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350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主备人ydl

第七单元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名称: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教材85-110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将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结合实际,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3、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体积及体积单位的建立。

单元教学方法:

1、利用旧知识,通过迁移学习新知识

2、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帮助建立几何表象,把握特征。

单元教学准备:

1.有关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教具、学具模型

2.预习提纲。

课时划分:

信息窗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信息窗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信息窗3:

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

信息窗4: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3课时

回顾整理2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综合应用:

有趣的溶解现象1课时

共14课时

信息窗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教材下册85—88页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纸盒,剪刀,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课件。

生:

小棒、剪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预习提纲:

看一看默读教材85-86页的内容。

读一读朗读教材85-86页的内容。

想一想

(1)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

从哪几个方面研究正方体?

(2)长方体的面、棱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样发现的?

(3)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做一做找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纸盒,试着数一数,摸一摸等,感受一下图形特征,并解答上面“想一想”中的问题。

记一记试着记一记课本86页中的概念和结论。

画一画试着画一个长方体直观图。

做一做课本第87页1、2题

说一说将预习获得的知识说给家长听一听,征求家长的意见。

看一看默读教材85-86页的内容。

读一读朗读教材85-86页的内容。

想一想

(1)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

从哪几个方面研究正方体?

(2)长方体的面、棱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样发现的?

(3)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做一做找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纸盒,试着数一数,摸一摸等,感受一下图形特征,并解答上面“想一想”中的问题。

记一记试着记一记课本86页中的概念和结论。

画一画试着画一个长方体直观图。

做一做课本第87页1、2题

说一说将预习获得的知识说给同伴听一听,征求同伴的意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几何图形?

拿出准备好的方型物体,指出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的,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正方体有哪些特点?

2、解决问题;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

(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学生演示)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

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

(课件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个面)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课件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①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怎样分?

②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3)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3、解决问题;正方体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师:

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观察并交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

顶点

正方体

4、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下表。

(2)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

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图表示。

(课件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空。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正方体所有的面都(),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正方体所有的棱长度()。

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1、2题:

(出示课件)

自主练习1:

说一说

(1)墨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

与它相对的是那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那个面与它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多少?

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

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

最后进行全班性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通过练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测量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

3、判断。

(课件出示)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哪几个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这是一道巩固长方体认识的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谈一谈怎样选择面以及这样选择的理由。

2、自主练习第5题

选一选。

(1)一个物体长22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

(选一学习用品)

(2)一个物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

(选一家用电器)

(3)一个物体长1.2米,宽0.8米,高2米。

(选一家具)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对几种物体的长、宽、高进行估计,进行选择,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7题:

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的长是5米,宽是0.5米,高是

3米。

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

至少需要多少铝条?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交流时,指明学生回答:

求至少需要多少铝条,实际上求什么?

怎样求更简单?

2、自主练习6题:

摆一摆。

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1个长方体。

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集体交流时,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摆法,所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5)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

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时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练习:

在下面6个展开图中,哪些能做成完整的正方体。

(只能按虚线折叠,不剪拼)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

信息窗二: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9-92页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