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261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docx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

宋《蜀川胜概图》奉节段山川名胜考

作者:

李君鉴

 摘要: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田野考察,对宋《蜀川胜概图》中奉节段的山川名胜方位、名称进行了考证,并进一步探讨了《蜀川胜概图》创作年代与作者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模拟复原的《蜀川胜概图》中的宋夔州山水图画,(见图)[1]为揭开南宋时期夔州城郭、夔门山川名胜等名称位置之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本文试对《蜀川胜概图》中奉节段山川名胜方位与名称进行考证,希望对三峡奉节的的历史地理研究有所裨益。

一、《蜀川胜概图》概貌

据蓝勇教授介绍,《蜀川胜概图》又称《蜀川图卷》或《蜀江胜概图》,收藏于美国华盛顿自由艺术博物馆。

卷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

另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收藏的昭和十一年(民国20年)日本兴文株式会社刊行的《支那南画大成》第十五卷著录有此画卷;1982年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收有此长卷。

因《蜀川胜概图》长卷右上方有乾隆皇帝“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等御识,《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登录的长卷后陈所蕴跋语称:

“顾廷尉汝和家藏有李龙眠《潇湘》、《蜀川》二图,俱称神品。

”所以一般称作李公麟《蜀川胜概图》。

《蜀川胜概图》“从传统的长江发源地汶山、岷山画起,经茂州、石泉、永康军、青城山、成都城区、双流、新津、彭山、龙安、眉州、青神后大跨越式地跨过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后接忠州、万州、云安、夔州、巫山县结束。

”“通观全图,标注历史地名集中的地区是成都城区和三峡夔门一带。

”[2]

二、宋时37个奉节地名考

《蜀川胜概图》标注奉节一带的地名共37个,宋代的这些地名有的现仍在使用,如白帝城、白帝庙、瞿塘峡、鱼复浦;有的已经不存在了,如越公堂、三峡堂、永安故宫、八阵台、梓潼庙、高斋、盐井、西市、卧龙寺、滟滪、瞿塘关、胜己山、□巾山(清帘山)、文笔山、夔子等,但在史籍中还能寻找到它们的影子;有的已经不被现代人知晓,如猪头山、白鹿山、圣母泉、黄汧、景福寺、天宁寺、青龙溪等,史籍中没有丝毫记载;有的已经位移,如赤甲山、白盐山、卧龙山、武侯庙、奉节县等,名称存在并还在使用,但已不在《蜀川胜概图》上原来的位置;有的名称已经改变,如北山、安乐寨、狗子石、旧州、东瀼、德胜渡等,现已改作他名。

1、白帝城:

白帝城在今长江三峡西口,但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白帝城的位置有所变化。

主要有今子阳山(古赤甲山)至白帝山这一大片;白帝山及白帝山与子阳山之间“平处”;白帝山三个位置。

公孙述所造赤甲城“名之为白帝,取其王巴蜀”。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

“江水又东迳赤甲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

其石悉赤。

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甲山。

”今公孙述所造赤甲城(白帝城)遗址尚存,包括今子阳山(古称赤甲山)至白帝山及白帝山与子阳山之间“平处”这一大块,其政治经济中心主要在今子阳山上。

当地老百姓称子阳山上之城为“赤甲城”或“上边城”,白帝山与子阳山之间“平处”之城为“下边城”。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公孙述兵败,县复名鱼复(三国改为永安县,但老百姓习惯称为白帝城)。

建安六年(201)鱼复设巴东郡,城市逐渐下移。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

“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巴东郡治也。

……(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甲山(今子阳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

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

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

”东汉后白帝城主要在白帝山与子阳山之间“平处”及白帝山。

三国时期,出于防御需要,城市中心逐渐移到白帝山上,西晋沿用三国旧治。

东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白帝城范围仍局限在白帝山。

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白帝山上挖出三个时期的城墙,其中六朝城墙遗迹,时代在三国两晋时期。

唐宋夔州城主要分布在白帝山与子阳山之间“平处”,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下边城”的地方。

所以杜甫有“白帝夔州各异城”之感叹。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杜甫吟咏的白帝城主要指白帝山上之城。

蜀川胜概图》标注的白帝城指白帝山上之白帝城。

现代大多数人把白帝庙当着了白帝城。

实际上白帝庙只是白帝城的一部分。

2、白帝庙:

仍用其名。

3、瞿塘峡:

仍用其名。

4、鱼复浦:

因三峡水电站建设已经沉入水底。

5、越公堂:

《奉节县志?

古迹》载:

“越公堂,在县瞿塘关内,隋杨素建。

”杜甫大历元年(766)在《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写到: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

”唐夔州都督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说:

“白帝庙……,又有越公堂,在庙南而稍西,隋越公杨素所为也。

奇构隆敞,内无撑柱,漫视中脊,邈不可度。

五逾甲子,无土木之隙。

静而思之,以见其人之俊杰也。

”李贻孙此文写于唐会昌五年(845),他看到的越公堂还十分完好,已约300年了。

越公堂是隋开皇年间杨素为信州总管府(治今奉节白帝山)大总管时建。

具体位置约在今白帝庙悬棺陈列室一带。

6、三峡堂:

《奉节县志?

古迹》载:

“三峡堂,在县瞿塘关内。

宋元佑间,运判宋肇改‘锁江亭’为‘三峡堂’,有记有诗。

”北宋夔州路转运判官宋肇《重茸三峡堂记》:

“余以元佑八年(1093)五月持节本道。

同使张塾家父,一日相与访峡中古迹,而得旧锁江亭于故城南隅。

其岿然独存者,但颓垣废址而已。

因语夔守赵仲逵平父,既广昔构而又易新名。

其曰三峡堂者,西峡、巫峡、归峡是也。

”南宋王十朋《三峡堂》诗:

“三峡堂前看倒流,沉舟侧畔过千舟。

”南宋淳熙六年(1179),夔州官员“相率置酒作乐其上(三峡堂)”。

成都吕隐商周父记之:

“城隅有堂曰三峡堂,规模甚敞,松柏皆古。

”[3]可见三峡堂是北宋元佑八年(1093)在锁江亭的基础上修建的,具体在今白帝庙白楼(或称新楼、最高楼)位置。

7、永安故宫:

《蜀川胜概图》上的永安故宫不是蜀汉永安宫,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在今老县城师范学校内,这个“永安故宫”是后人复制的。

早在公元679年,陈子昂路过奉节时永安宫只剩一个土台了,公元766年至768年。

杜甫在奉节期间,当地人指点过永安宫位置,但杜甫根本没看到什么痕迹。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十月,苏轼路过夔州时写有《永安宫》一诗: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自注:

“今夔之永安门,即宫之遗址。

”为什么北宋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画有永安宫?

为什么苏轼还能看见“永安门”?

这只能说明北宋的“永安故宫”是后人复制的。

后人尊崇杜甫,根据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的诗意,在卧龙山下复建了一个永安宫以作形胜。

台湾简锦松教授在《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中亦持有这个看法:

“我怀疑位于瞿塘驿旁的永安宫,恐怕是杜甫以后增修的新古迹,和蜀汉的永安宫故址未必有直接关系。

”笔者有《杜甫诗引发刘备永安宫遗址的另一种现地指认——兼及刘备永安宫故址考证》一文。

8、八阵台:

《奉节县志?

古迹》载:

“八阵台,在县东武侯庙前,下瞰八阵石迹。

宋刘望之有赋,张縯有诗。

”1941年8月21日(农历6月29日)日本出动六架飞机最后一次轰炸奉节,八阵台被炸毁。

9、梓潼庙:

《奉节县志?

寺观》载:

“梓潼宫,在白帝城东,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

”梓潼宫在观音洞旁,与宋《蜀川胜概图》标注的位置差不多。

可能明梓潼宫是在宋梓潼庙基础上修建的。

10、高斋:

南宋陆游在夔州期间写有《东屯高斋记》,说:

“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

三徙居,皆名‘高斋’。

质于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曰‘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曰‘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

故其诗又曰:

‘高斋非一处’。

”从《蜀川胜概图》上看,杜甫白帝城之高斋,在今观音洞附近,下临峡口(水门),即“次水门”之高斋。

11、盐井:

唐夔州都督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

“城(唐夔州城)之左五里,得盐井十四,居民得而利焉。

”《奉节县志?

盐茶》载:

“县治(指瀼西城)东南八阵碛下,旧有盐井四口,龙脊滩南亦有盐井二口,冬出夏没。

”“每岁水落之时编茅砌灶,比屋麟次,蒸汽成云,熬波出雪,县民无不食碛井之盐矣。

”从远古先民时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鱼复浦下河滩上盐井一直熬盐食用。

现已被水淹。

12、西市:

韦珣《刘宾客嘉话录》:

[4]云:

“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

”唐朝时,居住区与商业区截然分开,唐夔州城在今白帝山与子阳山的结合部,西市在鱼复浦今宝塔坪下,已被水淹。

13、卧龙寺:

关于夔州卧龙寺,历代史志书上都有记载。

蜀汉灭亡那年(264年)春天,刘禅下诏在沔阳(今陕西勉县)建庙纪念诸葛亮,这便有了全国最早的一座武侯祠。

时罗宪为巴东太守,领兵二千留守永安(今奉节)。

后罗宪投降西晋,仍守永安,可能是罗宪在城郊西山建了一座武侯祠纪念诸葛亮。

西晋永平(291年)中,因西山有武侯祠,改山名为卧龙山。

山上建卧龙寺,原武侯祠并入其中。

南宋时,黄庭坚、王十朋、陆游等多次上卧龙山到卧龙寺饮酒喝茶赋诗。

笔者有《卧龙山与卧龙冈》一文。

14、滟滪:

关于滟滪(又名滟滪石、滟滪堆)的记载很多,1959年12月9日午后三时,被奉节县打滩委员会炸掉。

15、瞿塘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

“古之江关,即今瞿塘关,又谓之铁锁关。

大都以守峡口之险。

”约在南宋高宗时(1127-1189)曹东奏请朝廷,在唐夔州城基础上建瞿塘关,置兵屯守三峡。

[5]其基址现已沉入水下。

16、胜己山:

南宋乾道元年至乾道三年(1165-1167)王十朋做夔州太守,将夔州城对面七曜山脉上最高的那个山峰取名为胜己山。

王十朋《胜己山》诗云:

“私心克尽道方大,胜己与游名始成。

物我太深谁氏子,欲将己胜易山名。

”据《蜀中名胜记》摘“《志》云:

‘白帝城东(方向有误,应是“西南”)十五里,有胜己山,以高出众山之上也。

王十朋字龟龄。

四月二十一日,同运使周丈、查丈[6],行香报恩寺精舍,登佛牙楼,观胜己山,望江流之险,饭蔬啜茗而还。

’因作诗云:

‘……心欲报恩频入院,人逢胜己更观山。

’”据光绪《奉节县志?

山川》:

胜己山在“治南隔江十二里,在文山右。

……宋郡守王十朋名曰胜己山。

”现代人已不知其名也。

17、□巾山(清帘山):

县志中不见记载,宋王十朋《瞿塘关戏用山名成一绝》诗每句含一座山。

“取友要如山胜己,居官宜似地清帘。

边庭未静尚赤甲,鼎鼐欲调须白盐。

”依次排列胜己山、清帘山、赤甲山、白盐山。

因此《蜀川胜概图》上的“□巾山”极有可能是“清帘山”。

18、文笔山:

光绪《奉节县志.山川》中载有“文笔山,在治东南隔江三里。

峰尖如笔,故名。

19、夔子:

宋诗中多次提到“夔子”这个词。

如:

王十朋《礼宾坊》:

“前山名胜己,夔子有嘉宾。

馆辟自予始,愧非贤主人。

”王十朋《周行可挽诗》:

“我始来夔子,公先在计台。

尧舜时三峡奉节一带为“夔国”。

大约在周夷王时期(公元前885-878年),楚熊渠(熊绎第六世孙)分封子孙时,因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

”熊挚逃出楚国自立门户。

《左传》、《国语?

郑语》说熊挚“自窜于夔”,“自弃于夔”。

后因其子孙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命为夔子。

”其国遂称作夔子国。

春秋中期,因夔子国影响到楚国对三峡地区的扩张,公元前634年,楚借口“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出师灭掉夔子国。

(夔子国西地只到今巫山县,势力范围未到今奉节一带。

)唐武德二年(619)因避唐高祖李渊外祖父孤独信名讳,将原“信州”改名为夔州。

改为夔州是为“复夔之号”,[7]“遥取夔国之名。

”[8]但这个“夔”不是“夔子国”的夔;是尧舜时“夔国”的夔。

(笔者有《识夔》一文)

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将归国、夔子国的记载混淆后,造成许多文献、辞典的错误。

人们多将归国、夔子国混为一谈;认为“归、夔音近,古通用。

”归国就是夔国。

于是夔国、归国、夔子国成了一本糊涂账:

归国等于夔国,夔国等于夔子国(其地望都指向秭归)。

上面所引王十朋诗就将夔国与夔子国混淆了。

《蜀川胜概图》上,“夔子”借用了夔子国之名,指一个地名,大概指地方政府办公地。

20、猪头山:

猪头山十分形象,一只胖乎乎的猪正从峡口方向努力向今七曜山脉上的乌云(山)顶爬去。

在今子阳山上看猪头山,还能清楚看到“猪”小巧的尾巴和倔强的猪拱嘴。

县志未载。

21、白鹿山:

今古象馆、瞿唐关遗址博物馆所在的那一片山。

山上有飞龙寺、烽火台等遗迹。

县志未载。

22、圣母泉:

不知其具体位置。

23、黄汧:

“黄汧”疑为“黄涧”。

是白鹿山与桃花山之间的沟涧。

24、景福寺:

隔长江,在瀼西老县城对面,不知其具体位置,县志上无记载。

25、天宁寺:

在梅溪河东岸,光绪《奉节县志?

金石》称作邓龙山的山下,即今鱼复宝塔坪小区一带。

天宁寺,不见记载。

26、青龙溪:

不见记载。

是否是今梅溪河入长江那一段叫青龙溪?

27、赤甲:

《蜀川胜概图》称今子阳山为赤甲山。

唐宋以前的赤甲山称古赤甲山,因城市迁移到瀼西今老县城,山名随之发生位移。

今夔门的北侧——桃子山被称作赤甲山(称今赤甲山)。

28、白盐:

《蜀川胜概图》称今赤甲山为白盐山。

唐宋以前的白盐山称古白盐山,因城市迁移到瀼西今老县城,山名随之发生了位移。

今构成夔门的南侧那座山被称作白盐山(称今白盐山)。

29、卧龙山:

宋卧龙山是今关庙沱所在的那座山。

因城市迁移到瀼西今老县城,山名发生了位移,卧龙山变成瀼西老县城后靠东北方那座山的名字。

30、武侯庙:

《蜀川胜概图》指的“武侯庙”系王十朋(1165-1167年在夔州)所建。

光绪《奉节县志?

坛庙》:

“武侯旧庙在城前八阵图上,内有开济堂,今圮。

”光绪《奉节县志?

艺文》收有王十朋《移建武侯祠记》:

“(城)门之东,去(武侯故)祠一百八十五步有(八阵)台,下临八阵图。

……北直郡仓。

仓,故永安宫也,据爽垲,状如屏。

宫之北,有水曰清瀼,泻出乎两山之间,东入于江。

”“(武侯)祠于两山之间,……因其(节度推官宅)址筑而高之,用其材斫而新之。

为堂五楹,庑万椽。

南门于台,又门于西,通往来之道。

像仍其旧,新厥丹青,冕服用侯,又塑关张像翼于左右。

”南宋淳熙间(1174-1189)何耆仲建开济堂。

“重肖(武)侯像,摘老杜‘两朝开济老臣心’之句以字堂。

”[9]奉节有多座武侯祠,今武侯祠在白帝庙明良殿西侧。

31、奉节县:

光绪《奉节县志?

星野》:

“奉邑为夔附郭”。

治所在瀼西老县城时,府、县同居一城。

府署设在老县城县政府办公地一带;县署设在老县城南门西侧。

治所在白帝城一带时,从《蜀川胜概图》得知:

宋夔州府与奉节县不在同一座城里。

宋夔州府在今白帝山与子阳山垭口间,奉节县在今关庙沱一带。

32、北山:

北山今名莲花山。

33、狗子石:

狗子石今名小滟滪石,因三峡水库建设,上部被炸,没入水中。

34、旧州:

旧州,指今瀼西老县城。

35、东瀼:

《蜀川胜概图》上的东瀼即今梅溪河。

原名大瀼水或西瀼、清瀼,宋以后改名为东瀼。

县城由白帝城搬迁至瀼西城后,老百姓将原东瀼(今草堂河)名位移,以“东瀼”取代了西瀼(今梅溪河)的名称。

]、

36、德胜渡:

《蜀川胜概图》上的德胜渡后来改名为小河口义渡。

37、安乐寨:

史籍不见记载。

《蜀川胜概图》安乐寨的那个位置今叫作“白蜡坪”,属永乐镇白龙村六组。

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白龙村六组农居东北边1200米处有一个长70米,宽35米的台地。

这个台地正在孟良梯头上。

台地四周有残存的城墙,台地上有很多绳纹瓦片。

据当地农民讲,挖地时经常挖出人为加工过的比较方正的石头。

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袁东山在《瞿唐天险,战略要地——奉节县白帝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中认为:

“瞿塘峡南岸有一个规模较白帝城略小的宋代古城。

”[10]

据清光绪《奉节县志?

关梁》载:

“南城寨,在瞿塘峡口,大江南岸。

”另一条载:

“江关,在江南岸,对白帝城。

”《后汉书?

公孙述传》李贤注江关:

“旧在赤甲城,后移江南岸,对白帝城。

”光绪《夔州府志》载王士正《义正祠》文:

“对江山半有故城基,略可辨识,峭仄尤甚。

僧言即古鱼复县,汉江关都尉治者。

”从以上资料分析,笔者认为:

西汉江关从今白帝城移至长江南岸,于是在今白蜡坪上建“江关”(军事设施)。

“时清关失险”,[11]不知何时废弃;南宋时此地名叫“安乐寨”,可能与此地险要,可躲避战争有关;元末明初又名南城砦(同寨)。

不知何时更名。

三、《蜀川胜概图》创作年代及作者考证

因《蜀川胜概图》上乾隆皇帝的御识及陈所蕴跋语,一般称作李公麟《蜀川胜概图》。

又因李公麟系北宋画家,此图多认为创作于北宋年间。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

官至朝奉郎。

元符三年(1100年)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擅绘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为王安石所推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亦有深交。

作画注重写生,并博取前人之长,继承顾恺之、吴道子等技法而有所发展。

运笔如行云流水,善用线描,多不设色,人称“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对其后人物画影响很大。

李公麟兼擅山水,亦有创格。

后人论其作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

李公麟工行、楷书,有晋、宋书家之风,并长于考古。

存世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等。

笔者不懂绘画,不敢从绘画技法等方面擅加评论此图是否为北宋李公麟所绘,单从《蜀川胜概图》上标注的地名分析,《蜀川胜概图》当创作于公元1242年至1278年的南宋年间。

此论若成立,《蜀川胜概图》便不是北宋李公麟所绘。

笔者认为《蜀川胜概图》绘制于公元1242年至1278年的南宋年间,理由是:

《蜀川胜概图》称今瀼西老县城为“旧州”;西瀼水被称作“东瀼”水;《元史》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军攻破白帝城,“命塔海毁夔府城壁。

历史上,州治在瀼西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南北朝北周时(公元567-578年),陆腾将信州迁到“刘备故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

(二)宋景德二年(1005),转运使丁谓、薛颜将夔州路治移到今瀼西老县城地。

直到南宋淳佑二年(1242)因兵火再迁回到今白帝城。

(三)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至1911年奉节推翻清朝政府,州治今瀼西老县城。

显然《蜀川胜概图》上的旧州不是指南北朝北周时(567-578年),陆腾迁到今瀼西老县城那个信州。

因为陆腾所迁的信州城在瀼西只有十年,不可能建设出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市。

而南北朝北周前,巴东郡、三巴校尉、巴州、信州等治所主要在今白帝山一带。

南北朝北周前,《蜀川胜概图》上“瞿唐关”那个地方没有那么多人口。

《蜀川胜概图》上的旧州更不是指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至1911年奉节反正之间的夔州。

因为公元1284年以前,《蜀川胜概图》上“瞿唐关”那个地方(瞿塘城)已被蒙古人塔海烧毁。

《蜀川胜概图》上的“旧州“与“瞿唐关”同时出现,既然瞿唐关已烧毁,州治迁移到瀼西,就不是“旧州”了。

因此《蜀川胜概图》上的旧州只能是指北宋景德二年至南宋淳佑二年(1005-1242)的夔州。

《蜀川胜概图》上“瞿唐关”那个地方经过唐代至五代后唐三百多年的城市发展,经过南宋高宗时(1127-1189)至1242年瞿唐关的建设,再经1242年至1278年夔州城复迁到瞿唐关后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才具备《蜀川胜概图》上“瞿唐关”所绘制的那种规模。

另,北宋景德二年至南宋淳佑二年(1005-1242)夔州城迁到今老县城处长达两百多年,才有把城市东边的小河(曾名西瀼、大瀼水、清瀼)改名为“东瀼”水的可能[12]。

如果治所不在今老县城,或如北周时只有十年治所在今老县城地,不会更改河流名称。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后,夔州府、奉节县治所在今老县城,今梅溪河亦称“东瀼”,如:

清道光年间进士、知县,奉节人张宗世诗云:

“又看东瀼上南楼”。

[13]

经以上分析,《蜀川胜概图》当绘制于1242年至1278年的南宋年间,而李公麟生存的年代在北宋年间,即公元1049年至1106年,此图不应是李公麟绘制,可能是他人冒用了大画家李公麟的名讳。

注释:

[1][2]蓝勇,《宋〈蜀川胜概图〉考》,《文物》1999年第4期,该文模拟复原《蜀川胜概图》中的宋夔州山水图画。

[3][9]见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之二十一,《下川东道?

夔州府一》。

[4]刘宾客即唐刘禹锡。

公元822年至824年在夔州任刺史。

[5]见清道光《夔州府志》。

[6]周丈、查丈:

即周行可、查元章。

二人均是南宋时期夔州管理催征税额、出纳钱粮,办理上供及漕运等事的官员。

丈:

是对老人或年辈长者的尊称。

[7]见唐夔州都督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

[8]见清《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夔》。

[10]载奉节夔州杜甫研究会《秋兴》总第14期。

[11]杜甫《峡口二首》

[12]陆游《入蜀记》载:

“山涧之流凡通江者,土人多谓之瀼。

[13]见清光绪《奉节县志?

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