都是老北京人特有的习俗。

所以与课题《北京的春节》是密切相关。

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

这样写的好处是课文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一定要学习这种写法。

五,布置作业。

1,对比阅读梁实秋《过年》和斯好《除夕》,体会同样是写除夕,不同的人描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2,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两个部分。

3,搜集我们本地的春节习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详详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庆丰收共团圆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翻阅过20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知道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以及三学段中语文总目标中,其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结合本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目标,还有我以前的教学经验,本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篇课文是本组第一篇课文,它实际上就是本单元习作的范文。

春节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怎样写好本单元的习作,一是课外收集与春节相关的资料。

二是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为后面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

于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教材,做到长篇短教,重点突出。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写法上是有详有略。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有最大的收获?

于是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后,再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腊八和除夕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腊八时,让同学们分别从段到重点句,再到重点词的感悟。

注重情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除夕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领悟除夕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蕴藏的人文内涵。

同时还注重以读来体现除夕的热闹。

二,注重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

教学前,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要求学生搜集与春节相关的诗句,对联和童谣等,特别是老北京童谣,更是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如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图片,学生把图片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

还有在教学除夕这一部分,关于“守岁”含义,同学们一方面从课外查找资料,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还要求同学们课下搜集我们这儿春节的习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而言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尽量做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三,注重在阅读过程中输灌写作方法。

本课的按时间顺序描写,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

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它们的作用。

学生学完这些之后,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作文布局谋篇的方法,构段的方式,如何把语言写生动。

事实证明,在本单元习作中同学们就模仿本课的方法,有的写春节,模仿整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有的同学只写除夕,就模仿总分的构段方式,有的同学写元宵节,他们也能模仿本课写作方法。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加强教学内容整合,统筹设计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