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714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2 《孟子》三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七里之郭(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

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亲戚畔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围)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认为)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中之物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委而去之相委而去D.三里之城何陋之有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译文:

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大城。

C.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语言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填空。

本文选自《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

全文主要阐述了孟子关于     

           的政治主张。

“战必胜”的条件是:

             。

 

7.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委而去之 

(3)故君子有不战 

(4)然而不胜者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所顺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委而去之太丘舍去

C.寡助之至过中不至

D.天下顺之三里之城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1.文中作者从作战入手,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战争要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几个?

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6分)

(1)七里之郭 

(2)天下顺之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寡助之至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不说 

14.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岁亦无恙耶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以有君?

 

16.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

甲、乙两文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念,但语言风格不同。

甲文大量运用     

句和    句式,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多用    句,语气坚定,不容置辩。

 

富贵不能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下熄(  )   丈夫之冠(  )   往之女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安居而天下熄  

(3)父命之      (4)以顺为正者 

(5)与民由之      (6)独行其道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丈夫之冠也

A.母命之        

B.往送之门

C.居天下之广居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得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母命之此之谓大丈夫

D.一怒而诸侯惧结友而别

5.填空。

(1)一怒而诸侯惧,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3)作者认为“大丈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处世原则是:

       ,

       ,       。

 

(4)本文中最能体现“穷则独善其身”的语句是:

     ,       。

 

6.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探讨了“何谓大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本文多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孟子在讥讽张仪之徒后,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

D.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孟子及其弟子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

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

请说明理由。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10.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1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2.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节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贫贱不能移 

(2)此之谓大丈夫 

(3)俄有使使止之 

(4)见闻者无不流涕 

1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1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7.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   曾益(  )  空乏其身(  )

拂乱(  )忧患(  )法家拂士(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

(1)而后作 

(2)人恒过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 其真无马邪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与民由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所以/动心忍性D.入则无法家/拂士

6.填空。

(1)必先苦其心志,      ,      ,空乏其身。

 

(2)征于色,     ,而后喻。

 

(3)本文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经历了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文章第2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针对国君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会死于安乐。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强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9.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1.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题目。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

‘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衡于虑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2分)

 

15.甲文开头      ,指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

乙文中,宋昭公悟出了     

              的道理。

(3分) 

文/白/互/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  里  之  城①,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

七 里 之 郭②,环③ 而 攻之而 不胜。

夫 环 而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

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 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

非不多也,委⑥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

 域⑦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⑧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

国 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 道⑨  者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主,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寡助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

之   至

   亲 戚 畔

 之;多 助  之   至,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 下 顺 之。

以 天 下 之 所顺,攻  亲  戚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

之  所  畔,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矣。

 

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词语注释

①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郭:

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③环:

围。

④池:

护城河。

⑤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

放弃。

⑦域:

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⑧固:

巩固。

⑨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失道:

不能够施行仁政。

至:

极点。

畔:

同“叛”,背叛。

故:

所以。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②哉?

一   怒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

而诸 侯 惧,安 居 而 天 下熄③。

”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

“是焉④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

父命⑤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⑥之曰:

‘往之女家⑦,

父亲给以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

必 敬 必  戒,无 违 夫 子!

’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道也。

 

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⑨之;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  得  志,独 行 其 道。

富 贵 不 能 淫⑩,贫贱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词语注释

①诚:

真正,确实。

②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③熄:

安定,平息。

④焉:

怎么,哪里。

⑤命:

教导、训诲。

⑥戒:

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⑦女家:

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⑧正:

准则,标准。

⑨由:

遵从。

⑩淫:

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

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

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①于畎亩②之中,傅说举③于版 筑 之 间,胶鬲举 于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   于  士④,孙叔敖  举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

于海,百里奚  举  于  市。

故 天 将 降大 

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

任⑤于是人也,必 先 苦 其心志⑥,劳其筋骨⑦,饿其 

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

体   肤⑧,空 乏⑨ 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⑩,所   以 

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  恒过

然后能 改;困于心

衡于虑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而  后 作

;征

   于   色,发

于声,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

而  后  喻

 入

    则   无   法   家 

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

外 患 者, 国   恒   亡。

然    后    知 

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词语注释

①发:

兴起,指被任用。

②畎亩:

田地。

③举:

选拔、任用。

④士:

狱官。

⑤任:

责任,使命。

⑥苦其心志:

使他的内心痛苦。

⑦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劳累。

⑧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⑨空乏:

财资缺乏。

⑩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

用来。

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

同“增”。

恒过:

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

内心忧困。

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

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

征验、表现。

发:

显露、流露。

喻:

了解、明白。

入:

指在国内。

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

指在国外。

参考答案与提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guō gé wěi sù yù pàn 

2.[解析]B 以:

依靠。

3.[解析]C C项,“委”都是“放弃”的意思。

A项,“池”分别为“护城河”“池塘”的意思。

B项,“兵”分别为“兵器”“士兵”的意思。

D项,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解析]B 正确的翻译应为“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5.[解析]D “城非不高也”的朗读节奏应为“城/非不高也”。

6.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得道者多助

7.[解析]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B项说希望同学“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言外之意是同学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此话放在毕业赠言中不得体。

8.

(1)巩固。

(2)放弃。

(3)所以。

(4)这样。

9.[解析]B B项,“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A项,“以”分别为“凭借”“来”的意思。

C项,“至”分别为“极点”“到”的意思。

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得道者;后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10.

(1)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

(2)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11.战争要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认为,三者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2.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要赢得民心的前提就是“得道”,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他的“仁政”主张。

13.

(1)外城。

(2)归顺。

(3)泛指武器装备。

(4)极点。

(5)派,派遣。

(6)同“悦”,高兴。

14.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岁/亦无恙耶

15.

(1)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如果没有百姓,怎么有国君呢?

16.以民为本 排比 双重否定 反问

[参考译文]

[乙]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齐王给赵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

“(齐国的)收成好吗?

百姓好吗?

齐王好吗?

”(齐国)使者(听了)不大高兴,说:

“我奉齐王的命令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

”威后说:

“不对。

如果没有收成,怎么有百姓?

如果没有百姓,怎么有国君呢?

所以哪有舍弃根本而先问末梢的呢?

富贵不能淫

1.xī guàn rǔ

2.

(1)真正,确实。

(2)安定,平息。

(3)教导、训诲。

(4)准则,标准。

(5)遵从。

(6)道路。

3.[解析]D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项,代词,代指“女子”;B项,到;C项,助词,的;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D 

5.

(1)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4)不得志 独行其道

6.[解析]D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是运用了比喻论证。

7.

(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