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319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docx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

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是

篇一: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B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B最终成绩:

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型律典是()。

《大清新刑律》《大清律例》《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律集解》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大清律例》知识点:

11清朝的法律制度

2.

夏代称其中央最高司法官为:

()。

司寇蒙士大理士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大理

知识点:

1夏商的法律制度

3.

西周时期审理刑事、民事案件都要将判决书内容作成判决书,这种判决书被称为:

()。

成劾乞鞠读鞠爰书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读鞠

知识点:

2西周的法律制度

4.

秦朝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

()。

谇刑赀刑作刑迁刑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赀刑

知识点:

4秦朝的法律制度

5.

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

()。

汉文帝董仲舒

汉景帝萧何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董仲舒

知识点:

5两汉的法律制度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的是:

()。

北齐律魏律晋律新律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晋律

知识点:

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7.

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定型阶段是:

()。

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隋唐时期

知识点:

7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8.

编敕作为一种重要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形成于哪朝:

()。

唐朝五代时期北宋隋朝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北宋

知识点:

8两宋辽金的法律制度

9.

元代的()自成系统是全国最高的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

理藩院宣政院大理寺大宗正府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宣政院

知识点:

9元朝的法律制度

10.

明朝官府将沿海产盐地区人民定为:

(),世代为国家制盐。

盐商盐户灶户盐民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灶户

知识点:

10明朝的法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西周法律所确定的“七出”中的内容是()。

盗窃

不孝

无子

不睦

恶疾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盗窃|无子|恶疾知识点:

2西周的法律制度

2.

篇二:

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刘成江

[摘要]本文对造成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领事裁判权、观审、会审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简单介绍了列强在华设立的领事法庭。

还以天津教案为例,以从中折射出的清末司法制度问题,着重补充论证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观审制会审制教案

[目录]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观审制和会审制是对领事裁判权的扩充

三、资本主义列强对清朝司法主权的武力干涉

狭义的司法制度指法院制度即审判制度,[1]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是指鸦片战争后,以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为标志,清朝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不但对在华洋人失去司法管辖权,而且其正常的司法审判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帝国主义列强操纵,逐渐失去自主权的现象。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一)领事裁判权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实际上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国家。

[2]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朝

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从此,清朝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对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案件的审判管辖权受到分割。

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外国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被告时,只受本国领事或其在居留国所设立的法庭依照本国法律审判,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于半殖民地国家的特权之一。

[3]它是清朝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突出表现,也是清朝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领事裁判权对清朝司法主权的危害

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始于1843年在香港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该条约第十三条规定:

英人在中国犯了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中国政府也不得过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这就大大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同年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第五、六款对领事裁判权又作了补充规定,不仅英国人在中国领土上犯罪,中国政府不得过问,即使英、华人之间的债务纠纷,亦得“由华、英该管官一体从公处结”。

英国人违反禁令“擅到内地运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

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过问,并不许中国人民对这种目无中国法律、心怀叵测的人“擅自殴打伤害”。

这不是只让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横行无忌而不许中国人起而自卫,给予应有的处罚吗?

1844年中美签定《望厦条约》,其中不但规定美国人在华涉讼由本国领事处理,而且规定“若合众国人民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据此,清政府也无权管辖美国人与其他各国人之间的在华案件。

领事裁判权实际上扩大了,清朝的审判主权进一步受到了侵犯。

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当时领事裁判权的主要内容为:

一、原、被告均系有约国人(依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人),由其驻华领事审判,中国官员无须过问也不得过问。

二、原、被告,一方为有约国人,另一方为第三国人,由有约国领事按照其与第三国订立的条约办理,中国无须过问。

三、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有约国人,由该有约国领事衙门审判。

四、原告为有约国人,被告为中国人,案件由中国地方官员审判,但得通知该国领事派员“莅审”。

五、原、被告一方为无约国人,另一方为中国人,或均系无约国人,其案件虽由中国官府受理,但须邀一有约国领事会同裁判。

六、为外国人船上服务的中国人犯案,中国地方政府也无权单独审断,须通过就近税务司转告该船领事官派员前往观审。

[4]

以上六点,表明清王朝的司法主权已大为旁落。

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定新约,领事裁判权被延伸,所有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都享有这种特权。

领事裁判权在华确认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清政府,对于洋人在中国犯罪或洋人之间的诉讼,已经完全失去了司法管辖权。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都必须遵循民族自决和维护主权完整的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浦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中央王朝大多拥有完整的领土主权和司法审判的主权。

直到清朝中叶,凡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涉外案件,仍然由清政府审理。

清朝对外国侨民犯罪,规定只适用属地主义原则,防止其逃避罪责,并针对犯罪行为科以重刑。

“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

[5]而领事裁判权在中国的确立,使这一制度开始发生根本改变。

外国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任意横行,清朝的法律对其没有了约束力。

可以说,领事裁判权在华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开始的重要标志。

(三)领事裁判权的行使机构---领事法庭

为行使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列强还依不平等条约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各自的司法机构。

以英国为例,它在华设有审理其侨民案件的领事法院、英国驻华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

领事法院设于每一领事区,由领事兼任审判官。

它审理领事管辖区内的民事案件和刑罚在徒刑一年以下、罚金在一百英镑以下的刑事案件。

英国驻华高等法院常设在上海,它除了作为第二审法院外还有权审理在华侨民的一切民刑案件,并是各地海事、破产、离婚与谋杀等重大案件的第一审法院。

上诉法院受理不服高等法院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诉讼标的在二十五英镑以上)的上诉案件。

诉讼标的在五百英镑以上或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还可向伦敦枢密院上诉,但刑事案件的判决,不经枢密院允许,不得上诉。

[6]

以上可知,列强不仅在中国设立了行使领事裁判权的司法机关,并且公然确认为其本国法院的下级司法机关。

明目张胆地破坏了清朝司法组织的完整和统一。

可以说,列强在华设立的领事法庭,是对清政府司法管辖权和司法组织的双重侵犯,使之更加半殖民地化。

二、观审制和会审制是对领事裁判权的扩充

(一)观审制

为了扩张领事裁判权,资本主义列强还蓄意谋取观审权。

1876年。

,中英签定《烟台条约》时,英国侵略者强行规定了“观审”制度:

“凡迂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关系英人命盗案件,议由英国大臣派员前往该处观审。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在条约中承认观审制。

观审制是西方列强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后强行干预中国司法审判的制度。

即在原告是外国人、被告是中国人的案件中,原告所属领事官员也有权前往“观审”,中国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

如果观审官员认为审判、判决有不妥之处,有权提出新证据、再传原证,甚至参与辩论。

[7]观审双方似乎是平等的,其实大不相同。

外国领事以战胜者自居,其观审名之曰“莅审”,中国官员应以“礼相待”。

而中国观审的官员处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更不懂外国法律,

其观审只是一种形式,甚至有少数人因漠视或不屑卑躬屈膝而不前去领事衙门观审。

所以,这种“观审”,实际上是享有此特权的外国领事发号施令,操纵审判,为所欲为。

虽然这项特权起初只有英、美两国,但因清政府对各国列强均有最惠国待遇,故各列强纷纷借口利益均沾而取得了观审特权,清朝司法主权遭到更严重践踏。

列强在华观审制的取得表明,其不但利用领事裁判权使本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并开始利用这一制度插手清朝的审判制度,甚至对中国人民定罪,这就将领事裁判权又向前迈了一步,是对原有领事裁判权的扩充。

(二)会审制所谓“会审”制度,指在列强霸占的中国领土“租界”内,由中国政府所委派的官员与驻该地的领事馆派遣的官员组成会审衙门,审理“租界”内案件的制度。

是列强在租界中强行实行的殖民主义制度之一。

1853年刘丽川小刀会起义时,英、美、法驻上海领事乘机攫取“租界”内两起均为中国人的诉讼案件的审判权。

因当时时局未定,清政府也无人过问。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明文规定:

“两国交涉案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1864年,清政府命上海道与英、美、法驻上海租界领事达成协议,设“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作为中国派驻租界的常设司法审判专门机构。

在上述三国领事参加下,专门负责审理“租界”内的英美人为原告、中国人及无约国人为被告的民刑案件。

会审制度于此开始。

“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由上海道委任理事,英美副领事等任陪审官,其刑事审判权限为监禁一百天以下,枷锁三十天以下,笞杖三百以下;民事方面,以诉讼总额不超过一百元的案件为限。

这是旧中国第一个实行中外会审的混合法庭。

表面上,上海道委任的官员任主审,英美两国理事为陪审,实际上,审判地点在英国领事馆内,审判依据是租界当局制定的《巡捕房章程》,审判程序是西方的,中国理事不过是个摆设,完全由洋人说了算。

[8]

(三)会审公廨

篇三:

中国法制史在线作业B

中国法制史在线作业B

用户名:

w520XX1142072最终成绩:

100.0

1.

下列哪些是西周法律所确定的“七出”中的内容是()。

不睦恶疾

盗窃不孝无子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恶疾|盗窃|无子知识点:

2西周的法律制度

2.

下列哪几部日本封建法典反映了唐律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

《大业律》《大宝律令》

《改定律例》《杂律》《具律》

本题分值:

5.0用户得分: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