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176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docx

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自读文本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

立即行动

人生最昂贵的代价之一就是:

凡事等待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天永远都不会来,因为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

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一天。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永远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现在。

立即行动!

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立即行动!

只有大量的行动,才会让我们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

 赏读:

善于学习的人,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学者求学应有的方法。

世界纷繁多样,知识广博无边,对于学者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能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学识才能更加充实,做事才能臻于完美。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赏读:

少年时代很容易变老,学习却很难成功,一点点的时间我们都不能浪费。

朱熹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

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必须珍惜光阴,努力向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八首》

 赏读:

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在人生最宝贵的每时每刻都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不要等老了或机会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赏读:

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来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

到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一、作者视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改革家王安石

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诟病。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更加流行的说法,说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把一个好好的北宋王朝弄得大伤元气最终被新崛起的金人取而代之。

总之,在这几百年里,王安石被不断地演绎,最终被塑造成一个与曹操相似的“白脸奸臣”,虽然没有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远地受苦,但也活得挺累。

斗转星移,进入20世纪,风气为之大变,几近被批臭的王安石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发出了阵阵幽香。

先是梁启超一本《王安石传》,一口一个“荆公”地为之翻案,几十年里,一扫几百年对王安石的指责,以前被批评的缺点几乎全部地成了大书特书的闪光点,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王安石却在近千年后突然发出耀眼光芒。

不知道荆公地下有知,会发出什么样的慨叹来!

二、写作背景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舍于其址(  )②庐冢(  )

③谬其传(  )④瑰怪(  )

⑤讥之乎(  )⑥咎其欲出者(  )

⑦有穴(  )⑧窈然(  )

答案 ①shè ②zhǒnɡ ③miù ④ɡuī ⑤jī ⑥jiù⑦xué ⑧yǎo

(2)多音字

①舍  ②识

③禅④父

⑤华

答案 ①shě shè ②shí zhì ③chán shàn ④fù fǔ ⑤huá huà huá

2.辨形组词

(1)     

(2)

(3)

答案 

(1)慧 彗 惠 蕙 

(2)谬 缪 (3)孰 孰 熟

3.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 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4.古今异义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之力尚足以入。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

古义,不到,不及。

今义,不能够。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月一日。

(2)古义:

足够用来。

今义:

完全可以,够得上。

(3)古义:

非同一般。

今义:

副词,表程度。

(4)古义:

到。

今义:

引起另一话题,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5.一词多义

(1)道

(2)盖

(3)文

(4)乃

(5)然

答案 

(1)道路/道理/说、讲 

(2)大概/车子上方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文字/通“纹”/文章/掩饰 (4)是,就是/竟然 (5)正确/……的样子/然而

6.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之奇伟……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词作动词,命名

(3)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4)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5)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6)形容词作名词,险而远的地方 (7)名词作动词,弄错

7.文言句式

(1)有碑仆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余之所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2.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8.名句积累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文白对照

游褒禅山记

一、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本文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

这种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项目

景观

位置距离

游人

环境特点

作用

观点

前洞

夷以近

游者众

平淡无奇

为游历后洞作铺垫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后洞

险以远

至者少

其见愈奇

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2.作者出洞时,说“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听信别人的懈怠之语,“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的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关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游山为喻,分五层,层层深入地发挥: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首先突出了“志”的重要。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了“力”的重要。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说明“物”的重要。

这里,作者既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上述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察,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