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941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群体行为.docx

第三章群体行为

第三章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一般知识

个体--群体--组织--社会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一)群体的概念

P120

另一种含义: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归属感。

4、群体成员要相互作用。

5、群体成员具有组织性。

(三)群体的构成要素:

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规范

(四)群体的类型

1、最基本的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其成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必须从事组织规定的活动;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命令型群体:

决定于组织结构和行政体系;

任务型群体:

决定于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

非正式群体:

无正式结构,无明确关系,自然形成;任何组织中都不能避免的现象;其存在对组织可能有利可能不利。

利益型群体:

由共同利益下的特定目标而形成

友谊型群体:

由共同爱好和兴趣为导向而形成

(中央电大版P135)。

2、按开放程度划分: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3、按发展水平分:

(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

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

(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

(3)集体群体──群体法哈的高级阶段。

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4、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

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

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个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P121,

(一)—(六)

安全需要——形成力量

地位需要——社会承认

自尊需要——自我肯定

情感需要——交流情感

权力需要——权力体现

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而实现

三、群体的作用

(一)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1、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坚力量

2、群体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源动力

3、群体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系的纽带

4、群体是解决组织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

5、群体能够推动复杂决策的完成

6、群体是促使成员社会化或对其进行培训的媒介

7、群体是组织社会形象的传播工具

(二)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1、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要的基本手段

2、群体是人们产生、加强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的基本手段

3、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现实的基本手段

4、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

5、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途径

四、群体的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有所作为阶段——中止阶段

P122—124

形成阶段——走到一起,成为一员

震荡阶段——内部冲突,领导确立

规范化阶段——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

执行阶段——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中止阶段——准备解散,新的开始

另:

中央电大版P136作为补充。

五、群体规模(中央电大版P137)

(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下限:

2人或3人

上限:

7人为佳,或7±2人。

另:

不适当地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中央电大版P137)

(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中央电大版P138)

(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中央电大版P138)

六、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中央电大版P138)

(二)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

指群体的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

指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中央电大版P139)

1、同质结构群体适用范围:

2、异质结构群体适用范围:

(三)群体中的角色结构

1、自我中心角色

(中央电大版P140)

2、任务角色

(中央电大版P140)

3、维护角色

(中央电大版P140)

另:

补充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坐标系。

(四)群体成员的地位

七、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行为难则。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分别属于某个群体,每一个群体都有它白己特有的行为准则。

这种准则,有的成文,有的不成文,但都有约束和指导成员行为的效力。

但组织中大部分规范是非正式的,比如,你用不着别人告诉你就知道,在公司总部老板来视察时,不能扔纸飞机,也不能无休止地和同事闲聊。

(中央电大版P141)

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

(二)群体规范的功能

(中央电大版P142—143)

1、支柱的功能

2、评价准则的功能

3、约束功能

4、行为矫正功能

(三)群体规范的类型

1、与群体绩效相关

2、与群体成员形象相关

3、与社会交往相关

4、与资源分配相关

(四)群体规范的形成

1、组织的规章制度

2、群体的领袖所做的明确说明

3、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4、私人交谊

5、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第二节群体互动

一、社会助长作用(群体促进效应)与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惰化效应)

(中央电大版P143)

(一)观众效应

(二)共同活动效应

1、社会助长作用

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是对于从事简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

即体现在:

◆满足心理需要,增长勇气信心;

◆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

2、社会抑制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即表现为: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

◆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产生社会抑制作用呢?

一般来说,这与作业的性质和人们的成熟程度有关。

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助长作用。

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无论是观众效应还是共同活动效应,都可能有时表现为社会助长作用,有时表现为社会抑制作用,而发生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都与作业的性质以及人们完成作业的熟练程度有关系。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这两个概念对于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管理人员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人们不同的熟练程度等,分别安排集体劳动或个别劳动。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一)含义: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

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

所谓压力,来自四个方面,即:

理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感情的压力、暴力的压力。

导致顺从现象产生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该群体是一个人的参照群体,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P153—154

(三)顺从行为的分类

要区别顺从行为的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

1、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

这是表里一致的遵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没有心理矛盾,这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最理想的关系。

2、表面顺从,内心并不同意。

(口服心不服)这是指口头赞成多数人的意见,内心却不同意。

这将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协调。

3、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

表面上反对多数人的意见,内心却是拥护的。

个人虽然表示不同意,但实际上不会有反对的行为。

4、表面和内心都不顺从。

这是真正的、完全的不赞成多数人的意见,个人确信多数人的意见是错误的,因而主张改变多数人的意见。

(四)群体对分歧者施加压力的方式:

1、理智讨论

2、怀柔政策(先来软的,呵、哄、骗)

3、铁碗政策(再来硬的)

4、开除政策

从众有两面性:

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等。

三、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中央电大版P146)

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中央电大版P146—147)

(三)群体凝聚力的分类

1、自然凝聚力:

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

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领导凝聚力:

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

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

(四)内聚力的作用

(中央电大版P147-148)

四、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

1、冲突的概念

(中央电大版P148)

冲突包括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

积极冲突的主要贡献在于:

鼓励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

2、冲突观念的演变

传统观点:

冲突是功能失调的结果,管理不善的反映,冲突是不正常的,有害的,是应该加以避免和排除的,冲突意味着沟通不良,互不信任,利益不协调。

人际关系观点:

冲突是与生俱生,客观存在,无法避免。

冲突存在具有合理化,承认和接纳冲突。

相互作用观点:

鼓励冲突,过于融洽和安全会导致僵化和迟钝。

适度冲突,有利于自我批评,不断创新,保持生命力。

冲突是前进的动力,创新的源泉。

功能正常的冲突——建议性冲突

功能失常的冲突——破坏性冲突

标志:

群体工作绩效的提高

(二)冲突的分类

1、按冲突的形式分:

A.目标冲突——目标与方向上的不一致(一般由工作性质、地位和利益不同而引发)。

B.认知冲突——看法与观点上的不一致(一般有价值观不同而引发)。

C.感情冲突——各方面感情与态度的不一致。

D.行为冲突——行为上的互不相容(一方的行为不为另一方所接受)

2、按冲突的层次与规模划分

A.个人冲突——包括个人心理冲突与人际冲突

B.群体冲突——包括群体内和群体之间的冲突

C.组织冲突——也可分组织内(纵向、横向、直线与联合)的冲突,以及组织间(企业间、民族间、及至国家间的冲突)

3、按照群体的本质及产生的结果分

A.建设性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明辨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带来积极的后果。

B.破坏性冲突——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给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冲突的来源

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1)规模

(2)参与

(3)角色冲突

(4)奖酬制度

(5)资源的有限性

(6)权力

3、个体行为因素

(四)冲突的过程。

(略)

见书P205—214。

意见分歧—>公开质问—>漫骂攻击—>通牒威胁—>武力挑衅—>摧毁希望

功能正常冲突的结果:

激发革新创造,提高决策质量、鼓励思想交流,及早发现隐患

功能失调冲突的结果:

对立,不满,相互抱怨、群体涣散

(五)处理冲突的策略

1、竞争方式

坚持斗争,维护己方利益,寸步不让,一般认为自己完全正确,道义上,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时,采用此种方式。

(肯定自己,但不肯定别人,互不合作)

2、回避型方式

淡化掩盖和退出冲突,不激化双方矛盾,不满足任何一方的利益。

一般在认为冲突本身是枝节问题,或者认为彻底解决冲突会造成严重破坏时使用。

(肯定自己,但不肯定别人,回避合作)

3、体谅型方式

忍让为怀,息事宁人,不坚持自身的利益,当自身确有不正确之处,和谐和稳定更有价值时,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法。

(可以不肯定自己,不等于是肯定别人,可以合作)

4、合作型方式

满足双方利益,相互吸引对方合理化的建议,强调建设型的处理方式方法。

当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开展时,通过协商和仲裁方法能够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此法。

(肯定自己,也肯定别人,互相合作)

5、妥协型方式

采用中庸的解决方法,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当双方势均力敌,忽悠过时的情况下采用。

(可以不肯定自己,也可以肯定别人,互相有肯定基础上的合作)

(六)处理冲突的技术

1、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

(1)转移目标

(2)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

(3)设置综合领导;

(4)妥协;

(5)压制冲突;

(6)教育;

(7)拖延;

2、引起冲突的策略

(1)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

(2)鼓励竞争;

(3)重新编组;

 

第三节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上最复杂的东两,而中国人之问的关系更加微妙。

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不靠得住,就看关系如何。

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希望凡事凭本事,而讨厌“拉关系”的行为。

殊不知,一个毫无能力的人,是无法依靠人际关系而成功的。

但是,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再强,也无法顺利地获得成功。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中央电大版P152)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与行为上的各种关系。

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二)人际关系的内容

1、物质关系

2、精神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方式

1、直接关系

2、间接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中央电大版P153——156)

(一)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

1、经济关系

2、政治关系

3、法律关系

4、伦理关系

(二)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

1、亲缘关系

(1)人际第一关系

(2)夫妻关系

(3)代际关系

(4)婆媳关系

2、地缘关系

(1)邻里关系

(2)老乡关系

(3)业缘关系

a.上下级关系

b.师生关系

c.师徒关系

d.同事关系与同学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央电大版P156——157)

1、社会性

2、历史性

3、客观性

四、人际关系的功能

1、产生合力

2、形成互补

3、激励功能

4、联络感情

5、交流信息

五、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中央电大版P158)

1、人

2、人际接触

3、人际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控制、包容、感情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

六、人际关系发展趋势

(中央电大版P159)

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2、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

七、人际交往的原则

(中央电大版P160—161)

1、平等原则。

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

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2、互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

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3、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

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

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

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

上述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

运用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4、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

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

只要干事业、团结有力,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

八、人际关系的破坏

所谓人际关系的破坏,指人际关系失去平衡。

造成人际关系破坏的原因,通常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人品质的缺陷

1、自私——私心过重,精得可怕。

或损人利已,或落井下石,或乘人之危,或一毛不拔,使人们与他交往望而却步,甚至化友为敌。

2、虚伪——虚情假意,表里不一。

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嘴上甜蜜蜜,心中一把刀;平时好,关键时刻踢—脚。

3、骄傲——自我膨胀,蔑视他人。

相互尊重,才能取得认同。

4、刁钻——拨弄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团结,破坏人际关系。

在一个群体里,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散布流言,挑拨离间。

他们破坏了群体内的团结。

(二)管理工作的不足

1、沟通不良。

在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平行部门和同事之间沟通不良,造成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甚至互相猜疑,互抱成见,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2、过分竞争。

任何一个组织,没有竞争则缺乏活力,容易形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消极文化;但内部过分竞争,则会使同事成为对手,处处互留一手、互相戒备,难于互相帮助、主动协作。

3、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由于正式组织管理不善,凝聚力下降,给非正式组织以很大的生存空间,广大职工在许多非正式组织的团体压力下活动,往往造成帮派心理,排除异己,打击先进,庸俗关系学盛行,人际关系遭到扭曲和破坏。

4、政策和领导方式不当。

或者由于分配政策、人事升降政策不合理,造成人际之间的不公平;或者由于领导专断,缺乏民主作风,盛气凌人,使得职工的不满情绪较大,人际关系失去平衡。

九、人际关系的改善

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应该有针对性地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改善人际交往素质

每位职工和管理人员都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素质,遵循正确的人际关系原则。

1、求同存异。

相似性因素是导致人际吸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求同存异就是把双方的共同点发掘出来,作为改善关系的基础。

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是最重要的相似性因素,以它为基础的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稳定因素。

因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是在组织内部改善人际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2、以诚诗人。

真诚会产生感情的交融和心理的相悦,从而大大地增进人际吸引。

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待人热情诚恳,真心实意地与别人交往。

在真诚的前提下,与人交往时要注意面部的表情。

交往时要关心、体贴、同情、理解别人。

要培养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共知感,即心目中装着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善于体谅别人,与别人分担忧愁,共享欢乐。

3、尊重他人。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己,夸夸其谈,而应当以他人为中心,耐心倾听对方的讲活,不要心不在焉或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人格。

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4、严于律己。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中必须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对自己的缺点要勇于做自我批评,对于别人的批评应当虚怀若谷,客观地做出分析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应形成偏见、耿耿于怀。

(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1、优化组织风气。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该下功夫培育起优良的企业文化,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引下,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和谐、进取的组织风气。

在这种风气的熏陶感染下,组织内部就比较容易形成和谐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2、重视人际关系培训。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关心干部和职工的人际关系素质,并责成人事部门安排人际关系培训,以不断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素质和人际关系技巧。

为此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即模拟某种现实问题的情景,让一个人在此问题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处理问题,以便体验别人的感情和需要,从而改善对待他人的态度。

3、适当修改政策。

在组织内的分配制度改革中,既不能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宜过分强调拉开差距;在职务和岗位的聘任工作中,既要坚持“竞争上岗”,又要坚持公平考核、公开招聘;在工作中,既要强调优胜劣汰,又要强调真诚合作,靠团队的集体力量做好工作。

总而言之,政策不能走极端,既借助适度竞争焕发组织活力,又防止过度竞争破坏人际关系。

4、改善领导作用。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尊重职工,平等待人,与人真诚相处;在组织内部要发扬民主,让人们畅所欲言,把问题和争论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避免暗中勾心斗角的现象发生,从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一切人际关系。

5、及时调解帮助。

组织内部一旦出现人际关系失衡或破坏的情况,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责成有关部门或干部,及时进行调解帮助,借助组织的力量,实现人际关系的主动平衡.

附:

曾仕强的《《圆通的人际关系》》

1、一表人才。

一表人才通常叫做第一印象。

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会对他有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一个人,这是很危险的做法。

因为外表看起来很忠厚的人,内心可能非常阴险;外表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实际上很可能是个草包。

外表不能够代表人的全部,有很多人就吃过这个亏,只凭第一印象判断别人,这种做法太武断了。

所以你跟别人见面时,不要再讲这种老话:

“好久不见,你一点都没有变。

”这是骂人家不长进。

2、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与一表人才说的都是外表,但是二者的重点不同。

一表人才指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比如,你的头发长成什么样,你的额头高不高,你的鼻子直不直,你的嘴巴大不大……而两套西装是指后天附加的东西,比如,你戴什么帽子,戴什么眼镜,穿什么衣服,打什么领带……这些都是两套西装的范围。

第一,就是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穿衣服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保暖,另一方面是尊重别人。

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能由你的兴趣决定,因为人是要合群的,要合群就必须要彼此尊重。

你身上所有一切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场合。

在中国,喜庆穿红,丧事穿素,如果你硬要反过来,就是存心找别扭。

3、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并非只是指喝酒而已,抽烟、喝茶等能吃(喝)进自己的肚子里的东西,都属于三杯酒量的范围。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些社交活动,喝酒、品茶、喝咖啡、吃饭等并非只是吃吃喝喝,填饱肚子,而是必要的社交方式,能传达很多意思。

这些吃吃喝喝的活动,是增进彼此关系的手段,完全不予理会,并非良策。

适时、适地、适质也适量地参与,彼此愉快,而且能确保安全。

4、四圈麻将。

这里的四圈麻将与上面的三杯酒量一样范围很广,打球、跳舞等不会吃(喝)进肚子里的东西都属于此范畴。

很多人对打麻将非常不屑,其实如果把它当做一种社交活动的话,无可厚非,但沉迷于赌博就不好了。

三杯酒量与四圈麻将都是人际关系的媒介。

也就是说,要想建立人际关系,就要投入这些有形无形的活动中,这样才能同他人加强交往,才会维持人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