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396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docx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

年级:

2011年秋

学号:

1161001262901

姓名:

张帆

指导教师:

周西军

论文完成日期2013年4月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张帆(1161001262901)

【内容提要】:

本文从白居易二百余首诗歌中的酒、琴、江、月等众多意象中,筛其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月亮”意象,总结出“月亮”这一形象在诗人坎坷多舛的一生中充当着四种角色:

“月亮”,于诗人,它是忧患烦愁的载体,是关注民众的替身,是抒怀寄情的依托,是思亲和友的媒介。

月亮,一直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权威见证者。

【关键词】:

白居易诗歌月亮替身依托媒介

一白居易诗歌的概述

“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

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如是评价白居易。

盛唐是诗家辈出、诗星璀璨的一个时期,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更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双子星座。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入中唐,该如何发展,成了许多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有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两大诗派,中唐诗坛才有了可与盛唐相抗衡的实力。

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以其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勤勉而多产的诗作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在中唐诗坛的宗师地位。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余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皇帝的统治。

自诗人二十九岁登第起,他的创作就同他的仕途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特质。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

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痛苦的,而诗人的作品也伴随诗人一生,因为诗人要抒情,要谏言,要生存,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身。

自古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而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意象包含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是带有主体情志,“象”与“意”已融为血肉相连的一体,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意”的对应物——“象”被某种“意”长期浸泡,遂逐渐人格化、象征化了,被赋予种种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的意义。

题材与意象的相伴,使得意象具有了稳定的内蕴。

如柳、长亭、把酒之于送别,雁、月之于相思,于是这些意象具有了原型的特征。

内容积淀成形式,形式一旦形成,又有唤起内容,调动情感的作用。

读者从这些寄寓着诗人烦恼与忧伤、理想与瞩盼的客观物象上,品味出现实生活中的诸般情思。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

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

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古代诗词中的明月,完全人格化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有时,明月是一位丰姿绰约的佳人,温情万端,善解人意;有时明月也是一个任性逗人、性格执拗的“犟姑娘”;有时明月又是一位可亲可近可邀可伴的挚友。

月与人的心灵回应,跟人的思想默契,传达人的情感,寄托人的思绪。

诗人们游观伤别写月,相思离愁写月,抒情言志写月。

弦月纤纤,满月圆圆,千百年来确实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偏爱,“月色更添春色好”

(贾至《别裴九弟》),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的阆苑中,始终可人无限,春意浓浓。

白居易的一生,无论是从社会,从仕途,还是从家庭角度都是不尽人意的。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无论诗人高兴、痛苦、失望、思念,那一轮明月,总还是那样时圆时缺,总还是那样或清辉或玉环,它就是诗人起伏不定的一生的见证,它就是最能明了诗人心理与志向的胜过元稹的“挚友”。

《醉吟先生墓志铭》如此回顾其一生:

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

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那么,月亮到底与诗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月亮,是诗人忧患烦愁的载体。

(一)诗人如何与月亮结为知音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十七年后(772),白居易降临到这个帝国的土地上,局势表面上已经比较安定了。

虽因藩镇割据,战乱时有发生,破坏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比起大乱的岁月,人们重新鼓起了勇气,似乎都觉得如果诞生一位圣明君主,加上贤臣辅弼,开元、天宝盛世也许会重新回来。

诗人在这样的希望中来到了人间,也带着同样的希望踏上人生的旅途。

然而,他的生活从起步就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他耳濡目染了军阀的厮杀、关中的大饥荒;而贞元十年(794)父亲死后,年青的诗人一方面饱受了种种煎熬,另一方面也促使诗人志向的立成。

在父丧服满后的不久,将之饶州,孤舟一只,载着忧愁的诗人,头顶的明月第一次打动了诗人: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藩镇作乱,加上连年灾荒,诗人随家人迁到符离,又逃难于苏杭等地,流离转徙,居无定所,亲身体验了“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的生活。

一直埋头苦读的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为知音,伴随诗人终生。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

《夜闻歌者》

烟淡月濛濛,舟行夜色中。

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

《江夜舟行》

愤怒、困惑、迷茫、委屈,一股脑儿向诗人袭来。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他明白,对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报复真的来临了;但他又不明白,自己的一腔忠诚,一片赤心,为什么圣明君主竟视而不见呢!

在前往江州的途中,他的万般思绪化作诗行,一首首诞生。

诗人夜泊鹦鹉洲,秋月映照得江水更加清澈。

传来的歌声打破了诗人的思绪,少妇的不幸遭遇使自己对政治上所遇挫折感到前途渺茫,诗人心灰意冷,黯然神伤,于是以诗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悲伤事。

在去往江州的途中,孤舟载着诗人,只有月亮一直陪伴在诗人身边。

(二)《琵琶行》的诞生

江州司马,这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

很显然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

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

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理想人格的政治条件也灰飞烟灭,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向。

对白居易来说,此时,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

千古名篇《琵琶行》诞生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地望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

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

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

虽然音乐已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而那一轮倒映在江心的明月似懂人情,仿佛也为这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现在凄凉孤寂的生活向谁诉说?

琵琶女现在内心的痛苦又有谁了解?

琵琶女在江口独守空船的日子里,绕船陪伴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儿和寒冷的江水呀!

月明星稀的夜晚,琵琶女独守着船儿,透过船窗,那秋日寒江冷月不正感受着她现在的孤独与凄凉?

而白居易旋即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何等相怜相惜的心境!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倾听了琵琶女的自述,自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

首先,“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无趣生活;其次,“地低湿”的住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恶劣环境;最后,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村野之乐。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心情是凄凉悲苦的,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诗人只有独杯自饮,聊解心愁以打发时光了。

春去秋来,诗人伴着涨落的江水和圆缺的明月排遣那“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牛活。

这寒江冷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诗人的苦闷与孤独。

“江”,“月”正是诗人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见证者!

这月啊,无论诗人是何种心情,遭遇何种不幸,是处于忧患中,烦恼中,愁闷中,它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再缺。

把自己的这一切不愉快都委托给了月亮罢,也许,唯有月亮,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心!

三月亮,是诗人关注民众的替身。

白居易登第后,被诏入翰林,次年除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政治势力,他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但觉得实现理想的机会到了,为国报效的机会到了。

他要将自己所体察到的民情反映给皇帝,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要为冤狱翻案,要为百姓减轻赋税,他要关心民生的疾苦,要把眼光铺向天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笔倾吐出来……

白居易的早期生活算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

经过自己的刻苦勤奋,二十余岁进士及第,即授校书郎、周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人臣之贵,可见一斑。

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民请命“的使命,他不是贪图享乐的一派,无论是青云平步,还是蹉跎岁月坎坷曲折,对百姓的深深的关怀和同情,始终贯穿于白居易一生,在他的身上始终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月夜登阁避暑》

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在这样的月夜,登阁避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禾黍尽枯焦”,今年农民的收成又会大减了。

“将何救旱苗”?

抬头望望明月,似无任何天降甘霖的迹象,农民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上阳白发人》

这些“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不幸宫女,她们的希望变成了绝望,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曾度过多少了个不眠之夜?

恐怕只有天上的明月能作见证。

“东西四五百回圆”一句要多少辛酸的泪水,才能凝聚成这一句诗!

诗人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何时缺了何时又圆了,宫女们的青春又一次轮回了,这是对人的一种生生的摧残!

白居易悲悯地注视着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到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从而毫发无隐地揭示了中唐普通百姓极其悲惨的生活状态。

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社会下层,相反,他对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也予以密切的关注,并用尖锐、激烈的语言批判他们的种种恶行,从大臣、宦官、武将,直到皇帝本人,几乎无人可以逃脱白居易的批判锋芒。

四月亮,是诗人抒怀寄情的依托。

(一)白居易在杭州生活给诗歌的影响

一般来讲,艺术家比常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他们时而高兴,时而哭泣,时而疯颠,让人捉摸不定。

看见了花儿,他们联想的触角常人难以企及;听见了琴声,他们浮想的维度常人望尘莫及。

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愈是想平定心情,却愈是触动了心底的那根神经。

月亮,在诗人高兴的时候与其一同活跃,在诗人孤独的时候与其一起共渡。

是月亮,让诗人笔端的流泻更为流畅,让诗人情怀的起伏更为直接。

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

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

《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

江州的贬谪于诗人是自己人生中一个明显的划分,这种打击是沉重的。

诗人就将建成庐山草堂,使诗人得以暂时找到了某种安慰与寄托。

在江州已一年有余,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已或有一定程度的痊愈,又一次月圆了,又一个春天来了,而自己竟毫无知觉。

是自己把心灵空间添满了别的东西?

也许是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长庆二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途中,九月初三的那个夜晚,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映入诗人眼中,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诗人惊叹,也陶醉了。

作者主动辞去京官到地方任职,没有了伴君如伴虎之虞,天气虽已入暮,残阳、江水、新月、露珠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就要到杭州了,在那里,诗人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宿蓝溪对月》

亲故寻回驾,妻孥未出关。

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

《宿阳城驿对月》

去杭州的旅途是孤单的,也是充满希冀的。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统统都去罢,让我远离这是非之地,我的理想没有谁可以磨灭,我会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回头看看长安城吧,带着诗人的祝福,希望它能平安无事。

凤凰池上的月亮,只有你还记得送我一程,伴我远去,去往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夜归》

(二)七律诗歌中的月亮

七律《夜归》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青山下一片松林,郁郁葱葱;明月当空,洁白的清光映照在十里沙堤之上。

景色迷人。

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

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

《湖上夜饮》

这首即兴小诗,委婉曲折地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绪。

诗人在西湖上独自一人小酌,却偏偏加些热烈的渲染:

看那迎人月,再加上那醒酒风将诗人吹醒,反而觉得更加孤独,只有红烛在舟中摇曳!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江楼夕望招客》

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

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

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

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

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

灯火、银河、月光从光,而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正月十五日夜月》

几年前的正月十五日,诗人记忆犹新。

在那让人说不出滋味的江州,那个月圆的正月十五夜,自己心中的疑惑得以在禅师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

如今的杭州,多少让自己有点成就感。

诗人要进一步为百姓造福,要修筑起钱塘湖堤,要让百姓不再为水的问题而烦恼。

这个正月十五夜,看家家灯火与天上明月,听处处笙歌,是该做点事情了。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

第二句描绘了西湖的夜景。

松树如同千重翡翠,排列在西湖周围的山上;明月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西湖碧波的中央。

前句的“排”字,将松树傲然直立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

后句的“点”字,将湖水的碧绿、平静及月光倒映于水中的景致,逼真地写了出来。

白居易为了逃避当时朝廷激烈党争的政治漩涡,自求出守杭州。

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作者在杭州住期将满。

其诗作不免流露出离开了是非之地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这首诗则因届满将归,而滋生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

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宿湖中》

如今,苏州的景色是如此的美,自己竟然一直没有认真欣赏过!

就在这湖中歇息一夜吧,让诗人把这美景看个够。

看月亮包围之下的冷波轻轻荡漾,而自己又不再有案牍之累,再喝几杯,醉了,又有何妨?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对琴待月》

池月夜凄凉,池风晓萧飒。

欲入池上冬,先葺池上閤。

《葺池上旧亭》

潭边霁后多清景,桥下凉来足好风。

秋鹤一双船一只,夜深相伴月明中。

《舟中夜坐》

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圆时。

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

《初入香山院对月大和六年秋作。

人到暮年,当然免不了暮气沉沉,难免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思想。

诗人早年的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在政治上勇于进纳忠言,在文学上勇于批判现实,颇有为了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的气概。

但是宦海沉浮,世事难料,理想与现实总是相距那么遥远。

去洛阳,和月亮为伴,应该“乐天知命”了,至于功名富贵,已是无能为力,心中的理想虽然一直没有彻底破碎,但也几近绝望了。

一双秋鹤,一中小船,一轮明月,于诗人,已足够了。

五月亮,是诗人思亲和友的媒介。

(一)诗歌中以月亮思亲的意象

唐建中三年(782),军阀朱泚、李希烈的叛乱,使诗人离开家乡,避难江南,从此弟兄离散,各自东西。

不断的干戈,家庭的变故,亲人们很少有团聚的机会。

贞元十五年(799),诗人在洛阳侍奉母亲,中宵望月,引起了他对故乡下邽的思念之情。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④

分散在“浮梁”、“于潜”、“乌江”、“符离”的弟兄和在洛阳的作者,五处都在怀念着故乡下邽,以共同能见的事物——月,兄弟姐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江楼闻砧》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到江州时所作的。

江南天气暖和,所以十月才开始备制冬衣的工作。

在深秋寒夜里,妇女在砧石上槌洗布帛的声音送入耳中,天上的月亮映入眼中,这件家家户户例行的工作,勾起了诗人到家乡妻儿的思念。

想到自己的落魄飘泊,更觉得砧声悲怨,让人无限感伤。

爱君新小池,池色无人知。

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

《崔十八新池》⑤

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科的崔玄亮是诗人的好友。

崔十八新建的池塘景色优美,月夜里,宁静而奇特的水上风光使诗人陶醉,水池的清彻和月色下的波光,情韵两生。

此时,诗人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心情上趋于缓和,与友同赏池赏月,不也很惬意吗?

阴阴花院月,耿耿兰房烛。

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

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

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顺之琴者》

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

不敢邀君无别意,弦生管涩未堪听。

《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

水南地空多明月,山北天寒足早霜。

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初冬月夜得皇甫泽州手札并诗数篇因遣报书偶题长句》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

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

《酬梦得霜夜对月见怀》

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

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

《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

霁月光如练,盈庭复满池。

秋深无热后,夜浅未寒时。

《酬梦得暮秋晴夜对月相忆》

白居易一生中结交了很多朋友。

他喜欢结交朋友,并与他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

早在青年时代,白居易就在符离与当地人士张彻、张复等结为好友。

贞元十七年,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相识。

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游玩,走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他们一起在月下饮酒、吟诗。

然而两虽亲密无间,但是宦海浮沉,萍踪不定,俩人在以后的人生中总是别多聚少。

因此,俩人只能心有灵犀,互相和诗。

俩人在政治生涯中同是几起几落,总在相隔数千里外,唯有天上的那轮月亮同时照耀着志同道合的俩个人。

(二)中秋时诗歌中的月亮

朋友,在每个人的心中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在白居易心中尤甚。

元稹的早逝,对白居易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与刘禹锡的友谊,则在诗人的晚年中多多少少给了些许安慰。

“开成元年后,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而刘禹锡罢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俩人的和诗频率明显提高,月亮,很自然地成了他们传递友情的媒介,共同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八月十五日》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以上整理了一组白居易生活中的中秋之月。

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

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

当诗人站在这月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

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

中秋月,诗人已然做着望乡的梦,流着思人的泪。

经历岁月的年轮流转,诗人明白人生如月,月似人生,变幻无常。

昨日月色昏黄浊暗,今夜清光普泻环宇。

今夜月圆如银盘,他夜月弯似残钩。

此刻月挂中天,稍后银盘西斜,继而即会暗淡坠落。

其实月亮圆缺因人心而定,人生如月,在完美与残缺中交替轮转,多少往事多少困惑,便都在月圆月缺中似水东流了。

总让人玩味的是那一轮中秋之月,让诗人或陶醉在与友人的应酬中,或勾起了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想起远方的友人近期可安。

把酒,玩月,时而高兴,时而伤心,月亮啊,你不仅是诗人思亲和友的媒介,这个中滋味,或也夹杂着踌躇满志的心殇,或也夹杂着忧愁烦闷的感伤……。

六综述月亮是反映诗人人生的一面镜子

综观诗人一生,沉疴起伏,忧愁、烦恼、痛苦、高兴……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尝遍;但诗人也找到了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作为诗人不可或缺的“意象”:

月亮。

这月亮,时而圆,时而缺,时而盈,时而亏,它就是诗人心情起伏最有权威的见证者。

如果按照诗人一生的时段来划分,我们不难发现月亮在诗人的一生中总是如一面镜子,把诗人的心境反映得淋漓尽致。

(一)元和二年以前及贬为江州司马期间。

前者是诗人追求理想,三登科第的时期,后者是深受打击的时期。

这个阶段,诗人少年因家境中落而品尝的种种不堪,那种忧患与因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匮乏及因贬谪而引来的烦恼,在诗人的作品有明显的体现,而月亮,开始并一直成为诗人倾吐忧患与烦愁的载体;

(二)元和二年到元和十年,这是诗人为理想而奋斗,升任谏官时期。

诗人的理想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诗人要为民呐喊,自己能见到的能听到的,甚至自己不能呐喊的,诗人统统要揭露出来,这就是自己的理想,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个时候,月亮,成了诗人为民请命的替身,贫苦百姓与深宫高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三)元和十年至长庆初年,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冲突,贬谪江州司马时期。

诗人的伟大理想在元和十年大打折扣,自己的努力,诗人的一片忠心,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受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

月亮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