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78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一)问题探讨

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

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技能训练

提示: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问题探讨

提示:

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

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

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二)思考与讨论

1.提示:

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在1.5~2.0m,矮茎高度仅为0.3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

(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提示:

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

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提示:

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做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

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4.提示: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

5.提示:

(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

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

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

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

(3)勤于实践。

孟德尔在豌豆的遗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4)敢于向传统挑战。

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遗传观念的挑战。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问题探讨

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二)技能训练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条)88816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类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染色体数目(条)8844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问题探讨

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

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第3节《伴性遗传》

(一)问题探讨

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

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

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问题探讨

1.提示:

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储存大量得意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出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

2.提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提出正确地思路即可。

(二)旁栏思考题

因为硫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磷主要存在于DNA的组分中。

用14C和18O等元素是不可行的,因为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两重元素。

(3)思考与讨论

1.提示: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细菌实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繁殖快。

细菌20~30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3.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

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出其他的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准要技术就可以)。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的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第2节《DNA的结构》

(1)问题探讨

提示:

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

(2)旁栏思考题

1.

(1)当时科学界一经发现的证据有:

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是由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

(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活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的模型方法(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的/简明扼要的形象地表示出来),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纸质版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

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

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与T配对。

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三)思考与讨论

2.提示:

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

涉及的方法主要

有: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计算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

现代科学技术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过来,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展,

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3.提示:

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等。

(四)模型建构

1.DNA虽然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对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使DNA储存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2.提示:

(1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系两条链的偶联;

(2)DNA双螺旋结构中,由于碱基对平面之间相互靠近,形成了与碱基对平面垂直方向的相互作用力(该点可不作为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第3节DNA的复制

(一)问题探讨

提示:

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

(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

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二)旁栏思考题

提示:

本实验是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和DNA密度的变化来设计的。

在本实验中根据试中DNA带所在的位置就可以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了。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问题探讨

提示:

本节问题探究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二)资料分析

1.生物体的DNA分子片段数目小于基因数目。

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这说明基因是DNA的片段,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上的,而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割开的。

2.提示: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遗传效应的含义,并不要求唯一答案。

可以结合提供的资料来理解,如能使生物物体绿色荧光、控制人和动物体的胖瘦,等等,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探究

1.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提示:

在人类的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表现为每个人的DNA几乎不能完全相同,因此,DNA可以像指纹一样来鉴别身份。

3.提示:

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分析基因为什么不能是碱基的随机排列。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问题探讨

提示:

此节问题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体内有哪些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种生物的套DNA分子中贮存着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可以说是构建生物体的蓝图。

但是,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利用DNA分子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仍是难以做到的。

(二)思考与讨论一

1.提示:

可以从所需条件、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等角度来分析。

例如,转录与复制都需要模板、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等等。

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能够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与DNA双链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的是,RNA链中DNA链的A配对的是U,不是T;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只是DNA链上T的位置,RNA链上是U。

(三)思考与讨论二

1.最多能编码16种氨基酸。

2.至少需要3个碱基。

(四)思考与讨论三

1.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是:

甲硫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脯氨酸。

2.提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题,答案并不惟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通过这一事实可以想到生物都具有相同的遗传语言,所有生物可能有共同的起源或生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等等。

3.提示:

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不必对答案作统一要求。

可以从增强密码容错性的角度来解释,

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由于密码的简并性,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对应的氨基酸;也可以从密码子使用频率来考虑,当

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高时,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五)思考与讨论四

1.提示:

此题旨在检查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理解。

可以参照教材中图4

6的表示方法来绘制。

2.提示:

根据mRNA的碱基序列和密码子表就可以写出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六)想像空间

DNA相当于总司令。

在战争中,如果总司令总是深入前沿阵地直接指挥,就会影响他指挥全局。

DNA被核膜限制在细胞核内,使转录和翻译过程分隔在细胞的不同区域进行,有利于这两项重要生命活动的高效、准确。

 

第2节基因对形状的控制

(一)问题探讨

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提示:

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二)资料分析

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三)旁栏思考题

提示: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四)批判性思维

提示: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技能训练

1.提示:

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

(一)问题探讨

1.翻译成英文是:

Wherearegeneslocated

(二)思考与讨论

1.当图中DNA的第三个碱基(T)发生改变时,如果密码是非重叠的,将影响1个氨基酸;如果密码是重叠的,将影响3个氨基酸。

2.提示:

先写出改变后的碱基序列,再按照非重叠阅读的方式和重叠阅读的方式分别写出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原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就可得出答案。

(三)旁栏思考题

1.细胞中原有的mRNA会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干扰实验结果,细胞中原有的DNA可能作为mRNA合成的模板,而新合成的mRNA也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需要除去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

2.作为对照实验的试管中,所有成分都与实验组的试管相同,但是不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问题探讨

提示:

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如果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发生改变。

改变的性状对生物体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有可能既无害也无利。

(二)思考与讨论一

1.图中谷氨酸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缬氨酸。

2.提示:

可查看教材表4-1,20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蛋白质正常异常

氨基酸谷氨酸缬氨酸

↑↑

mRNAC[A]AG[U]A

↑↑

DNACTT//GAACAT//G[A]T

3.能够遗传。

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三)思考与讨论二

1.223种精子;223种卵细胞。

2.需要有246+1个个体;不可能。

3.提示:

可以从染色体上基因的多样性、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形成的过程以及基因重组等角度思考。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重新组合。

人的基因约有3万多个,因此,形成生殖细胞的类型也非常多,由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的类型也就非常多。

所以,人群中个体性状是多种多样的。

(四)旁栏思考题

因为紫外线和X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使人患癌症。

(五)批判性思维

这种看法不正确。

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发生自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但是,一个物种往往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就整个物种来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突变还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变是有利突变,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因突变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第2节染色体变异

(一)问题研究

提示:

参见练习中的拓展题,了解无籽西瓜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

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拓展题

1..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2.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

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子。

但并不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4.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

方法一,进行无性繁殖。

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组织培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

方法二,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第3节人类遗传病

(一)问题探究

1.提示:

人的胖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肥胖病可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有的可能是后天营养过多造成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肥胖是有遗传物质和营养过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2.提示:

有人提出“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

这种说法依据的可能是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一生物学规律。

因为人体患病也是人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性状是有基因控制的,从这个角度看,说疾病是基因病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人类的疾病不都是由基因的缺陷引起的,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就不是基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问题探讨

提示:

此节问题探讨意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方法。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思考与讨论一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三)思考与讨论二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问题探讨

提示:

此节“问题探讨”以基因工程菌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原理。

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如不同生物的DNA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的由来

(一)问题探讨

1.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

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

(二)思考与讨论

1.在西方国家,当时“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仍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也没有新物种的产生。

2.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最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界通过自然择而不断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

神创论”,不能为当时的宗教观念所容,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攻击、谩骂和讥讽。

3.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

人类是生物世界的成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

4.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我们的观点”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Scienceaimstodiscoverfacts,butleavesusfreetochooseourownvalues.”意思是“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事实,但是却留给我们选择自己价值观的自由。

”言外之意是虽然科学否定了上帝造物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相关的宗教信仰。

作者之所以在书的最后一页写这句话,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三)旁栏思考题

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问题探讨

提示:

学生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

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二)思考与讨论一

1.

(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子代基因型频率:

AA占36%;Aa占48%;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

A占60%;a占40%。

(4)亲代基因型的频率AA(30%)Aa(60%)aa(10%)

配子的比率A(30%)A(30%)a(30%)a(10%)

子代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子代基因频率A(60%)a(40%)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

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探究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

被天敌捕食。

2.是表现型。

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四)资料分析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

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

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五)旁栏思考题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六)技能训练

1.假说甲:

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假说乙:

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