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8744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归园田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docx

《归园田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园田居.docx

归园田居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七年级第六单元归园田居第1课时主备人:

郁楠楠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具学具

学案

预习

作业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

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问:

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讲:

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

“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

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约“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

问: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

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

(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

”(其五)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

“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

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一)1游;流;楼;舟 2.

(1)A

(2)B(3)C 3.

(1)莽莽平原;

(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课堂评价小结

课后

作业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最后“王孙”句: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

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景观:

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教后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