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5901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使至塞上》

(一)作者介绍。

(大屏展示)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解一解

了解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释义

单车: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烟:

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

指黄河。

萧关: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

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4.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中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写出了诗人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赏析名句。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四)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

乘船远行。

云生:

云霞兴起。

怜:

喜爱。

故乡水:

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在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

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4.体会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

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

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小结: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朗读

分两步:

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四)整体感悟

1.提问:

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五)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

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

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

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

早春。

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

通过哪句话看出?

明确:

骑马。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品读末两句)

明确: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

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学生多角度抒情。

用一句话表述对钱塘湖的赞美之情,形式为“钱塘湖啊,你……”(幻灯片)

4.教师小结:

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

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所以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5.再次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使至塞上》首联:

叙事颔联:

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情感颈联:

写景抒情尾联:

叙事抒情

《渡荆门送别》首联:

出蜀目的(叙事)颔联:

雄浑壮阔(写景)颈联:

意境高远(写景)尾联:

思乡、惜别(抒情)

《钱塘湖春行》所行→湖东所见→西湖春景所感→最爱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完成校本作业。

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