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2815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docx

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49号文

2011年河南省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2011年49号文)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下发河南省2011年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意见的

通知

 

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全省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死因监测等报告管理工作,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进程,确保全省疾控工作“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等要求,结合《2011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和疫情信息管理中心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中心组织制定了《河南省2011年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

河南省2011年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意见

河南省2011年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意见

2011年是疾病控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牢固树立“信息服务”理念,重点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死因监测信息收集、利用,加大疾病控制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信息素养,保证信息及时性、敏感性和有效性,发挥信息决策价值。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开创疫情信息管理工作新局面

疫情信息报告管理是疫情、突发、死因等基础性、常态性、规范性工作与信息技术前沿性、拓展性、灵活性特点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各自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是疫情信息报告管理长期存在重视程度不足,队伍不稳定,诊断行为不规范,报告不及时、不完善和漏报,应急监测体系不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推动缓慢,舆情监测技术落后,信息安全程度不高、利用能力不强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但由于缺少标准、政策和投资,没有形成良好工作机制,缺乏与业务工作有效结合,致使疾病控制系统信息化明显滞后,我省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总体水平距离全国一流尚有差距。

2011年,各地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将按照《2011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要求,重点要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支撑体系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抓住当前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一难得机遇,开拓思路,创新发展,加快疾病控制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围绕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统筹考虑,重点推出,以信息化促管理制度落实,提高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率;围绕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网络直报信息平台,实现异常信息早期预警、信息报告管理质量和重要公共卫生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升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水平,发挥信息决策价值,开创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统筹考虑,加大质控,提升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水平

(一)常规监测是基础:

各级疾控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管理机制,明确分管部门,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

工作中认真落实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每2小时对网络直报疫情审核、记录,重点做好“异常卡片”和“异常信息”两个“异常”的核实、调查、处置和报告。

县(区)疾控应对报告卡片逐张审核,避免工作流于形式;省辖市疾控中心应加大对异常病例、聚集性病例监测,以及主要卡片问题的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的审核力度。

(二)预测预警是关键:

预测预警是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提前处置、消除因素、降低危害和节约成本的理想方法,各地需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每日常规监测中重点关注急性、低发、输入性传染病,以及学校、工地等敏感部门,及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给予核实和处置,消除危害于萌芽状态;二是继续做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监测,2010年全省“时间模型”中预警信息处置判断率为100%,2011年需提升24小时内预警信息判断处置的及时率、疑似事件现场调查率、附件上传率达100%;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市、县疾控中心每日审核预警信息,严控报告质量,每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发现重点问题,及时预警。

承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的叶县、鲁山县、禹州市、长葛市、梁园区、虞城县6个试点县,2011年继续做好国家安排的相关任务,突出科研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三)应急监测是重点:

各地应建立传染病应急监测工作机制,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聚集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启动相关日监测、日分析、实时分析等工作,并开展专题综合性分析,发现重要线索,研判疫情形势,提出防控建议。

(四)分析利用是目的:

监测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在对资料分析和利用。

各地应重点做好疫情周、月和年的常规分析撰写,在实现格式规范和内容完善基础上,突出实效性和本地特色。

省中心2011年将对全省“年度疫情分析报告”进行统一规范,各省辖市将根据年报标准格式提交在“2011疫情分析报告”以供全省共享;试行周、月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质量评比,推广卫生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促进数据深挖掘,提高分析决策能力。

各地要注重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完善各类疫情分析报告及时上报领导和网络直报共享工作机制,提升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五)质量控制是保障:

质量控制的核心在信息的源头医疗机构。

重点加强对零缺报县(区)和零缺报医疗机构的督导,对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二次督导,内容侧重于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如应急反馈机制、培训学习、自查奖惩和疫情分析等内容;技术指导应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核心指标是降低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误报率,提升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011年各级疾控中心将按照网络直报系统新的“质量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医疗机构报告率、重卡、未及时报告和未及时审核问题。

县(区)级疾控中心加大对“职业”、“年龄”、“现住址”和“诊断分类”等卡片填写内容的核实,每月对辖区医疗机构报卡质量进行通报,要求问题明确并有整改措施;市级疾控中心对辖区县区疫情质量进行通报,解决重点地区的管理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和技术水平不足等问题。

(六)漏报调查是补充:

2010年全省传染病漏报率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1年将继续按照《河南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试行)》要求,抽取全省6个省辖市约66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各省辖市、县(区)需按方案要求完成辖区漏报调查工作,省疾控中心加大漏报调查工作质量督导力度。

各地要针对漏报严重的地区、机构,加大通报和指导力度,通过查找问题环节,细化工作流程,降低我省传染病漏报率。

三、依托规范,加强值守,提升突发事件报告管理水平。

各地应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等要求,规范报告本地区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做到报告及时,分类科学,定级标准,流程合理,信息准确,内容完善,处置规范,结案完整,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范报告:

各级疾控中心在常规疫情监测或值班、舆情检索时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12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重点提升事件信息报告率和及时率,做好事件分类,加强高温中暑、职业中毒等事件报告,认真填写事件名称、人数、时间数据、症状体征、信息来源、发生地点、经济损失、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等,根据事件级别和态势,及时报告进程,减少瞒报、迟报和报告不完整现象。

(二)强化常规监测:

各地应每2小时审核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发现事件报告时,及时核实、报告和记录;发生需本级关注事件或重点控制疫情时,应定期关注事态发展,加强动态追踪;发生重大级别以上事件时,需每日报告进程。

(三)突出过程控制:

各省辖市值班人员需定期查看本地所有事件的事件报告卡和进程报告,重点查看事件报告质量和发展态势,并对事件报告处置提出意见,同时认真落实上级疾控的意见和建议。

省疾控中心自2010年起对报告事件都通过“第一次报告”的“填写意见”栏目进行技术指导。

(四)重点回顾总结:

各地应建立突发事件常规月分析和应急动态分析制度,并分年度对历史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回顾,通过分析找出事件发生规律、防控经验和发展趋势,并逐步建立重大事件事后评估机制、突发事件报告质量考核机制。

三、突出管理,突出重点,提升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水平。

(一)提高认识,完善机制:

死因监测是疾病控制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居民生存状况的直接体现。

各级疾控机构应本着对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主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争取政策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同政府、民政(殡葬)、公安、计生等协调,建立常态工作机制。

(二)规范管理,实现“三个”提高:

各地务必建立死因监测工作统一归口管理机制,明确专门科室、人员,分配工作经费。

省辖市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县区不少于1人,并建立死因监测报告管理、网络审核、数据分析、督导和培训工作机制。

实现全省所有县级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监测覆盖率提升至100%,各地死因报告率和死因报告质量较去年明显提升。

2011年4月份前完成本辖区县级以上医疗死因报告核查工作,报告本地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覆盖率相关数据。

(三)以点为重,以点促面,以点代面:

我省死因监测点包括国家、省级和淮河流域肿瘤防治死因监测点共计15个县(区),覆盖监测人口800多万,年报告死亡数占全省报告死亡总数60%以上,数据质量较为可靠,是死因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目前监测点数量、分布和人群覆盖范围尚不具备代表性,省中心将继续按照“完善国家级监测点,增设省级监测点,鼓励市级监测点”和以“国家级监测点为模板”的工作思路,促进全省死因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足以代表全省死因监测工作监测点布局。

各省辖市应结合当地工作需要和县区工作实际,启动本地区死因监测工作,选择代表性强、工作质量高的地区作为省级或市级监测点,逐步推进全省死因工作深入开展。

(四)以培训督导促动,以项目研究带动:

各地要重点加强“ICD-10编码“、“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和“死因推断”等基础内容培训,建立分级培训制度,省级每年对市级培训一次。

各地培训应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监测点应覆盖所有乡村医生;省级对死因监测点每年督导一次,地市每年至少督导一次,县区对辖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督导两次,通过督导,不断促进死因报告质量。

启动“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和“疾病负担”等研究内容。

四、开拓创新,完善疾病控制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机制。

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监测是疾病控制一项全新工作,旨在通过舆情监测掌握当前业务现状,了解新科研成果,发现突发公共事件敏感信息,追踪事件进展和捕捉民情民意,为疾病控制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

2011年各省辖市需全面启动起舆情检索工作,务必建立日检索记录、周汇编共享和重大事项适时通报的工作机制;检索范围应涵盖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主流媒体;检索内容侧重突发事件、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等热点关注问题。

同时,有条件地区可组织开展舆情自动化检索、甄别、分析、编制和评价工作,提升舆情检索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五、以信息为核心,丰富培训内容,提升疾病控制人员信息素养

信息是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的浓缩体现,各项培训工作应以信息为主线,从信息的产生、获取、报告、审核、整理、清洗、利用和评价流程去理解,准确把握信息制造者、使用者意图,提升培训效果。

2011年我中心将组织开展疫情突发事件报告管理培训(省Ⅰ类)、传染病诊断标准、死因监测报告管理、新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管理培训班,重点提升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死因链填写、

相关软硬件支持系统的建设运维工程。

(二)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2011年将启动以“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为目标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外网升级改造项目”,实现对外宣传形象、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对内办公自动化和考勤管理等目的。

各省辖市应充分利用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责任人和工作团队,明确工作重点和起点,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

(三)推进网络直报安全建设:

按照国家疾控中心统一部署,全省将适时启动“新网络直报系统”要求的省、市、县VPN隧道改造,以及管理员、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的网络直报身份认证(CA认证)工程,各省辖市、县(区)应积极配合省中心做好前期调研、项目实施和运行调试工作。

(四)优化网络工作环境:

各地在开展机房建设时应参考《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机房建设评价指数内容,按照国家二类机房设计要求,确保合理布局、安全稳定和技术先进。

综合考虑机房环境设计科学,消防监控设施完善,防火墙、安全监控设备齐全,网络通信设施通畅,杀毒原件等配备齐全,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省辖市应积极申请,提早准备。

七、做好基础信息填报,支撑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转。

科学规范开展网络直报编码维护:

年度基础编码维护是各网络直报系统运行的前提,2012年网络直报机构基础编码维护工作将于2011年10月份启动,12月份完成。

国家疾控中心在2011年对网络直报“基础编码维护”报告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增加机构网络直报职责权限设置,提高了信息准确性的报告要求。

各地要根据系统新增功能,2011年认真核实辖区机构名称、分级分类、经济属性、编码分类、地址联系方式等各类基本属性,并做到分类规范,报告准确及时,降低逻辑错误。

编码维护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时间要求紧,各地在安排工作时要提前着手,纳入常态,辖区机构有调整信息时应“及时登记,动态管理,集中维护”,机构属性维护工作要充分考虑对“网络直报评价指标”的不利影响,因维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疫情、突发等监测工作缺失的由各地自行承担责任。

及时完整填报疾病控制基本信息:

河南省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填报工作于2011年3月启动,4月中旬完成。

各地在保证基本信息填报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机制,明确职责:

基本信息填报涉及单位人事、财务、后勤、检验等多个部门填报,各地应明确负责协调和网络质控机构职责。

二是完善填报,突出重点:

基本信息填报包括人员信息、经费收支、资产管理、仪器设备、检测能力、专用实验室六项内容,重点补充“六类”数据在2010年报告中的不足,尤其是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经费收支、检测能力的完整、真实填报,各地填报数据时应绩效考核信息一致。

三是加强指导,及时反馈:

省、市级疾控机构在做好本单位填报同时,加强对下级工作的指导和质控,及时反馈信息,杜绝零缺报、虚报和逻辑问题报告;加大信息分析利用,省、市疾控中心需完成本单位和辖区疾控的基本信息年度分析报告,并对照国家要求,寻找差距和问题原因,定位发展方向和方法策略。

八、树立安全意识,重在权限管理,确保信息安全。

(一)增强学习,提高意识:

各地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的说明》等文件要求,掌握可能涉密范围,强化保密意识,规范操作程序。

重点做好及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信息,以及传染病人隐私信息保密工作。

依据《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要求,卫生部、省卫生厅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实行月公布,对重大疫情信息根据情况实时发布,其它各级机构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没有权力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应注意疫情和突发事件统计信息在公布后自动解密,应避免出现以保密为借口妨碍常规工作。

(二)规范权限分配,做好实名登记:

2011年网络直报“用户权限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各地应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试行)》和新系统功能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实实名制:

做好本级所有管理员账户、本级用户和直报用户的实名制管理,核实订正和补充完善各类用户信息,并分年度用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是做好常态维护:

主要包括账户添加、信息审核、系统分配、权限配置、角色定制、用户清理和指导申请等常规维护工作,用户权限时间设置不宜超出5年,出现机构变更、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等情况时应及时调整,其中管理员调整时应及时通知上级疾控机构。

三是权限分配和责任并行:

各类用户应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增强安全意识,密码设置符合要求,至少每月修改密码一次;加强账号安全管理,不得转借系统账号,发现密码丢失或被修改,应在第一时间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

九、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提升信息管理综合服务水平

2011年是疾病控制绩效考核深入推进的一年,各地要认真回顾总结2008年、2009年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工作再上新台阶。

重点完成绩效考核中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死因报告率、网络基础建设、数据报告及时性完整性评价指数、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评价指数、疫情报告督导覆盖率、网络直报率、突发事件及时报告率等指标任务。

各具体指标落实到人,并细化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和证明材料,把各项指标工作常态化、具体化和量化,最终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再进步和疾病控制工作的再发展。

2010年是辉煌的一年,我们战胜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突发疫情,搭建了省、市视频会议平台,取得了全国绩效考核优异成绩。

2011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希望全省疾控战线上从事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的同志们要再接再厉、激情澎湃的投身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的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省人民的健康幸福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