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429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docx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

慈溪市海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1年11月

1工程概况

慈溪市镇龙浦两侧泥沙促淤试验工程位于慈溪市东部龙山、掌起两镇的东北部滩涂上,工程西起淹浦、东至慈镇交界(镇海泥螺山围涂工程北围堤)。

本工程共布置丁坝4条,长度共计10.772km。

Ⅰ号丁坝:

布置在镇龙浦东侧14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982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

Ⅱ号丁坝:

布置在淡水泓东侧25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86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

Ⅲ号丁坝:

布置在淞浦东侧1600m处,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712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WNW3200。

Ⅳ号丁坝:

布置在淹浦西侧,南起已建十塘横堤,北抵横堤外侧200m,沿横堤小塘轴线东西向各延伸300m和200m,丁坝总长2.215km,基本走向西南~东北,主风向NW~NNW3200。

本工程丁坝采用船抛及陆上车抛相结合的施工方式,施工分丁坝坝体抛填、坝体护脚抛石和干砌坡面三部分。

工程总投资35784.43万元。

2工程分析

2.1规划相符性分析

本工程建成后将增加滩涂资源,稳定滩涂冲淤平衡,防止滩涂资源流失有积极作用,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有利于加快建立科学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增加慈溪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储备、推进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带等方面均有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本项目符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20)、《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慈溪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2与海洋功能区划相符性分析

工程项目为滩涂促淤试验工程,是服务于慈溪滩涂围垦的先期试验性工程。

浙江省功能区划对该海域功能区划为围海造地区,工程建设能促进该海域功能更好发挥,不会对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

工程建设对滩涂养殖功能区具有促进作用,与该功能区在促进慈溪市滩涂养殖业发展具有一致性,为滩涂养殖业提供了更多的滩涂资源,与滩涂养殖没有用海冲突。

本工程对捕捞功能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程度均很小,对主体功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工程建设对排污区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项目建设与浙江省、宁波市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是兼容的。

2.3工程各阶段环境影响分析

2.3.1施工期

(1)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丁坝施工过程中,尤其是丁坝坝体石料抛填过程会扰动海域底质沉积物,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进而引起丁坝周围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域水质并影响局部沉积物环境质量。

按丁坝施工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深度为0.1m,坝底平均宽20m,正常施工速度为0.5m/min,在正常连续作业情况下,悬浮物源强为1.0m3/min,取悬浮物起悬比为20%,本工程顺坝施工时悬浮物源强约为2.3kg/s。

(2)海洋生态、渔业生产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对海洋生态和渔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

①丁坝坝体石料抛填会直接导致坝址及周围潮间带和底栖生物生境遭到完全破坏,相应带来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生物量的损失。

根据本工程方案,工程影响底栖生境面积共约75ha,其中丁坝直接压站32.31ha范围内的潮间带和底栖生境将遭到永久压站,而丁坝堤脚两侧约43.08ha范围的潮间带和底栖生境在施工结束后将逐渐恢复。

②本工程石料抛填会直接扰动工程海域海底泥沙,造成泥沙再悬浮从而影响海域浮游植物生境,造成其生物量减少、多样性降低和生产力下降并进而影响以其为饵料的浮游动物的生存。

同时高浓度悬浮物扩散还会影响前沿及周围海域鱼卵仔鱼的生存、发育,造成渔业资源的损失。

③本工程所在海域目前主要为滩涂养殖开发,工程施工会直接造成渔业生产养殖面积的下降,产量和产值损失。

但工程建成后丁坝两侧会逐渐形成适合养殖的区域,以弥补工程对滩涂养殖开发的短期影响。

(3)大气、声环境影响

本工程施工车辆、船舶及各类机械在运行中也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气,影响海上大气环境质量,由于施工车辆、机械主要以柴油或汽油为燃料,运行废气的主要污染物包括NOx、CO、SO2等。

此外陆上运输车辆运行,土方、物料装卸、堆放、运输等将产生大量扬尘,污染环境。

本工程海上施工会对工程区域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包括水上声环境和水下声环境。

(4)固体废弃物

本工程丁坝坝体修筑和坝顶修葺等施工活动产生弃土(渣)量较小,且大部分弃渣可被直接利用,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1t/d,若处置不当,会对工程区域的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并影响环境卫生。

2.3.2运行期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对海域水文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冲淤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丁坝间围区流态变化,流速趋缓,泥沙淤积有所加剧,同时受前沿地形变化的影响,工程区域周围海域潮量可能也有所变化。

本工程建成运行后基本不产生污染物,但工程将抛填大量石料入海,如抛填材料理化特性或其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超过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则抛填材料所含有的污染物可能在海洋长期腐蚀浸泡的条件下逐步溶出,从而对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环境现状评价

3.1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本工程位于杭州湾南岸东部边滩,沿岸等深线基本与岸线平行。

岸滩断面地形分带明显,由潮间带滩地、水下斜坡和海床三部分组成。

由于工程区岸段的高、中潮滩大部分均已被围,现存的自然滩地较狭窄;水下斜坡,也称滩坡,坡度在7~10‰之间,它似同一道堤坝的边坡,坡面平整,斜置水下,和海底床面构成交角,形成一条明显的转折带;海床床面-5m以下深水区域,床底迅速展平,进入平坦的杭州湾(灰鳖洋)海床。

工程区主要位于该区-5m以上浅水域,岸滩沉积物以粉细砂和砂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化。

工程区岸滩基本一直在淤高,属建设型岸滩类型,平均淤积速率0.09m/a,2005年~2010年0m、-2m和-5m等深线平均向海淤进2.83km、2.11km和2.96km。

岸滩在整体向海淤进的同时,滩地面积逐渐减少,水下斜坡变陡,海床床面不断抬高。

3.2水文动力环境

围垦工程区位于宁波镇海区澥浦泥螺山东侧,影响本工程所在水域的涨潮流主要来自金塘水道;而落潮流主要来自杭州湾,经灰鳖洋下泄影响本工程区水域。

工程区水域涨、落潮流受岸线地形作用,主体流路清晰,潮流基本沿等深线走向作东南-西北向的往复流动。

本工程水域含沙量较高,实测最高含沙量为5.7500kg/m3,最低含沙量为0.0684kg/m3。

水域大、小潮期间各站平均含沙量分布在0.8933~2.5026kg/m3之间,其中大潮平均含沙量为1.8801kg/m3,小潮平均含沙量为1.2241kg/m3,大、小潮总的平均含沙量为1.5521kg/m3。

3.3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

用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不符合水质要求的因子主要有pH、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硫化物、石油类、铅和汞。

其中pH超标率10%,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超标率15%,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均不符合第二类水质标准,且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为劣四类;硫化物超标率5%,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超标率25%,但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总汞仅1个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95%。

50%的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0%的站位符合第四类标准,另有3个站位为劣四类;铅超标率95%,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镉、铬、铜、砷样品中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按照海洋沉积物一类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所测因子汞、砷、铅、镉、铬、锌、Eh、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仅铜有两个站位超一类标准,但均符合二类标准。

3.4海域生态环境

(1)浮游植物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发现浮游植物1门4属9种,其中网样8种,水样6种,均为硅藻。

密度范围在1.2×103个/m3~114.22×103个/m3之间,均值为22.83×103个/m3。

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6,变化范围在0.59~1.64之间;均匀度均值为0.66,各站变化范围在0.29~0.92之间;丰富度均值为0.15,各站变化范围在0.07~0.37之间。

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差,种类分布不均匀。

(2)浮游动物

现状调查鉴定出浮游动物及浮游幼虫为34种,以桡足类种类为主和浮游幼体最多,分别有12和8种,分别占总数的27.9%和26.2%。

各各站生物量(湿重)范围在15.7~141.7mg/m3之间,生物密度波动范围在4.17~167.50个/m3之间。

生物量最高值为141.7mg/m3,最小值为15.7mg/m3。

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值为167.50个/m3,最低值为4.17个/m3。

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左突唇角水蚤、百陶箭虫和真刺唇角水蚤。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48,各站变化范围在1.15~3.23之间;平均均匀度为0.85,变化范围在0.66~0.97之间;平均丰度为1.72,变化范围在0.79~2.71之间。

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多样性较好,种类分布较均匀。

(3)底栖生物

现状调查鉴定出底栖生物2个类群4种,分别为纽形动物(纽虫)和多毛类(不倒翁虫、丝异须虫和寡鳃齿吻沙蚕),有3个站位未检出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量密度范围在0~25个/m2之间,密度均值为7.5个/m2;生物量范围为0~0.43g/m2,均值为0.08g/m2。

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082,变化范围为0.754~1.602。

均匀度平均值为0.917,底栖生物分布情况来看还是相对较均匀,规律性不明显。

(4)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调查共鉴定5类26种。

其中多毛类4属8种,占30.8%;软体动物9属9种,占34.6%;甲壳类4属5种,占19.2%种;其他类动物4属4种,占15.4%。

平均生物量为83.81g/m2,范围在9.72~256.38g/m2之间;平均栖息密度为184.53个/m2,范围在24.0个/m2~608.0个/m2之间。

生物量和密度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最高,其次为甲壳动物。

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

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9,变化范围为0.96~2.10。

潮间带生物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56~0.99,均匀度的平均值为0.71。

3.5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调查共鉴定出游泳动物33种,其中拖网27种,张网15种。

拖网中鱼类渔获种数最多,为13种,占48.15%,虾类9种,占33.33%,蟹类5种,占18.52%。

各站种类数在10~16种之间。

2011年9月调查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中,鱼类最高,平均占61.62%,虾类为31.37%,蟹类7.01%;尾数密度中,鱼类平均占17.45%,虾类81.91%,蟹类0.64%。

2011年9月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重量密度均值为88.20(kg/km2),其中鱼类54.35(kg/km2),虾类27.64(kg/km2),蟹类6.19(kg/km2),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均值为27.36(103ind./km2),其中鱼类4.77(103ind./km2),虾类22.41(103ind./km2),蟹类0.18(103ind./km2)。

鱼类优势种主要有龙头鱼、棘头梅童鱼、孔虾虎鱼、刀鲚、矛尾虾虎鱼;虾类优势种主要有安氏白虾、葛氏长臂虾、脊尾白虾、口虾蛄、日本鼓虾;蟹类优势种有日本蟳、锯缘青蟹、狭额绒螯蟹、三疣梭子蟹、豆形拳蟹。

鱼类平均幼体比例为64.98%,虾类平均有提比例为59.55%,蟹类平均幼体比例为20.00%。

根据慈溪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资料2010年工程所在龙山镇滩涂养殖面积约10780亩,年产量约2600t,年产值约3500万元。

养殖品种主要为泥螺、海瓜子和弹涂鱼。

4主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1水文动力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实施前,涨急时在泥螺山北侧围垦的北围堤的上游侧存在一个范围约为2.5km×1.7km的逆时针回流,回流的平均流速0.42m/s。

工程实施后,受丁坝的挑流作用,在丁坝的上下游两侧均存在一个逆时针的回流;Ⅰ号丁坝回流范围的面积最大达到9.68km2。

Ⅱ号丁坝和Ⅰ号丁坝之间也将存在一个逆时针回流,回流面积4.8km2,回流平均流速0.25m/s;Ⅱ号丁坝上游侧也存在一个较大的逆时针回流,回流面积6.5km2,回流平均流速0.54m/s。

新回流区的形成,会造成丁坝周边各点的涨、落潮平均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Ⅰ号丁坝回流区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33%和53%;Ⅱ号丁坝回流区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32%和43%。

Ⅰ、Ⅱ号丁坝坝头流速分别为2.14m/s和2.15m/s。

Ⅲ号丁坝和Ⅳ坝丁坝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逆时针回流,回流面积7.4km2,回流平均流速0.57m/s;Ⅳ坝丁坝的上游侧也存在一个逆时针回流,回流面积2.3km2,回流平均流速0.45m/s;3#和2#坝之间也存在逆时针回流,回流面积4.8km2,回流平均流速0.23m/s。

回流区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41%和53%。

抛坝实施后,坝头最大流速为2.32m/s。

4.2地形冲淤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实施后因丁坝对水流的挑流作用,围区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刷和淤积,图6-10为各抛坝方案实施后,一期工程实施后Ⅰ号丁坝后围区内平均淤积深度为2.39m。

Ⅱ号丁坝后围区内平均淤积幅度1.66m。

工程实施后Ⅰ、Ⅱ号丁坝附近第一年平均冲淤量占总平衡冲淤厚度的70%左右,前两年平均冲淤量占总平衡冲淤厚度的90%左右。

Ⅲ、Ⅳ号丁坝附近第一年平均冲淤量占总平衡冲淤厚度的85%左右,前两年平均冲淤量占总平衡冲淤厚度的93%左右。

4.3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施工过程会造成沉积物悬浮,工程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除铜一个因子在两个站位超过一类标准为二类标准外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因此施工除对海底沉积物产生部分分选、位移、重组和松动外,没有其它污染物混入,不会影响海水水质和海底沉积物质量。

施工船舶将产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若管理不善,可能发生船舶含油的机舱水和污染严重的压舱水、生活污水等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海,或生活垃圾、废机油等直接弃入海中,直接污染区域海水水质,进而影响区域海域沉积物质量,可能造成沉积物中废弃物及其他、大肠菌群、病原体和石油类等指标超标。

4.4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项目对海域生态环境、渔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丁坝块石抛填会直接导致工程范围内的底栖生物及其栖息地受到完全的损害,在该范围内的原有底栖生物类群不可恢复。

另一方面,石料抛填会扰动海底泥沙,使海底泥沙悬浮,增加所在海域的含沙量,降低水体能见度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从而降低整个当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并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正常生理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此影响在施工结束后一定时间内随着悬浮物的沉降而减轻并最终恢复到施工前的正常水平。

再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震动等因素会对施工海域的游泳生物造成一定的惊扰,使其逃离该海域,另外施工船只的溢油、漏油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垃圾也会对当地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建议工程建设方在做好工程管理,文明施工的基础上做好与地方海洋局和渔民的沟通、协商和补偿工作,以减小工程对当地滩涂养殖业和渔业资源的影响,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5环境事故风险

5.1环境事故识别

本工程地处杭州湾南岸海域,引起该工程环境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台风及由台风而引起的洪水、风暴潮、巨浪等。

可能发生环境事故包括:

(1)施工期施工车辆、船舶作业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及人为操作失误发生碰撞而引起油品泄漏。

(2)风暴潮袭击海堤,造成溃坝事故。

5.2溢油事故风险评价

本工程施工海域,海况条件较劣、施工水域风大、浪高、流急,若施工期间经历天文大潮、台风、浓雾及寒潮频发期,潮位、流速、波浪等条件将不利于安全施工。

船只或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油箱破裂油品泄漏,会给作业区海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本项目施工期所用车辆、船舶仅携带自身燃油,载油量小,一般的人为操作失误不会引起较大的溢油事故。

另外施工车辆、船舶运行时速较低,且施工海域与施工期已及时上报有关航运指挥部门,因此与其他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机率较低,同时也不会产生较为剧烈的碰撞。

且施工期会尽量避开台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因此造成的施工船舶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5.3风暴潮袭坝风险

宁波—舟山海域是台风登陆较频繁的地区,因此,本工程施工期受台风影响的概率很高,易发生溃堤事故,其影响主要取决于溃堤的规模及位置。

按照一般的经验,在海堤的堤根处,由于夹角较小,容易形成波能集中,从而造成坝体的破坏。

若出现工程垮塌,则会有大量的石料和泥沙入海,将对工程附近的冲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本工程遭遇类似1997年登陆我国最强一次台风“云娜”的侵袭,台风持续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及以上,坝体安全将受到威胁,周围港口、航道等海洋开发活动可能受到较严重影响。

5.4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延展水上交管监视区域;加强运输船舶作业人员和装卸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船员正确使用防污器材和控制污染事故的能力,降低船舶事故发生的概率;向海事主管机关申请发布航行通告和航行警告,提出协助进行水上安全维护申请;配置有效的通讯设备,与海事主管机关随时保持通讯联系,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获得得海事主管机的应急援助。

6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措施

6.1清洁生产

本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及水质的影响主要在施工阶段,工程投产运营后基本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因此本工程的清洁生产控制主要针对施工阶段。

本工程施工采用抛石砌筑施工工艺适合工程海域海况,其对环境的影响以悬浮物影响为主,且是短期的、可逆的,其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小于吹填等施工方法。

因此从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角度分析本工程方案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6.2污染防治措施

6.2.1海上施工环保措施

(1)工程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设计、施工、环境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程方案设计过程中,把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2)海上施工选择海况良好,潮流较缓的情况进行施工作业,减少施工期引起的悬浮物扩散影响和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范围。

(3)加强施工对施工污废水处理和排放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排入水体的污废水量,缓解工程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4)在安排施工时段以及施工强度时要尽量避开鱼类等的生存、产卵、索饵等敏感时期,以减少鱼类等水产资源的生产损失。

6.2.2运行期环保措施

(1)海洋生态修复补偿

本工程的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失,建设单位应对此进行补偿,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海域生态修复。

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协商,合理安排项目附近海域生态修复工作,海域生态修复主要措施为增殖放流,放流的生物物种应为当地的常见种。

(2)冲淤环境跟踪调查

为检验本工程促淤效果,为今后工程提供必要的技术积累,应在运行期进行定期的地形冲淤观测,掌握丁坝两侧及前沿海域的冲淤变化情况,以保证岸滩稳定和安全。

(3)水质、沉积物环境长期监测

同时为检验丁坝抛填材料对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应在工程建成初期定期开展水质沉积物监测,如发现海域环境质量因丁坝建设变劣则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总量控制分析

本工程只在施工期产生少量的污染物,且不在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和海域专项规划中,因此,本项目不涉及总量控制范畴。

7公众参与

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施工期间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和渔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敏感,希望能够注意施工期污染的控制、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尽量避免施工干扰、保护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等。

对于上述意见和建议,本报告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

8综合评价结论

本工程建成后将增加滩涂资源,稳定滩涂冲淤平衡,防止滩涂资源流失有积极作用,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有利于加快建立科学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表现为海上施工作业对局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为对渔业资源的损害和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局部海域水质的暂时变劣,但这些影响多是局部的、暂时的和可逆的。

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不存在制约本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工程建设可行。

9建议

(1)为加快工程区域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建议进行底播增殖和人工放流等生态修复措施,促进当地生物资源的恢复,以减轻工程建设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2)为研究工程建设效果的确定性,建议运行期加强对工程前沿水域水文动力、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地貌等的跟踪调查和观测,为当地今后类似工程积累基础数据和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