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8441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说明

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去突破一些重点,如梳理游踪、体会不同的写景角度,再如本文不同于传统游记散文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强调自己的不适感受?

重视教学中学生生成的讨论话题、学生质疑的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探究。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根据游记单元的教学需要,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反复品读,探究美句,想象美景上,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梳理作者的游踪,体会写景的角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魅力;

2.合作交流,探讨探索自然的艰辛;

3.揣摩细节,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与语言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合作交流,探讨探索自然的艰辛;

2.揣摩细节,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与语言的美。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蒙语“缓慢的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补充资料: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认识作者:

马丽华,195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市,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其于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自由朗读课文

欣赏图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冬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如琼瑶仙境、变化多端、壮美、令人震撼……

琼瑶:

美丽的玉石。

三、速读思考

1.我是在什么季节来到各拉丹冬的?

气候怎样?

是在隆冬将尽时。

寒冷。

2.本文所描写的雪域高原景色如何?

用一个词回答。

壮美。

四、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观?

是如何描写的?

本文主要描写了冰塔林的奇观。

由远及近,由粗及细,从远处的冰峰到眼前的冰洞,从辽阔的冰河到冰山上纵横的裂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壮丽的冰雪画卷,令人神往。

追问:

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冬,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感受如何?

2.“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中“这样的身体状况”指什么?

指作者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追问: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徐霞客就曾经在《溯江纪源》中写道自己探寻长江正源的经历,这种经历背后是“达人之所未达,至人之所未至”的执着追求精神。

3.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1)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

(2)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形态随意性很强的图案;

(3)形态各异,美丽壮观。

追问:

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分析一下不同的描写角度。

三次,第一次描写 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写 近观(细致描绘) 10、11自然段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第三次进入,更多写了人的感受。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冬)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冬的一组成部分。

4.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

从地理位置上看,各拉丹冬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这里冰川覆盖面积大,为长江提供了不断的水源。

从气候特点看,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这些也为长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五、赏析语言

1.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一刻不停”描写了风刮得时间之长,“呼啸”描写了风声之大。

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这里气候的恶劣。

追问:

删去划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达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刻刀”“漫不经心”“雕凿”“从不懈怠”“长发披肩”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阳光和风的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美丽冰川世界。

3.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

“挪动”“爬行”“滚将起来”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冰河的难度,进一步说明了道路的艰难。

4.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从冰天雪地走来的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数中华儿女在此流域生息繁衍,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吗?

六、作业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来到各拉丹冬——游览见闻——坚冰之下的水声

忍受不适

观赏奇景

长江之源

壮美震撼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分层练习

◆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营扎zhài(  )yìyì(    )烁烁懈dài(  )qián(  )诚

接zhǒng(  )而至lìlì(    )在目rú(  )动zhòu(  )然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②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

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____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污蔑和诽谤,他进行了坚决地还击,并振振有词地说:

“身正不怕影子歪。

B.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C.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市场上各种营养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5.填入下面括号中最恰当的语句是(  )。

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A.春风吹绿了柳枝。

B.春风把柳枝吹绿了。

C.柳枝被春风吹绿。

D.春风染绿了柳枝。

◆能力题

现代文阅读欣赏

如何给地球降温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

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何给地球降温?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

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

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1℃,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

特勒设想:

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洒“火山灰”。

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

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

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

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

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

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

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

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

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

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

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

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

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

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6.文中第①段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

被采用了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第②段加点的“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

文言文课外拓展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

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

触犯禁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以善为国者(    )

(2)必先富民(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

C.然后治之(指代国家)

D.民富则安乡重家(表承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奚以知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理解填空。

选文论述了治国之道,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寨 熠熠 怠 虔 踵 历历 蠕 骤 

2.A

3.

(1)第①句,修改意见:

泛滥和滋生对调位置。

 

(2)第③句,修改意见:

校园后加“的活动”。

 

4.A(解析:

可以借助字典、词典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了解它们的词意,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然后结合句义进行解答。

) 

5.C(解析:

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和句子的连贯,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

C句保持了陈述对象的一致,也保持了语气的连贯。

) 

◆能力题

6.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

7.①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②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③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8.在拉格朗日点(或:

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相互抵消处),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

 没被采用。

因为无人支付巨额费用;同时,滤光镜会破坏同温层,妨碍紫外线的通过。

 

9.不能去掉。

因为加点短语表明了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10.示例:

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

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

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

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

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提升题

11.

(1)治理 

(2)使……富裕 

12.B 

13.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14.以民为本(或:

人的重要性) 富民

【参考译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

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违抗官吏触犯禁令,如果百姓敢违抗官吏触犯禁令就难以统治了。

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