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三语语文一摸试题.docx
《上初三语语文一摸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初三语语文一摸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初三语语文一摸试题
孟塘镇中心学校2012级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姓名考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了的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hè)着。
B皇帝赐(chì)给骗子“御聘(ping)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的勋章。
C书的模(mú)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zhuō)的本子。
D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hūn)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chuÒ)。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B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吗?
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园形的容器。
C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不是消极的袖首旁观。
D山米对这种鬼计了如指掌,是因为自己过去常用外祖父的这种方法捉弄老猫。
于是山米有些犹豫不决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吐温十三岁时,在《汉尼巴尔周报》上为一首诗写了注脚,因其内容言简意赅,措辞辛辣,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B李石清在潘月亭的眼里,是个微不足道的走卒,所以,尽管他以欺压黄省三来效忠主子,但他仍然没逃赤被无情解雇的厄运。
C“5.12”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成千上万的人专程到再次开放的北川老县城遗址,祭奠遇难的亲人,那场景真令人触目伤怀。
D妈妈是个典型的“体育盲”,为了让她看懂篮球比赛,作为超级球迷的儿子,一遍又一遍不胜其烦地给她耐心讲解比赛规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否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C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D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词积累。
(1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公输》节选(12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
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
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
公输盘曰:
“诺。
”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愿借子杀之愿:
希望。
B公输盘不说说:
能“悦”,高兴。
C吾义固不杀人固:
坚决。
D然胡不已乎已:
停止。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将以攻宋扶苏以数谏故
B之了墨子闻之辍耕之垄上
C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而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
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苦,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
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说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胡不见我于王
(二)古诗词积累。
(6分)
9、用课文原名填空(任选6空作答)
⑴,斜晖脉脉水悠悠。
⑵?
烟波江上使上愁。
⑶天街小雨润如酥,。
⑷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
⑸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绘夜间、黄昏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⑹《孟子》二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5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0、傅雷是在儿子精神消沉时,给儿子写这封信的,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1、结合画线的句子请你按下列要求再写两句。
(4分)
风雪太大,会把_______________;
风沙太猛,也会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一.保持心理平衡;二.。
(2分)
13、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层含义.(6分)
①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②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14、读完这封信,你最想对文中的“儿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分)
15、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傅雷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4分)
四、作文。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
比如:
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痛,酿成大错。
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书写认真规范。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00
400
600
加试卷(60分)
一、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题。
(8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3题。
(11分)
墨池记(节选)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4、解释加点的字:
(4分)
⑴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⑵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⑶羲之之书晚乃善()⑷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5、翻译:
(4分)
⑴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⑵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6、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在文中找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1分)
乡村不言谢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头线脑借柴米油盐。
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
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
“今天家里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
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下种。
”
“线够不够?
不够,我再给你拿。
”
“我也弄过这样的事,那天晌午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大娘那儿拿的。
”
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是要还的。
还犁的会高声问:
“他大叔,犁用完了,放这儿中吗?
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墒情了。
”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主人会责怪:
“你看你,这点儿东西还拿过来,真外气!
”主妇会说:
“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
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
“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
”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儿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
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儿别口、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往邻村的村医家跑。
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瘦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村医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竹,背着礼物,到了“黄麻子”的家。
在弥漫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磕了三个响头。
“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儿地埋怨着老潘:
“你这是干啥呢、干啥呢……”老潘大声说:
“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
”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
前段日子,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
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
“谢谢您呀,大娘!
”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
“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
7、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
请具体列举出来。
(4分)
8、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2分)
答:
9、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之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
话的恰当位置在第自然段与第自然段之间。
(1分)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
“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
“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
!
””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11、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
(2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12分)
种一片树叶
①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丽的梦。
②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分子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③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一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④我天天蹲在种下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
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柳吐芽……
⑤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成为我生命的一根支柱,替我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⑥记得有人这样说过:
和成年人在一起,大家学习的是对方的冷漠、世故和虚伪;和孩子们在一起,感染的是他们的热情、诚实和纯真。
话虽有些偏颇,但人生的旅程中,人们的确应经常用"童心"这面镜子,来审视一下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
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那种幼稚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做"幼稚"而随手抛弃了吗?
人每走一步都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也是最最珍贵的,是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
⑦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2、第③节中"虔诚"表现了幼年的"我"怎样的心理?
"我的梦"又是指什么?
(3分)
13、怎样理解第⑤节中的划线句子?
(3分)
14、第⑥节中加点的"日渐风化"用来形容"心灵",你认为是否确切?
为什么?
(3分)
15、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二、语言运用(18分)
16、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显示的是一种静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