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948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docx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对应学生用书P69)

标题知识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的原因

列表法

保护草地

保护草地的措施

图示法

►课前演练

1.原因: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需求增加,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2.表现:

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后果:

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地区差异。

(1)欧洲情况较好。

(2)北美:

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3)澳大利亚:

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4)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课堂探究

1.世界草地的分布及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特征

世界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

草原

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含有散生乔木或灌木

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温带

草原

主要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以温带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

寒带

草原

分布在较为湿润的寒带气候区

呈带状分布,以苔藓为主

亚洲、欧洲、北美洲

草山、

草坡、

草滩

分布在低山、坡地、河漫滩等地

非地带性分布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

  2.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如下所示。

3.利用载畜量判断草场利用状况。

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概念区分。

(1)草原:

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

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

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草甸:

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对点演练

1.据研究,5000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近50多年来撒哈拉沙漠扩大了1.0×106平方千米,目前沙漠面积每年仍以6千米的速度向南部草原扩展,其直接原因是(D)

①人口问题 ②对植被的破坏 ③政治动荡 ④旱灾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沙漠扩大的自然原因为干旱加剧,人为原因为植被破坏严重。

►课前演练

1.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

(4)建设“草库伦”等。

►课堂探究

1.草地退化。

(1)本质:

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滥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

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保护草地的重要性和措施

►对点演练

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高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

据此完成2~3题。

2.国务院做出上述通告的原因是(D)

A.上述植物属于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

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等有害人体健康

C.甘草、麻黄草属于淘汰使用的药材

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

3.内蒙古高原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最不可取的是(D)

A.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B.建设“草库伦”

C.大力植树种草,保护生态

D.扩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解析:

草场地区滥采乱挖使地表裸露导致荒漠化;扩大牧场牲畜数量不利于草场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教材P60 思考

思考提示:

思考1.若有草地退化现象,可以从草地数量种类、载畜量的变化方面表现出来。

思考2.草地退化的原因可以从当地自然条件(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超载放牧、滥垦草原等)两个方面考虑。

思考3.草地的保护可以从禁牧、轮牧、舍饲、半舍饲、建设草地基地、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退耕还牧等方面采取措施,还可以考虑增强法治相关建设和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等。

1.下列现象中,可以显示草场退化的是(D)

①草群变稀变矮 ②产草量减少 ③草质变劣 ④毒草增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项①②③④都是草场退化的表现。

2.下列有关载畜量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承载的牲畜头数

B.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C.一般以牛为标准,称为牛单位

D.如果对牧场管理得好,草场质量提高,载畜量也会提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载畜量概念的理解。

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3.有关世界各地牧场的退化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B)

A.欧洲情况较好,载畜量最高

B.北美和澳大利亚情况最好

C.中国草场退化严重

D.非洲、南美洲面临退化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目前世界草地的现状。

欧洲气候条件适宜,加上人为管理情况较好,载畜量最高;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经过开发、滥用之后,目前状况有所好转;中国、非洲、南美洲面临草场退化问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D)

A.西北干旱、半干旱——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5.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A)

①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

②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③划区管理、定期轮放、轮流打草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牧区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导致草场资源破坏严重。

6.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

试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解析:

本题考查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

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

其次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

再次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

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题目告诉我们:

全球变暖,引起蒸发增加、地温上升,造成冰川萎缩,土壤水分条件恶化,使得长江上游的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部分河段河流干涸,水量减少,环境恶化。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压力,滥捕野生动物,使得老鼠的天敌减少,鼠类增加,大量吞食草根。

为了消灭老鼠,人们投放灭鼠药,反而误害了部分其他动物,使得老鼠的天敌更少,加上老鼠自身繁殖快,老鼠疯狂地破坏草地。

同时迫于人口的压力,人们过度放牧,增加载畜量,造成草场沙化。

而河流干涸,加剧了草场沙化,就形成了长江源区环境的恶化。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只要能识别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提出防治的建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严禁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答案:

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措施:

①减少CO2的排放量,大面积植树造林;②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B)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位于坡度较陡的河谷地带,与甲、丙、丁三地相比,坡度最陡,最易产生水土流失,故最应退耕还林还草。

读下表,完成2~3题。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

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2.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D)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3.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B)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组以沙尘暴为背景,考查了沙尘暴发生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第2题,沙尘暴的源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我国的应位于西北地区,人为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第3题,草地破坏,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变小,过大的人口压力会使得环境更加恶化,可采取移民的方式;防治风沙的有效方法是增加植被覆盖率,建设防护林体系。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

读图,完成4~5题。

4.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D)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500~4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5.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B)

A.土壤水分 气温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D.光照 坡度

解析:

第4题,从曲线变化看,草地退化率与居民点密度的变化不完全对应;草地退化率在海拔5200米以上最低;将图中每海拔高度段内的草地面积与其对应的草地退化率相乘,得到的数据就是退化的草地面积,比较可以得出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第5题,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的水分条件越好,草地面积就越大。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反映出(B)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7.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B)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

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即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则防治荒漠化的相应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生态定位。

读图,完成8~9题。

8.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D)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9.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A)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8题,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东部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带提供农副产品,而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地区提供畜牧加工产品,由此说明农牧交错地带不可能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为方向。

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用大规模机械化发展商品粮生产。

从图中看,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说明该地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可建设草场,发展畜牧业。

第9题,通过对图中箭头所示内容的分析可知农牧交错地带在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产品,故其应是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荒漠化更为严重,故处于东西之间的农牧交错带,当然具备东部农耕区生态屏障的功能。

故①正确。

同样可知是东部农耕区向西部牧区提供粮食,故②④不正确。

由图中可知,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牧草,这一方面说明其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农牧交错带牧草生长状况好于西部牧区,故其具有涵蓄水源功能,可作为降水稀少的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0~11题。

10.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D)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

a位于天山南麓,可能为绿洲;b位于河西走廊,水草丰富;c位于内蒙古高原,草原广布;d位于东北地区,降水多、蒸发量小,气候湿润,林地多;e位于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温低;f地跨我国东西部、农耕区和畜牧区过渡地带;g位于南部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林地多。

11.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C)

A.cB.dC.eD.f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c主要以保护草原为主,d主要以保护黑土为主,e为三江源地区,主要是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f位于过渡地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环境恶化。

12.某地理兴趣小组围绕“新疆交通”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新疆阿克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古代“丝绸之路”与图中国道的走向基本吻合,阿克苏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分析其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牧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在新疆天山地区,牧民们转场时,带着帐篷和生活用品长途跋涉,沿着世世代代踩踏出来的牧道,将牲畜赶往不同海拔的牧场,逐水草而居。

目前,天山牧道已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图为阿克苏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四季牧场,属于春季牧场是哪一处?

近年来很多牧民在山麓地带定居放牧,与之比较,山地转场放牧的优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麓地带(或盆地边缘;沿河分布)水源充足;多聚落(绿洲)分布,便于生活物资补给;中部地势较平坦,易于通行(或北部为高大山地,南部为广阔沙漠,不便通行)。

(2)乙。

优点:

在不同季节均可获得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缺点:

牧道崎岖,易受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

13.读以下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完成

(1)~(3)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乙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请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对荒漠化的发生过程及成因的理解。

(1)题,关键是通过读图把握住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的过程,理解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因果关系。

(2)题,根据所示地区的位置及生产活动(农牧过渡)可判断其自然带属于温带草原带,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气候特征影响荒漠化的发生。

第(3)题,农牧过渡带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各自然要素变化大且人类活动变化也较大,利用不稳定。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

c b a d 

(2)温带草原带

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荒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