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5077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docx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一  集大成之时代与集大成之诗人

1  唐代是集大成之时代,杜甫是集大成之诗人。

杜甫之所以能集大成,是因为他生于集大成的时代,而有集大成的容量。

2  集大成之时代:

唐代上承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又统一海内、杂糅胡汉;因而得以在体式上革新旧体、完善新体,在风格上调和南北、兼济刚柔,终于蔚然大观。

王孟、高岑、李白、昌龄等人,各有所长,百花争艳。

然以上诸人,也各有所短。

“诗仙”虽有仙才,但贵古贱今,短于近体。

——均不足以称“集大成”。

3  集大成之诗人:

杜甫之所以有集大成之容量,是因为他禀赋博大、均衡、正常,兼长感性和理性。

其表现为:

⑴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内容广博,变化多端。

⑵苦中作乐(?

)。

4  这种禀赋,也使杜诗所表现的感情,得到世人道德上的认可。

二  杜甫与杜甫以前之七言律诗

1  引言:

七律,是杜甫贡献最多的诗体。

古体、五律等,前人之作既多,开拓空间便小。

七律则不然。

2  七言诗之诞生

  ⑴  七言句出现虽早,七言诗形成却晚。

五言诗的出现,是人民大众的创造;七言诗的出现,是少数天才的尝试。

七言,当是骚体简练凝缩与五言扩展引申的结合产物。

  ⑵  天才之一:

张衡。

代表作:

《四愁诗》。

说明:

骚体影响明显。

但句式整齐,“兮”字较少。

  ⑶  天才之二:

曹丕。

代表作:

《燕歌行》。

说明:

“兮”“之”全无,音节近五言。

惟句句押韵,仍似骚体。

  ⑷  二人之兼长感性与理性,与杜甫相类。

张衡文学与科学并驾,曹丕创作与批评齐驱。

唯其如此,才能开新局面。

3  七言诗之律化

  ⑴  此后,七言诗长期沉寂,至南北朝方才复起,并受齐梁之风影响,向律诗演进。

  ⑵  阶段之一:

举例:

萧纲、陈叔宝诗各1首。

说明:

中四句对偶工整,末两句仍为五言。

  ⑶  阶段之二:

举例:

庾信、杨广诗各1首。

说明:

字数、句数、对偶等均合律,惟平仄欠谐。

  ⑷  初唐,七律随五律之后形成。

但五律久经酝酿,水到渠成;七律前辙寡少,徒有形式。

4  初唐之七律

  ⑴  律诗倡导者:

沈佺期,存诗157首,七律16首,应制12首;宋之问,存诗193首,七律4首,应制2首。

举例:

非应制诗各2首。

  ⑵  沈佺期《独不见》佳。

首二句以华丽写悲哀;中四句闺中塞外,纵横开阔。

但内容熟套,中四句句法平板,尾二句似齐梁乐府。

虽是七律奠基之作;意境、句法,并无贡献。

  ⑶  其它三首,内容空泛、句法平板。

  ⑷  初唐其他诸家:

四杰无七律。

崔日用、张九龄、杜审言、李峤等,尚不如沈宋。

七律难于创作,而便于应酬。

5  王维之七律

  ⑴  王维,存诗479首,七律20首。

举例:

2首,《积雨辋川庄作》、《出塞》。

  ⑵  前者清新澹远,后者沉雄矫健,均佳。

比之沈宋,意境明显进步。

但仅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不能代表七律之进步。

正如陶渊名之五古,不能代表五古之进步。

  ⑶  是故:

章法、句法,仍平铺直叙;对句更远不如五律;平仄失粘,折腰体。

6  高岑之七律

  ⑴  高适,存诗241首,七律仅7首;岑参,存诗397首,七律仅11首。

举例:

各1首。

  ⑵  对句工整流丽。

但句法平板、对偶拘执、用意凡近。

高诗中四句平列四地名,尤为后人所讥。

  ⑶  二人风格豪放,不耐束缚;故长于古,短于律。

7  李白之七律

  ⑴  李白诸体兼长,独短七律。

存诗994首,七律仅8首。

  ⑵  不拘格律,如《鹦鹉洲》者佳;拘于格律,如《题雍丘崔明府丹灶》者劣。

  ⑶  使太白作七律,如囚鲲鹏于鸟笼:

不是萎顿笼中,便是破笼竟去;萎顿笼中则劣,破笼竟去则佳。

七律于“诗仙”,毫无价值。

  ⑷  《登金陵凤凰台》拟崔颢《黄鹤楼》,俱佳。

崔以古风入七律,虽形象高远,究非正格,不可为法。

太白拟之,虽较合律,意境超迈;然句法、格律,平顺工整而已。

8  盛唐其他诸家之七律

  ⑴  孟浩然4首,王昌龄2首,崔曙、祖咏、储光曦1首。

兹略而不谈。

  ⑵  崔颢3首。

除《黄鹤楼》外,举例:

1首,《雁门胡人歌》。

说明:

有意以乐府声调入七律。

  ⑶  李颀7首。

举例:

2首。

说明:

技巧纯熟。

但失之平整,缺少变化。

9  结语:

杜甫之前,七律虽早已成立,却从未成熟;多酬赠应答之作,多直写平叙之句。

杜甫之后,晚唐以至明清诸诗家七律,分量之重,成就之高,历历可见。

杜甫对于七律,实功不可没。

三  杜甫七律之演进的几个阶段

1  引言

    ⑴  中文的特色,是一字一音节,宜于对仗。

这也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的发展方向。

同是律诗,七律比五律多了两个字的麻烦,也多了两个字的艺术容量。

但只有到了杜甫,才把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⑵  杜甫存诗1458首,七律151首。

这151首诗的创作,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2  第一阶段:

安史乱前(?

—755岁末)

    ⑴  模仿尝试阶段。

数量最少,成就最差。

举例:

2首,《题张氏隐居》、《城西陂泛舟》。

    ⑵  原文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宴。

不有小舟能荡漾,百壶那送酒如泉?

    ⑶  分析:

第一首:

平顺工整,不脱平俗空泛之风,内容、句法类似前举李颀诗第二首,并无建树。

第二首:

极铺陈工丽之盛,不脱初唐遗风。

二诗皆失粘,与王维二诗同属“折腰体”。

    ⑷  总结:

这一阶段的七律:

尚未摆脱时尚(包括时尚的“折腰体”),风格平顺工丽;成就还不及王维、李白。

但此时的失粘,为后来创作拗体准备了经验。

3  第二阶段:

返京为官(757十一月—759七月)

    ⑴  纯熟完美阶段。

思想和艺术大为进步。

可分为颂美、伤感两部分,后一部分可为代表。

举例:

2首,《曲江二首》。

    ⑵  原文: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⑶  分析:

安史乱起,杜甫迭遭忧患,情感非乱前可比;其技巧亦同时进步,才能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

内容、句法,超越前人;这不仅是杜甫七律的进步,而且是整个七律的进步。

    ⑷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而别情见于诗》极佳。

但这是多种因素作用下,杜甫的超常发挥,不可以常理度之。

4  第三阶段:

定居草堂(759十二月—762七月)

    ⑴  脱略疏放阶段。

七律多作于生活安定时。

艺术上脱略,内容上疏放。

于第二阶段之百尺竿头,复进一大步。

举例:

2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宾至》。

    ⑵  原文: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⑶  艺术:

第一首脱略疏散(非拗体)而不失工整;第二首句句宾主相对,脱略复夹于谨严之中。

这脱略,正是更高层次的工整;它表明作者熟极于律,从而在格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⑷  内容:

青年时的壮志豪情、中年时的哀怨悲伤,至此一变为闲散疏狂。

历尽艰险、辛苦备尝之后,终于获得了安居——杜甫看“开”了。

5  第四阶段:

入夔之后(765九月—770十一月)

    ⑴  从心所欲阶段。

对格律的反抗,由消极的以脱略代疏放,变为积极的破坏与建树。

其成就表现为正变两方面:

正体腾挪跳跃于格律之中,变体横放杰出于格律之外。

两方面对立统一。

    ⑵  变体

        ①  变体,是对格律的破坏,即拗体。

举例:

1首,《白帝城最高楼》。

        ②  原文: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③  分析:

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

而于拗折之中,尚不失格律之精髓。

但拗体破坏了七律精美的形式,终非主流。

韩愈学其奇险句法,黄庭坚学其创新拗体;但仅有奇拗之形式,而无相应之内容——买椟还珠罢了。

    ⑶  正体

        ①  正体,是对格律的建树,是杜甫七律最主要的成就。

举例:

最可注意者,8首,《秋兴八首》。

        ②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③  分析:

内容上:

饱含着“意象化的感情”。

形式上:

句法突破传统,意象超越现实。

6  杜甫对正体七律的贡献

    ⑴  句法突破传统

   中国诗歌句法的演变,是由平缓变为精练。

即使没有杜甫,七律也将向这一方向发展。

但杜甫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有意识地颠倒因果、不顾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

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

这样,七律才能够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

举例:

《秋兴八首》其八颔联。

    ⑵  意象超越现实

   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就偏于写实;即使有比兴喻托,也多与现实相关。

杜甫本人也因“现实主义”出名。

但杜甫晚年却能写现实而超越现实,化实物为意象。

这是因为:

①意象化的感情;②句法突破传统;③杜甫的感情深厚博大,所以虽不像李贺、李商隐那样虚幻,也能突破现实的局限。

举例:

《秋兴八首》其七颔联。

尾言

1  为什么杜甫的成就少人继承?

    因为:

⑴意象化的盛行,必在写实途径既穷之后;⑵中国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偏于写实,较易为一般听众接受;⑶中国诗人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内容偏于现实,又不能像杜甫那样超越之。

2  李商隐与杜甫

    ⑴  李商隐是杜甫“意象化境界”的继承者。

李商隐的《锦瑟》与杜甫的《秋兴》一样公认难懂,号称“诗谜”。

    ⑵  共同点之一:

感情过人。

但:

①杜甫感情博大,溢出于事物之外;商隐感情深锐,透入于事物之中。

②杜甫感情多得之于生活体验;商隐感情多得之于心灵锐感。

    ⑶  共同点之二:

擅长以七律标举名物、营造意象。

但:

杜甫多用实有之事物;商隐多用虚无之事物。

商隐比杜甫更进一筹。

    ⑷  李商隐也得益于李贺,但青出于蓝,成就直追杜甫。

无杜甫七律,则无商隐七律。

3 李商隐之后

    ⑴  宋元:

宋人偏重理性,而杜甫、李商隐重视感性,又未有意提倡;是以学杜者虽多,各有所得,继承“意象化境界”者全无,反目之曰“诗谜”。

    ⑵  明清:

前后七子学杜,得其形而遗其神;晚明公安、竟陵两派,注重抒写自然,成就多在散文;清之宗唐、宗宋二派,各有主张,作者众多,成就可观——但都没有致力于“意象化境界”。

    ⑶  晚清:

黄遵宪以新词写旧意,王国维以旧词写新意。

陈宝琛表现意象、陈三立接受新学,亦颇可观。

4 白话诗与杜甫

    ⑴  白话的兴起:

于中国旧诗,是遗憾;于中国文学,是新生。

白话诗的前途,应当是光明的,然而不幸陷入无意义的白、晦之争中。

始而失之过白,继而失之过晦。

    ⑵  不成熟的白:

早期一般作者只知一味求白,与陶渊明、杜甫晚年之“白”,大不相同。

加上很多人拙于文字,使其作品滋味远不如旧诗。

    ⑶  不健全的晦:

求晦亦大有可为。

然而很多台湾现代诗人鄙薄传统,一味崇洋,且生吞活剥;又过分求晦,捧心过甚,反以健康为可耻。

良可憾也。

5 著作缘起

    ⑴  愿以杜甫的七律之路,为现代诗人作一借镜。

《秋兴八首》“反传统”、“意象化”的成就,尤其值得双方面注意。

反对者,自可知所反对的早有渊源;倡导者,当更为所倡导的求索经验。

    

    ⑵  是以,不惜小题大作:

集不同版本六十九,详校《秋兴八首》之文字异同;汇不同注本五十三,依其年代序列之而加按断——终成三十八万字之《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苟能使各方面读者有所进益,则作者幸甚!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叶嘉莹女士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