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015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思考导学】

1.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什么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

国共合作是由哪几种力量共同促进的?

答案:

中国共产党谋求同国民党进行合作,从客观方面来看,是由于“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它的领导人也真诚地欢迎中共同他合作。

从主观方面来看,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要同国民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二七罢工失败后,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步伐;共产国际积极帮助国共实现合作;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同意进行国共合作。

所以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国际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的。

2.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它有何历史功绩?

又有何缺陷?

答案:

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这次会议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其缺陷在于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方针?

答案:

方针: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原因:

共产党力量弱小,国民党力量较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还在南方有根据地,采取这种方针,国民党易于接受;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党,所以在合作的同时,还应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一个革命的联盟,便于领导人民,团结更多的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黄埔军校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特点:

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自学导引】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1)必要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反革命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可能性

①在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步伐。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

一方面指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另一方面,派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建议他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共合作。

③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迫切感到需要改组国民党,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2.方针

(1)制订:

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了合作的方针。

(2)内容: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

1924年初;广州。

(2)中心问题:

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历史意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

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特色:

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作用:

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重点阐释】

1.有关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的认识

方式:

党内合作。

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原因:

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②国民党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方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③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新三民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及导致区别产生的根本原因

意义:

①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标志着他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区别:

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根本原因:

国共两党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

 

【典例剖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2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导地位。

——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3中国共产党加入本党,……在于灼知中国今日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之现状。

并非国民革命无由打破;而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的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其原有之共产主义,固不因之抛弃,而鉴于时势之关系,初不遽求其实现,故与本党主义亦无所冲突。

——国民党中央训令(1924年8月)

材料4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决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沈(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中共四大决议(1925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1、2,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材料3中,哪些结论不正确?

结合材料2、4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据材料3、4,国共合作实现后是否消除了政治分歧?

为什么?

剖析:

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回答前两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加工。

就“原因”来讲,要注意材料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分析“目的”时要注意“使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

材料3中认为“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回答后一问,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入手考虑。

参考答案:

(1)原因: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

目的:

将国民党改组为依靠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组织,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2)认为中共不加入国民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则“惟本党之主义是从”。

因为从材料2中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党改组成为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4说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

(3)仍存在分歧。

因为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中共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国民党所反对的。

 

【课时演练】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一、选择题

1.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

其中①涉及到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得到的教训,它是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条件;②涉及到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条件,即国民党的革命性;③中涉及共产国际的作用,也是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重要条件;④所述内容是当时的一客观形势,正是由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才使得这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运动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其中“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表明此次国共合作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无疑此项是国共两党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故答案为D。

答案:

D

2.最早提出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的是

A.共产国际

B.中国共产党

C.孙中山

D.廖仲恺

答案:

A

3.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党内合作

D.党外合作

答案:

A

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此方针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D.将国民党改组成为资产阶级与工农的联盟

答案:

A

5.中共三大最大的缺陷是

A.没有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没有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答案:

B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

6.它之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因为它

A.它与中共的纲领一致

B.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D.它是在中共帮助下制定的

答案:

C

7.中共的革命纲领和它的区别有

①彻底实现人民权力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③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8.新、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是

A.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是否反对封建统治

C.是否反对军阀统治

D.是否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分析: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是新、旧三民主义都具有的内容。

反对军阀统治,也就是反对封建统治。

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增加了明确反帝的内容。

因此,D项应是正确答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可以证明本党一年以来号召的“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之国民革命运动,不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材料2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

材料3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快实现;同时希望国民党断然地抛弃依赖外力与专力军事旧观念,十分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勿失去一个宣传机会,以造成国民幸福之真正中心势力,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共三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1中,“本党一年以来号召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从何时何事开始的?

(2)材料3中指出的国民党的两个“旧观念”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2、3中对于国民党地位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1922年7月,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依赖外力”实质是反封建而不明确反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专力军事”实质上是不发动人民群众,而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

(3)中共处在幼年时期,认识不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10.史学界对于1924年初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地位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改组后仍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在改组后成为具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

请结合你的理解,说明你同意的观点及理由。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开放思维的能力。

同意第一种观点,要注意从国民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斗争目标、主要领导等角度进行阐述。

同意第二种观点,要从参加国民党的成员、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斗争目标的区别等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

孙中山是通过借助苏俄和中共的力量改组国民党,以建立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新三民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国民党改组后虽有共产党加入,但其领导核心还是资产阶级,主要政策还是由资产阶级制定。

同意第二种观点:

在指导思想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许多一致之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斗争目标上,国共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

除此之外,国共双方还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具有双重性。

从组织特点来看,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革命联盟,不再是单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不是单纯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

 

【视野拓展】

1.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在“一大”后性质问题的研究

国民党在“一大”,完成了政治上、组织上的改组任务。

对改组后国民党的性质的认识,长期以来都是依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

“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是具有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这样两种性质的革命联盟。

第二种认为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应该看其成员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看其政治纲领和领导阶级。

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是新三民主义,仍未超出资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范围;改组后的领导集团,其核心人物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第三种观点较普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的联盟。

不少人从改组后国民党的社会成份和政治纲领方面加以论证。

从社会成份看,此时的国民党有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要求的共产党人,国民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是四个阶级进行民族革命的联盟。

从革命纲领看,新三民主义高举反帝反封建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旗帜,体现了广大工农的利益和要求,其性质已超出了旧民主主义范畴。

2.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在1924~1927年三年中共举办六期,招收学生12000多人,他们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的重要力量。

后来,我军的许多杰出的领导人和军事干部,如徐向前、左权、蒋先云、陈赓、卢德铭、刘志丹、林彪、许光达、赵尚志、陶铸、黄公略、罗瑞卿等都在黄埔军校学习过。

同时也应指出,当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结党营私,网罗党羽,为他从事反革命活动培植了核心力量——黄埔系。

如杜聿明、胡宗南、贺衷寒、黄维、张灵甫、戴笠、王耀武等都在黄埔军校学习过。

他们和刘峙、何应钦、陈诚、陈立夫、顾祝同等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的人组成蒋介石的嫡系,成为蒋介石排斥异己、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战争、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究学习】

研究课题:

孙中山思想的演变。

活动方式: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

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研究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历程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2.将有关研究成果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关指导:

1.变化历程:

由主张维新,到主张实行革命,提出三民主义;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分析变化的原因,一是要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入手,一是要从孙中山历次斗争的结果入手。

同时,还要注意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具有高贵的革命品质。

 

【教学指导】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由当时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条件决定的,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经过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新三民主义及其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国共合作的方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理解(见“重点阐释”)。

重要概念阐释

1.党内合作

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国民党因此演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原因有二:

其一,这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的倡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其二,由于当时中共力量比较弱小,“党内合作”方式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惟一合作方式。

采用“党内合作”方式,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这样做,中共就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投身革命;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运动,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

2.三大政策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在192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这就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是国民党改组后的根本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正如毛泽东所说:

“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纲领,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教材材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2共产党内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时发生了争论,张国焘等人认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把工人运动送给了国民党。

他们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主张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建立党外的联合战线。

……与此相反,马林和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回答:

(1)据材料1,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曾感此必要”是指什么?

(2)据材料2,概括“争论”的焦点、各自理由并点明其实质。

(不得摘抄原文)

参考答案:

(1)中共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来做的。

“曾感此必要”是指中国工人阶级不能单枪匹马作战,必须联合革命力量;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

(2)张国焘的主张是反对加入国民党,主张党外合作,陈独秀的观点是不仅要加入,并且一切听从国民党。

前者的理由是加入国民党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后者的理由是由中国目前的革命任务决定。

前者的实质上是反对建立统一战线,后者的实质是使共产党在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丧失领导权。

两者都是错误的观点。

文献资料导读

孙中山有关民权主义的论述

材料1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8页~69页

材料2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

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之权”者殊科,而惟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盖民国之民权惟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

使得借以破坏民国。

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按:

这两则材料一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对民权主义的论述,一是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民权主义作的进一步论述。

孙中山早期的民权主义,主张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权目标,而新的民权主义已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因此透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三民主义在两个不同时期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在原因的认识,并由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旧三民主义区别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