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7679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docx

中国药典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药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在检验中药真伪方面通常采用的检测手段有形态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色谱分析等。

而作为色谱技术一个分支的薄层色谱由于其独具的长处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分析。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起,薄层色谱鉴别除有化学对照品作为鉴别药材的指标成分对照品以外,鉴于单一化学对照品不能反映药材的整体特征,一些多种植物共存的化学成分没有专属性,以及没有化学对照品鉴别就无法进行的问题,开始增加了“对照药材”,以药材对照品的色谱整体为特征进行对比鉴别,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并于1993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作为中药薄层鉴别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该书的第一章中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FriedrichGeiss的《FundamentalsofThinLayerChromatography(PlanarChromatography)》一书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叙述了薄层色谱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起到了薄层色谱操作规范化的指导作用。

但是直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基本是以手工点样、实验室自制薄层板为基础的较为粗放的操作进行试验,由于硅胶材料的质量不高和手工操作的个体差异较大,致使色谱质量仍然不高,分离度、重现性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在薄层色谱技术及相应的仪器开发逐步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达到单元操作计算机自动化,高质量商品预制薄层板(常规板与高效板)代替了自制薄层板,进入一个高层次的仪器化和微机化的阶段。

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等对草药(植物药)均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并有规范化的要求,以保证结果的专属性和可重现性,这对药典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我国药典在中药的薄层色谱鉴别的应用和推广也需要在技术层面有明显的提高。

在实验室条件方面。

近年来由于政府对药检部门的设备投入的明显加大,致使中药检验的硬件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进一步提高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薄层色谱鉴别的技术水平和江别的专属性,并且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并达到国际间可以互通的要求,自2005年版开始,逐渐使用商品预制薄层板,进一步细化操作条件。

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点样、展开、显色、色谱图像的拍摄和制作等均有新的规定。

现就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讨论如下。

实施薄层色谱鉴别时,通常需要注意下列各项问题:

1.样品的预处理.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一般用溶剂提取法(液液萃取、加热回流、超声提取等),挥发油可直接用溶剂稀释即可。

如样品含有较多的杂质,如鞣质、叶绿素、糖、粘液质等,应该采取适当的预处理将供试品溶液“除杂”,以便获得比较“洁净”的薄层色谱图像。

尤其某些成分较为复杂的中药材和一些中药制剂,如人参需经过液液萃取或固液萃取、吸附净化等步骤,目的是减少杂质的干扰,提高色谱的清晰度,从而提高可鉴别性。

2.样品及对照药材取样和供试液及对照药材液制备应量化操作,目的是使样品的色谱与对照药材的色谱更有可比性。

3.定量点样,虽然[鉴别]不能也不应等同于定量测定,但在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化学对照品液均定量制备,在薄层板上定量点样,则样品得到的色谱不仅可以回答“有没有”和“是不是”(即真伪)的问题,还可以粗略地进行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劣”的信息。

本图集中不少例子均可直观地判断同样的中药材不同的样品之间其色谱中主要斑点乃至整个色谱“量”的差别。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化学对照品的同时设对照药材,目的是除检出主要的化学成分外,还要将完整的色谱作为一个整体(指纹图谱)加以鉴别,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5.注意环境条件对样品层析行为的影响,操作环境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往往对色谱的质量影响较大,由于药典编写体例的限制和我国大多数实验室的客观实际,虽然在药典正文中一般没有作严格的限制,但不等于这方面因素可以忽视。

本图集均记录了各品种薄层色谱操作时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供操作者参照,在相近似的环境下操作。

薄层色谱分析与其他色谱分析相比,其显著不同之一是得到的图谱是直观性很强的图像。

一个比较复杂的中药薄层色谱,尤其是成分未明而斑点较多的薄层色谱,往往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何况药典正文受体例的限制,不可能作过多的文字叙述。

编辑本图集的目的就是提供彩色的图谱供检验者直观地鉴别、比较和判断。

关于同一品种的药材商品的个体差异存在如何界定的问题。

在实际的样品分析中,的确存在着由于商品个体差异,致使薄层色谱难以和对照药材的色谱完全吻合。

但是,既然是同一品种,也必然存在着共性特征。

外在的形态是如此,反映内在成分的色谱也是如此。

譬如黄连均含小檗碱,小檗碱的有无固然可以作为黄连真伪鉴别的依据,但小檗碱并非黄连所独有,就产生了黄连应当检出小檗碱,但检出小檗碱未必就是黄连的问题。

所以观察完整的色谱(指纹图谱)结合特征成分的辨认,就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准确度;经过比较,求大同存小异,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相当于目前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中提出的“相似度”。

对于分布地区广泛,商品规格较多的品种,需要反复比较;有些品种个体之间成分变异较大,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掌握规律,方可设立对照药材,所以药典中并非所有的品种都设有对照药材。

第二章器材与操作

一、仪器与材料

(一)薄层板

为了得到有良好的分离度和重现性的色谱,一般均用商品预制板(普通板和高效板)。

不同生产厂商的预制板由于硅胶原料和加工、制备过程的差异,质量不可能一致。

如有的商品预制板比较适合脂溶性成分的展开,而不适合极性较大成分而展开剂中需要加水的样品;有的硅胶颗粒的细度分布范围较宽,批间质量不一致,造成重现性差;而不同厂商所用高分子有机粘合剂各不相同,也是影响色谱质量和重现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特别是成分较复杂,色谱斑点很多的样品,对预制板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

这种情况与液相色谱柱很相似,所以对商品预制板的选择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本图集中每一个品种均采用了进口商品普通预制板、进口高效预制板,国产不同厂家的与之板(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文献报道最常用的Merck预制板价格较为昂贵,为了尽量降低分析成本,只用了德国MN的预制板)。

(二)点样器材

最常用也最方便的是定量点样毛细管(微升毛细管),规格有0.5μl、1.0μl、2.0μl、5.0μl、10μl等多种。

本图集为了保证色谱的图谱质量,基本上采用半自动或自动的条带式喷雾点样,少数品种是点状点样。

实际应用中如无半自动或自动条带状喷雾点样仪,也可手工接触式点状点样或条带点样,但操作需要细致小心,原点尽量减少溶剂扩散现象,特别是点样量较大时更要注意。

(三)展开箱(层析缸)

应当用薄层色谱专用的展开箱,展开箱有水平式和直立式两种类型;日常用的最多的是直立式展开箱。

它又分为平底展开箱和双槽展开箱。

双槽展开箱具有节省溶剂、便于预平衡、可控制展开箱内相对湿度等优点,故推荐使用此种展开箱。

大多数中药样品适宜用直立式不饱合或部分饱和(展开前使溶剂蒸气在展开箱内扩散平衡一定时间,然后放入薄层板展开)。

如需饱和展开,则展开箱内壁放同样大小的滤纸,促使箱内尽快达到饱和状态。

(四)显色与检测仪器

展开后的薄层板,大多需要用某些试剂(显色剂)使展开后的斑点显色。

涂布显色剂的方法有喷雾法及浸渍法。

喷雾用的喷雾瓶应能在一定压力下使试剂喷成均匀的细雾状。

浸渍法用的浸渍槽为特制的扁的玻璃槽,使用时,将展开后的薄层板平稳垂直地放入浸渍槽中一至数秒钟后取出,揩净薄层板背面残存的试剂,显色后的图像供分析用(需要时可加热)。

通常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喷雾法。

观察薄层色谱用的紫外光灯装有长波段(365nm)和短波段(254nm)紫外光管两种。

前者用于观察具有荧光的色谱,后者一般用于观察硅胶GF254板在荧光背景下的荧光猝灭暗色斑点。

选用紫外光灯应注意荧光管的功率和滤光片的规格。

二、操作方法

(一)薄层板的准备

预制薄层板如贮藏时间过长,或因贮藏环境条件不良,其表面涂布的硅胶吸附剂(固定相)容易被污染,所以需要在使用前预洗,一般是用甲醇、甲醇-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或异丙醇在不密闭的展开缸中上行展开至最前沿,取出晾干,重新活化。

通常只要对色谱与本图集的色谱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以致影响到对鉴别结果的判断,实验室的手工自制板仍然可以采用,但必须注意保证自制板的质量。

如高质量的硅胶、表面光洁、平整的玻璃板、良好的薄层涂布工具和纯熟的手工铺板技巧。

如需将硅胶薄层板改性,预制板可浸入改性溶液中数秒钟即刻取出(如有条件,可用专用的浸渍缸),晾干,活化后使用。

手工自制板可将正文规定的改性溶液代替水加入硅胶中拌浆铺板。

其他如纤维素板,聚酰胺板一般均用商品预制板。

(二)点样

除另有规定外,按规定用微升毛细管分别吸取供试液或对照液,以垂直方向小心接触薄层表面,做点状样或条带状点样(或用符合要求的手动、半自动、自动点样工具点样,条带状点样最好用专用的半自动或自动点样仪)。

点样基线与底边距离,视所用板的大小,相距10~15mm(普通板),8~10mm(高效板),多数品种采用长度为10cm的板,故点样距底边10~15mm为宜。

样品原点之间的距离视情况为5、8、10mm;一般采用条带状点样,宽约8~10mm(普通板),5~8mm(高效板),高以不超过1mm为宜(预制板或加固的自制板,用专门的条带点样器械喷雾点样,可保证点样的质量)。

如采用点状点样,原点直径应不大于3mm(高效板原点直径应更小)。

点样时应注意尽量不要损伤薄层表面,如条带点样,应注意条带的均匀。

(三)展开

点样后的薄层板置入加有展开剂的展开箱(层析缸)中,密闭,上行展开,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中的深度一般要求溶剂的液面距原点约5mm,展开至规定展距后,立即将薄层板取出,晾干,以备检测。

多数品种展距为70~90mm(普通板),必要时可用长度为15或20cm的板,展距可适当延长至12~14mm。

高效板的适宜展距为50~70mm。

如规定在展开前需将展开箱用展开剂或规定的溶剂预平衡者,可在双槽展开箱的一侧槽中加入适量的溶剂,密闭放置一定时间后,再将薄层板放入展开箱中展开(最常用)。

如规定薄层板需同时预平衡者,则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在双槽展开箱没有溶剂的一侧槽中,展开前与展开箱同时预平衡后再将展开剂移人此槽中,展开。

如需在溶剂蒸气饱和状态展开,则在展开缸的内侧加一与缸的内壁同样尺寸的滤纸,用展开溶剂湿润,如法预饱和一定时间后,将载有样品的薄层板迅速放入展开缸中,密闭,展开。

如有需要薄层板与展开缸同时饱和的,则将薄层板放在双槽展开缸的没有溶剂的一侧,待饱和后,将展开缸稍倾斜将展开溶剂从另一槽内流入放有薄层板的槽内,展开,但该方法很少用。

展开剂用的溶剂需使用分析纯于临用前配制,不可多次反复使用。

展开剂如需分层,则放置分层后按要求分取上层或下层,备用。

(四)检测

色谱斑点本身有颜色者可直接在日光下观察可见光谱,斑点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者,可直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需加试剂方能显色或发射荧光者,则需将试剂均匀喷洒于薄层板面,直接观察或加热显色后观察。

用浸渍法,板面显色均匀是其优点,但有的样品经试剂浸渍后,斑点容易被浸润而扩散或拖尾。

加热显色须注意加热时间和温度,如用含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手工自制薄层板代替预制板,注意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问过长,容易引起板面的焦化,如用硫酸等显色剂,更易造成板面的炭化而影响显色效果,需要特别留意。

有的成分加试剂后.如挥发油成分或甾醇类成分经香草醛硫酸、硫酸醋酐等试剂显色,加热温度和时间长短不同或放置时间不同,斑点的显色可能随时间而有所改变。

有的品种可熏以试剂或试液的蒸气(如碘蒸气、氨蒸气)显色。

第三章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因素

常规薄层色谱由于同板同时可以检测多个样品,分析时间短,固定相(吸附剂)相对价廉,即用即弃,不必担心样品中杂质的污染,检测不受溶剂的干扰,色谱的直观性强,可同板直观观察相互比较等优点而在中药分析方面被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一种“敞开系统”的色谱技术,与柱色谱的区别之一是除材料及器材以外,外界环境条件对被分离物质的层析行为影响很大,被分离的物质层析行为机制也很复杂;其次是由于分析的全过程是离线多步骤操作,所以操作技巧也明显的影响色谱质量;因而薄层色谱,尤其是常规薄层色谱,又被视为是一种较难驾驭的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分析方面的优势,提高色谱的分离度和重现性,注意控制影响色谱质量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所述的几个方面不仅对定量分析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样品的预处理及供试液的制备

一般认为薄层色谱所用固定相(薄层板)可即用即弃,不怕供试液中杂质的污染,因而样品无需净化精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未知成分多,供试液中溶出的物质较多,其中既有待测成分也有其他“杂质”,常常由于相互干扰或背景污染而难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甚至难以辨认。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色谱,样品提取物经预处理,使供试液得以净化,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步骤。

制备样品供试液所用的溶剂一般要求溶解度不宜太大,粘度不宜太高,沸点适中,而对于中药材又常常希望将成分尽可能多的被提取出来,所以最常被选用的是甲醇或乙醇,当然待测成分和许多其他“杂质”均被提取出来,供试液的净化就显得更为必要。

例如白头翁的鉴别,若用甲醇直接提取点样,则白头翁皂苷受其所含糖类成分的影响斑点拖尾严重,而将提取液浓缩后以少量水溶解加至C-18小柱上,分别用水、30%和甲醇洗脱,收集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则主要成分的斑点清晰可辨。

又如人参与红参的鉴别中,由于人参皂苷RO具有一个羧基,导致其在色谱分离中的Rf值经常发生变化,时常与人参皂苷b2或人参皂苷RC重叠在一起,导致图谱分辨率下降。

而将提取液通过(中性)Al2O3柱,再用50%乙醇洗脱后浓缩点样,则除去人参皂苷RO的色谱图清晰程度和重现性均有提高。

图1图2

图1:

左:

未经C-18小柱的白头翁样品;右:

经过C-18小柱的白头翁样品。

(*:

白头翁皂苷C)

图2:

左:

未经Al2O3小柱的人参样品;中:

未经Al2O3小柱的红参样品;右:

经过Al2O3小柱的红参样品;(*:

与其他皂苷斑点位置重叠的人参皂苷RO)

样品供试液净化的方法:

1.单一溶剂提取法,如浙贝母、平贝母、华山参、洋金花等均利用在碱性介质下用氯仿或苯将其所含的生物碱有选择地提取出而舍弃其他成分。

使供试液得以净化。

2.分段提取法,如丹参可以先用乙酸乙酯提取,供鉴别菲醌类脂溶性成分;药渣继用水提取,供鉴别酚酸类水溶性成分。

3.液液萃取法,如延胡索的鉴别,将水溶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将生物碱提出再进行薄层鉴别。

4.固液萃取法,用固液萃取制备样品供试品溶液是色谱分析常用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化学键合相小柱,如硅烷化硅胶小柱(C-8,C-18小柱)、氨基键合相小柱、腈基键合相小柱以及硅胶小柱、氧化铝小柱、聚酰胺小柱及大孔树脂小柱等。

本版药典用的较多的是C-18小柱;其次有(中性)氧化铝小柱,如青叶胆、黄芪、断血流等。

此外,益母草是用活性炭和中性氧化铝混合小柱。

用氧化铝须注意颗粒不可太粗或太细(一般可用100~120目),活性能保持在2~3级,用适当的玻璃小柱(如5ml及10ml注射针筒)装填。

氧化铝吸附力较强.选用时应有针对性。

二、薄层色谱的点样技术

点样是薄层色谱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它既关系到能否得到可以重现的有良好分离度的薄层色谱,也关系到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因为不良的点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1.薄层板的原点位置对样品容积的负荷量是极为有限的,如点样容积过大将明显降低分离效率。

中药供试液中一般被测成分与“杂质”共存,尤其被测成分含量较低而其他干扰物质较为大量时,常常习惯于或不得不加大点样的容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点样容积超负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现代商品预制板硅胶颗粒细(常规预制板11~12μm,高效预制板5~7μm)而均匀,明显提高了分离效率,对点样的要求更高了。

如常规预制板展距100mm,原点直径小于3mm,展开后如斑点直径扩散到6mm,则斑点容量或称分离数SN=10,而用高效预制板原点直径1mm,展开50mm,斑点直径如扩散为2mm,则SN=15。

但如果点样量不适当地加大,如在高效板上原点直径点成3mm,展开50mm后斑点扩散为4mm,结果SN=6,即使延长展距至100mm,SN也又达到1l,不可能达到15[1]。

由此可见即使使用高质量的薄层板,如点样容积不适当地加大,分辨率也同样不会得到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点样原点直径应尽量小于3mrn,条带状点样的原点条斑“高度”控制在1mm左右的原因。

2.溶解样品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脱力,所以在点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位置就呈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即所谓“点样环形色谱效应”[2],如样品在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圈,这种效应对随后的线性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条带状点样如点样量过大,或速度过快,也会造成类似的效应)。

中药成分复杂,难以兼顾,不可能面面俱到,通常在待测成分不甚清楚或待测成分覆盖的极性范围很宽的情况下,宁愿选择溶解“范围”较宽的溶剂,如甲醇、乙醇等。

有的品种待测成分明确,如苦参、贝母中的生物碱、白术中的苍术酮等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溶剂。

有的品种选用了乙醚,由于乙醚沸点很低,最终的供试液则需要低温挥去乙醚后,改用其合适的溶剂制成。

3.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极性与展开剂的溶剂极性相差较大时更为明显;再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质量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因此点样时同步干燥或点样后继后干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

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以免遇热不稳定的成分的破坏或促进硅胶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起固态化学反应,导致样品中某些成分的变性。

4.点样装置(微升毛细管)对薄层表面的机械损伤对色谱质量尤其对定量分析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特别是已载有样品的硅胶表面颗粒被划伤和刮除后果就更严重。

一个壁厚0.02mm外径0.2mm的注射针头在薄层表面施加5g的机械力,表面局部承受的压力为30巴,足以造成硅胶薄层表面的损伤[2],对板面较软的硅胶G薄层板损伤更严重。

对如硅胶G这种软板虽然划伤表面难以避免(所以不太适合定量分析),但点样时小心操作把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还是可以做到的。

近年来点样器械和点样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已使点样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商品预制板由于含有高黏度的高分子有机黏合剂,板面比较牢固,不易划伤,喷雾点样更可完全避免板面的划伤。

三、吸附剂的活性与相对湿度对薄层色谱的影响

吸附剂的活性是由表面能与表面积决定的。

表面能越大,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力越大,即活性越高,反之,吸附力越小,活性越低。

如硅胶之所以有吸附力,是由于其表面含众多的硅醇基,硅醇基的活泼羟基及游离羟基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所致。

活泼型及游离型的硅醇基数目决定着硅胶的活性[3]。

硅醇基是亲水性基团,很容易吸附水而成为水合硅醇基而失去活性。

薄层板常常需要在105~110℃活化,就是使水合硅醇基变为游离硅醇基,而加强吸附力:

反之,活化后的硅胶薄层板可以吸附大气中的水蒸气分子而降低活性。

也就是说硅胶表面吸附水分的作用是可逆的,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吸附平衡,在相对湿度改变的情况下会重新达到新的吸附平衡,而不论在此以前硅胶板是处于何种相对湿度状态[4]。

在日常实践中,当活化后的硅胶薄层板从干燥器中取出,从准备点样到展开前,薄层板是暴露在实验室的大气中,薄层板的活性就取决于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对色谱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通常认为薄层色谱的重现性差,薄层板处在不同相对湿度下操作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些样品的成分和所选用的展开剂对相对湿度有较宽的适应能力,即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甚严格,大致在相对湿度30%~70%下得到相当稳定的色谱。

有的样品在环境条件(温度和相对湿度)恰好适合的情况下,似乎不必控制条件也能把试验做好,但为了不同实验室之间及不同季节均可重现试验结果,应尽可能在相对湿度可控的条件下展开为宜。

至少必须记录试验时实际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控制方法,可在双槽展开箱的一侧槽中加入适当浓度的硫酸,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入另一侧槽中,密闭放置15~30分钟,再加展开剂于不含硫酸的槽中展开;另一种方法是在预先准备好的条件控制箱(状如平卧式展开箱,内盛适当浓度的硫酸,或用大小适宜的干燥器)内进行。

也可用适宜大小的干燥器,有不同浓度的硫酸作干燥剂,活用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器,隔板上放置薄层板,密闭一定时间后取出,即刻移入展开箱中展开。

控制相对湿度用的硫酸溶液如表1。

相对湿度

所需硫酸浓度(V/V)

硫酸(ml)

水(ml)

18%

100

95.5

32%

68

100

42%

57

100

47%

50

100

58%

39.5

100

65%

34

100

72%

27.5

100

88%

10.8

100

硫酸:

D=1.86(96%~97%)

 

图3:

连翘薄层色谱湿度比较(*:

连翘苷)

四、溶剂蒸气在薄层色谱中的作用

薄层色谱与柱色谱的区别之一就是溶剂的蒸气相在展开箱中也参与色谱展开而形成三维的层析过程[4]。

展开箱的气体空间在层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常所谓的“展开箱饱和”应该严格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展开箱饱和:

是指展开前及展开中溶剂系统中所有组分在展开箱的整个气体空间达到平衡,即达到饱和状态;但在日常的实践中,较少需要在“饱和”状态下展开,而只需用展开剂(或规定的溶剂)的蒸气在展开箱中预平衡一定的时间,即本图集中所称的“预平衡”。

(2)预吸附:

通常是指薄层板的干燥板面(即未被溶剂湿润的部分)对展开箱空间气体分子的任何程度的吸附。

(3)吸附饱和:

是指薄层板在展开过程中未被溶剂湿润的部分与展开箱的饱和气体空间达到平衡状态,即“完全饱和”,这是预吸附的极限状态。

(4)毛细管饱和:

是指薄层板所有的自由空隙借毛细管的作用被溶剂充满的过程,即相当于展开完成后的状态。

饱和的情况与展开箱的类型有关,常规的平底展开箱在展开前较难达到展开箱饱和,所以普通的做法是在内壁加贴与之等宽等高的用溶剂湿润的滤纸,有助于达到饱和。

用双槽展开箱在其一侧槽中加溶剂可以较容易地达到吸附饱和及展开箱饱和。

如用夹心式展开箱,由于箱内空间很小,展开前因为空间溶剂分子很少,而且难有空间扩散,所以实际上是非饱和的。

在这种非饱和的夹心式展开箱中薄层板不产生预吸附现象。

通常误认为夹心式展开箱空间小很容易饱和,其实只有在展开完成后才达到饱和,但这时对层析过程已不起作用。

在常规薄层色谱分析中,预吸附和吸附饱和对层析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吸附剂表面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当用多组分溶剂展开时,不同溶剂分子在吸附区相互竞争,发生“取代效应”,尤其在薄层板的下部,一个组分的等温吸附线会受到另外组分的性质和相对饱和程度的影响。

如硅胶是亲水性吸附剂,它首先对溶剂组分中的极性分子有更大的亲合力,所以在吸附平衡的过程中,被吸附的各组分的浓度比与气体空间的很不相同,与溶剂的液相组成差别更大。

可以想象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情况是很复杂的。

简言之,薄层板在没有预吸附时,混合溶剂系统中的一部分溶剂分子有选择地被吸附在薄层板面上而形成固定相,同时在板上形成溶剂梯度从而直接影响层析过程,溶剂的蒸气相、液相和固定相一起构成了一个作用机制复杂的三维层析过程[6]。

例如药典收载的黄连生物碱的薄层鉴别,其展开剂为苯一乙酸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