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720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x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这年十一月,爱好自然的陶渊明不堪社会的动乱与污浊,毅然辞去彭泽令之职,这是他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自此归隐田园再未出仕,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展开了他躬耕自资的农村生活,只留给后人许许多多的清新田园诗。

归隐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因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因为“世与我而相违”,而“园林无世情”。

归去可以脱离污浊的官场和红尘俗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回归本性、回归自然,所以他此后所作的若干田园诗平淡自然、感情真挚,情、景、理交融,远离尘俗,却又在自然中阐发深刻的哲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平淡与醇美两方面。

   一、陶渊明田园诗之平淡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

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

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

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朱熹的《朱子语类》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

   平淡可分为平实的景物和平常的人事两方面。

   

(一)平实的景物

   陶渊明田园诗中描写之物象,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抬眼可及的,从堂前屋后,到田间菽稷,房舍村落,远山炊烟,点染勾勒间,落笔看似随意,却又错落有致。

   近处,有描写居住的房舍院落的,还未走出篱笆墙,诗人就已经洋洋洒洒留下许多好诗了,如《时运》中写道: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这里写的就是院内的景物,无论晨昏,简朴的草庐清净的令人止息,竹林的清荫遮住了庭院,一边是药栏一边是花圃,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旁边有浊酒半壶。

平实的景物,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更真实了,但落笔之间又让人感觉如世外桃源般清新纯美。

还有《归园田居》

(一)中所描写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炊烟依依升起,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阵阵鸡鸣随处可闻,似乎从桑树的树梢传来,让人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郊游的村落,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让人留恋往返,驻足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仿佛自己要将置身于世外桃源了。

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

再如《饮酒》(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东篱下采菊,悠闲自得,偶尔抬眼便是南山的美景,时值傍晚山岚间氤氲绵绵,结伴成群的飞鸟纷纷归来,怎样一副怡然自乐的画卷啊!

诗人由衷地赞颂了农村生活和恬淡的环境,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诗一般优美,令人神往。

   出了村子,便是描写田间耕种之景象。

既是归耕,自然是亲自下田,田间劳作。

既是每日生活,诗中自然是少不了与耕种有关之事了,如《桃花源诗》中: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极目远望,是桑树茂盛,垂下的枝条阴影相接,连成了片片树荫,春蚕可以结茧收取长丝,俯视田间,豆子与谷物按时播种,秋收后也不用缴纳王税,欣欣向荣之境令人心驰神往,虽“秋熟靡王税”是有些想象的意境,但此情此景却是来自日常之生活。

再有《归园田居》中也不止一次提到田间的农作物,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等,辛勤劳动自然会有所收获,耕地日渐拓广,桑麻一天天长高,而草盛豆苗稀的遭遇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诗人每每以平常之心看待平实之物,心情愉悦时所见也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广阔美丽的稻田吹来远方的清风,茁壮的麦苗也仿佛在欢迎新春,句句都不忘歌颂美好的田园。

   放眼远望,更有描写大自然中的景色。

劳作之余,诗人也会相约三两个近邻好友四处走走,所过之处皆留有好诗篇,如《时运》中所写: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的就是诗人踏青所见,山峦间剩余的烟云已被涤荡,只是一抹淡淡的云让天空还有些许的不明亮,南方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一片新绿起伏不定,山间早春的清晨,宁静而清新。

因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所以诗人总是能在游山玩水中捕捉到平凡的事物,一如“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本应湍急的流水此刻却平静地流淌,鲂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原本幽静的山谷中高飞起鸣叫的沙鸥,似乎是被游人惊扰了,只是偶然所见,寥寥几笔却又隐隐透出一种豪迈风骨。

诗人在平常生活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可谓是细致入微,在《饮酒》(八)中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一株青松,在平常的日子里被众多的杂草淹没了自己的奇姿,而等到严冬的霜雪凋零了周围的草木,青松依然挺拔的高枝便卓然而见了,青松与杂草,从春到冬的不同姿态,对比之间赞颂了青松。

   诸如此类平常之景物的描写,看似平淡,不温不火,但细细读来,余味悠长。

   

(二)平常的人事       

   人物事件描写,无论是诗人自己还是身边的邻居,亦或是邻里间之相处,都是农村生活中平常琐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既有躬耕之美好又充满人伦之温馨。

   陶渊明诗中常描写天伦常情。

天伦之情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平常,因为它无处不在,不经意的抬手举足之间,似乎察觉不到,但任谁都无法忽视,在《和郭主簿二首》中“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烫一杯熟酒,自斟自饮,呀呀学语的小儿子在身边玩耍,写的是平常的家庭生活,朴实的天伦之乐,质朴自然中流露真情,让人感同身受,一种温馨甜美之情油然而生。

平常之情,平常地叙述,也能表达出不寻常的深意,诗人四十四岁时曾作一篇《责子》,诗中有“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真真个如话家常,通俗易懂,虽是诉说对儿子的失望,但诗人心中骨肉之情既深厚又率真,从责备的内容上又反映了对儿子的希望。

   另外,陶渊明诗中所写的邻里交往,也是农村中农人之间最平常的交往状态。

正如《归园田居》

(二)中所描述: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弯弯曲曲的僻静小路上,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见了面不谈论世俗之事,只不过聊一聊庄稼的生长情况而已,这要换做旁人,恐怕不会想到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也能拿来作诗。

诗人所描写的农人邻里之间,虽朴实简单但并不冷淡,是不乏温情的,也常常“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农民的生活朴实简单,心地自然善良而单纯,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也会踏着落日结伴而回,闲下来拎一壶好酒去慰劳一下邻居,诗中之情亲切而温暖。

又如《饮酒》(九)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

田父有好怀”,简简单单,再平常不过,只是某一天清晨,邻居农夫提着酒前来问候,而诗人急急开门连衣服都穿反了,“倒裳”二字惟妙惟肖,足见诗人细微之处斟词酌句,把个披衣开门的场景描绘得生动自然,也足见诗人与生活中观察之细致,即便只是一件晨起串门的小事在诗人笔下也可如此丰满,绘声绘色。

陶渊明四十六岁时由园田居迁至南村,曾作《移居》二首,其二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也是平实地描述了自然生活中与邻里相处之乐,过门即打招呼,有酒便同饮共欢,干农活便各自归去,思念便寻访谈笑,歌颂自然,也赞美自然中人与人的关系,更坚定了自己归田力耕的信念。

   陶渊明诗中所写的劳作躬耕也是农村常见的场景。

如《归园田居》第五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种豆,杂草旺盛豆苗却稀疏,只得清晨起来便去锄草,月上树梢才抗锄而归,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只求不违背我归隐的初衷。

朴实的农民田间耕种,既有披星戴月的辛苦,又不失浪漫唯美的感觉。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再者《归园田居》(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的是一天的辛劳之后,扶杖归来,满怀惆怅,独自一人,踏着清浅的溪水,山路崎岖,荆棘丛丛,躬耕生活不仅仅只有悠然自得之美,也充满了辛苦,但醇厚的美酒,简单的饭菜,质朴的乡亲,足以冲淡劳作的辛苦,“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代替照明的仅仅是一束荆条,这是普通的农村生活中,一个极为细微之处,诗人却注意到了,看似轻描淡写,不经意间却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赤足、山泉、熟酒,宰一只鸡招呼乡亲朋友,这样的田间琐事到了陶渊明笔下居然如此清新雅致,皆因其“‘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

(刘熙载《艺概》)

   陶渊明还时常写自己日常的生活情趣。

如《饮酒》(有客常同止)一首,写二人兴趣各异,“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写两个友人,一个经常喝醉,一个终年清醒,互相不以为然,但各说各的互不领会,情景颇为有趣。

《止酒》更为诙谐,大谈戒酒的困难,“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晚上不喝睡不好,早上不喝起不来,天天不喝气血经脉就会不和,身体就不好了,语气像小孩子一样,诙谐有趣。

又如《拟古》(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早春的一场小雨也能引发诗人的雅兴,诗中描写的是仲春二月,细雨绵绵,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小虫,草木开始舒展枝叶,燕子双双对对飞进我的草庐,景物描写清新明快,春意盎然。

后篇抒情,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自己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主人与燕子的对话轻松幽默,淡淡的自嘲,正衬托出了诗人心胸的开阔豁达。

   二、陶渊明田园诗之醇美

   

(一)笔法清新、细腻

   文人多在写作语言上追求微妙典雅,华章重彩,而陶渊明的诗中很难找到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多以白描手法,点染勾勒,描绘日常生活和质朴的自然风光,语言朴实纯挚,但却诗中有画,韵味绵长,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一切信手拈来、毫无渲染,散发一股清新醇厚之风,平淡的语气,却负载着深厚的诗的内容与感情,如苏轼所赞: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与苏辙书》)。

   语言的凝练一方面体现在其选词用字之精。

陶渊明之诗,语言虽质朴但字斟句酌别具匠心,点睛之笔比比皆是。

《拟古》(五)中: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蜿蜒的山路,秀美的青松,檐端的白云,闭目聆听,似乎真有阵阵琴声,古曲悠扬。

一个“夹”字一个“宿”字,让美景顿时活了起来,有动静相宜之感。

而《别鹤操》、《双凤离鸾》两支古曲名也巧妙地融于诗中,浑然一体意境悠远。

又如“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荫”(《和郭主簿二首》),屋前庭院之中树荫茂密,任院外夏日炎炎,院内自清凉宜人,一个“贮”字,真有如一股清冽的泉水穿堂而过,让人仿佛置身于夏风的清凉,感受到头顶树叶唰唰作响。

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有一句“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一个“洗”字用的极妙,微微细雨轻涤尘埃,似乎每一片叶子都一尘不染,安安静静恰与后面的“清飙矫云翮”对比鲜明。

还有“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用“沦”字来写太阳渐渐沉入长河之中,用“出”字描绘月亮徐徐升起在东岭之上,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可见诗人练字之精妙。

更有如“清风脱然至”之“脱”,“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之“翼”,“寒风拂枯柳,落叶掩长陌”之“掩”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如《乙酉岁九月九日》中: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林空自凋。

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描写秋景却不带一点颜色,也仍然让人感觉到那种秋风凄凄草木泛黄园林凋零的景象,尤其是后句,“清气澄馀滓”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秋高气爽空气清澈得没有一丝尘埃,清凉爽心,而“杳然天界高”让人自然而然感觉到那种辽阔高远一望无际的蓝天仿佛就在头顶,温汝能(清)纂集《陶诗汇评》云:

“清气二语,道尽高秋爽色”,而秋蝉和远飞的大雁鸣声渐远,细品秋之神韵,余味无穷。

怪不得有人说,读陶诗,似观山水画,画面直触其事其物其景,不见任何修饰,然需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外之意。

   诗人用典相当之多且非常巧妙,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如上面提到的《拟古》(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一句,在诗中还引用了《诗经.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

我的心不是磐石,磐石可以转动,而我的心却不能。

诗人也是借用燕子的回答来表达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意坚决。

又如《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知己何必一定是旧相识呢,倾盖如故就已经证实了之前所说,这里的“倾盖”也是《史记.邹阳列传》中之典故:

“谚曰: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盖谓车盖如伞,停车而语,盖则倾。

谚语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如不相知,就算从刚认识一直到都白了头发,也像新朋友一样;如志同道合、两心相知,即使两车相遇才认识,交谈片刻也会如老友一般。

《归鸟》一诗中“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遇到了浮云的阻碍只得忽而飞上忽而又飞下,这里的“颉颃”即为上下翻飞,用了《诗经.邶风.燕燕》中“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句。

这种引用在陶渊明的诗中还有很多,如《饮酒》中还有“倒裳往自开”用了《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中“忘言”之意则出于《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只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心意,心意既已明了又何须语言,甚至还有一些深意已经不是语言可以表达了。

在《饮酒》(幽兰生庭前)一首中也有“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萧艾”即杂草,出于屈原《离骚》: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诗人似乎还对一些叠词的运用情有独钟,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暧暧”与“依依”似有烟雾空濛之感,既有晨雾与炊烟相互交融之美,又好似黄昏的暮色蒙蒙模糊了炊烟,隐隐绰绰之间把村落衬托得很远了;而“遥遥”写出了万里江山的广阔,“荡荡”让人自然而然想到流水,水中倒影着夜空的美景;“皎皎”写月更增添一份娇美,“灼灼”赞花更显得光艳四射。

写景亦可以写心,语言可以朴实,流露之真情却丝毫不差,可谓“语淡而味腴,各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

”(伍涵芳《读书乐趣》)

   

(二)、深厚的亲农意识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官僚的地主家庭,从小就过着不太富裕的生活,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浔阳柴桑的农村度过的,因而他对贫困有更深刻的体验,更了解田园劳作的艰辛。

他亲近农民,与农人为友,亲自耕作,其诗赞美劳动,这无一不是他亲农意识的表现。

如《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田园之中,由于农业技艺不高,豆苗稀少,而草长的旺盛,虽是如此,诗人仍是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早晨出去一身露水,晚归也是一身露水,白天自然是一身汗水。

劳动虽然十分艰辛,但诗人却感到舒心惬意,充满了自得的情绪。

诗人不把劳动看作“下贱”的事,而认为这很符合自己的心愿,写出了自己的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陶田园诗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也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

至于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即使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生活的,也不多见。

又如:

《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一开头就是: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自耕自食的社会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人类生计,衣食二字尤为重要。

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创造物质财富,每个人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也谈不上,这个道理出自陶渊明之口,尤为可贵。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的普遍感受。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渗透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所以他说: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欲。

”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景象就够让人高兴的了。

正因为诗人有亲自参加劳作的体验,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与情感都融入浔阳江畔的那片土地上,感受着农耕劳动的全部艰辛,从而认同农民田园生活的劳苦,才把劳动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

那亲自事农桑后所再现的田园风物及体力劳动后的畅快,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是其它田园诗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三)、深邃的哲思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

   陶渊明的一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

   这些哲学思想影响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一方面体现为在诗歌中直接阐述哲理,一方面体现为在诗歌中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陶渊明常在诗中直接阐述哲理思想。

如《形影神赠答诗》,诗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段诗白话可解释为:

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

海那么阔,天那么空;你应尽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伦尽职吧,不要老去计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因而在归隐之后作有《乙酉岁九月九日》: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前四句直接阐述,万物变化连续不断,人生不可能逃避辛劳,从古到今有生必有死,而后四句是诗人的情怀,对万物变化,人生苦短看得淡定超然,乐在酒中,管他千年以后将会怎样,且自唱怀,歌唱今朝,虽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却也洒脱依然。

诗人在讲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也渗透着生命的哲理,人应该顺应自然,一切委之自然。

   又如《杂诗》的第一首中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明明白白地讲述生命有限,盛年不再,一天之内不可能有两个早晨,应该抓紧时间勤奋努力,流逝的岁月不会停下来等待我们。

第三首: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以荷蕖由春天的艳丽变为秋天结子的莲房为例,由浅及深,阐明了荣华难以长久停留,兴盛与衰败无法事先估量的人生哲理。

《饮酒》中更有多处提及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人生哲理,如“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败与繁荣根本没有固定的处所,二者接踵而来,几乎同时存在,有多少人只顾追逐名利,但是百年之后又能留下什么呢?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惊”,何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古往今来,文人们最为推崇“学而优则仕”,陶渊明也曾是踌躇满志却无用武之地,入仕不能也会有一点不甘心,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写道“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黾勉六九年。

”天道幽暗而且遥远,鬼神的事渺茫难言,在知天命之年回顾一生,尽管自己唯善而行,凶灾却依然袭来,仍旧“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赢廛。

夏日长包饥,寒夜无被眠。

”只有“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字字句句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是时下黎民百姓之痛苦遭遇,天灾人祸不断,家里的地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能维持,农村的凋敝,人民的极端贫困,难道不是因为当权者的不恤民艰吗?

即便诗中没有明说,其中暗含之意也不言而喻。

另外,记述这种种贫困还有一层深意,在他的《有会而作》序中说: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要让后生知道生活的艰苦,知道保持固穷之节多么不易,生活给人教训,促人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境界,是一种平和淡泊,悠远旷达的境界。

这与他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是和谐如一的。

   陶渊明曾写过一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称其外祖父: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愈多不乱。

至于任怀得意,容然远寄,傍若无人。

”其实这更像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陶渊明“少而贫苦”,于是乎“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读书中寻找乐趣,而其读书也与旁人不同,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为赏心悦目,期与古人心灵冥合,而不必深求一字一句的甚解,真实自然的心性跃然呈现。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心境淡然地辞去高官,安步当车,结庐穷巷。

   诗人初归田园时,曾作《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翮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借自由的飞鸟可远去天涯的尽头,可近憩高高的山岭,抒发自己高洁自由的心志。

但第三段“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归鸟只是循着树林徘徊,不思登天之路,只爱“日夕气清”,则体现了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