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813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和病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细菌和病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细菌和病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细菌和病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细菌和病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菌和病毒.docx

《细菌和病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和病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和病毒.docx

细菌和病毒

第二章

1.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①混浊生长:

培养基明显均匀混浊

②沉淀生长:

试管底部有沉淀物,培养基清亮或轻度混浊

③表面生长:

液面有膜状物,培养基混浊。

第4章噬菌体

1.请简述噬细菌与噬菌体的关系?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两种后果:

①噬菌体增殖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这种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其在寄主细菌内增殖过程包括: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四个阶段,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菌裂解,成为溶菌周期

②噬菌体核酸与细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细噬菌体,不裂解细菌,但随着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着细菌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中。

2.噬菌体的应用有哪些?

①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检测标本中未知细菌

③作为基因工程工具④治疗细菌性感染

3.溶原性细菌有哪些特性?

①能正常分裂:

将前噬菌体传到子代细菌

②有免疫现象:

前噬菌体产生的蛋白可抑制毒性噬菌体对寄主细菌的裂解

③导致寄主菌发生溶原性转换④溶原状态可终止,转变为溶菌周期。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简述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2.细菌的毒力因子有哪些?

①侵袭力:

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②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

3.简述外毒素特征?

①为蛋白质②毒性作用强

③抗原性强④绝大多外毒素不耐热

4.引起细菌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①细菌的毒力②细菌侵入的数量;③细菌侵入的部位④生长环境。

5.试述细菌可通过哪些致病物质引起宿主感染?

(1)粘附素;

(2)侵袭性物质:

①侵袭素;②侵袭性酶类;③荚膜和微荚膜;

④细菌生物膜;⑤外毒素;⑥内毒素。

6.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①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无芽孢厌氧菌。

②革兰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7.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的致病条件?

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②定位转移;③菌群失调。

7.简述致病菌分类培养与鉴定的检验程序

(1)细菌标本的采集:

①正确取材②无菌操作③妥善处理④尽快送检

(2)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3)病原菌抗原的检测(4)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第九章

1.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

(1).侵袭性疾病:

①局部感染:

主要由金葡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脓痤疮、甲沟炎、睑腺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

②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①食物中毒:

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h潜伏期,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症状。

呕吐最为突出。

大多数病人于1~2d内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

②烫伤样皮肤综合征;③毒素休克综合征;④假膜性肠炎伴随菌。

2.什么是SPA?

请简述其特点,生物学意义及应用?

①概念:

是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蛋白质;

②特点:

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Fc段非特异性结合;

③生物学意义:

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作用

④用途:

协同凝集实验。

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应采用哪些实验加以鉴别?

①因肺炎链球菌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对菊糖发酵反应不一,大多数新分离株为阳性,可在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时做参考

②肺炎链球菌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激活,使细菌加速溶解,可用胆汁溶菌实验区别。

7.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定义、重要性及诊断标准?

抗“O”试验(ASOtest):

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当两者中和后,再加入SLO乳胶试剂,因病人血清中ASO量很多,未被中和的抗体与乳胶试剂反应,产生清晰凝集,为阳性;无凝集,为阴性。

重要性:

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诊断标准:

效价大于400单位。

4.对于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患者应做那些微生物学检测?

①标本:

脑脊液、血液、刺破皮肤出血瘀斑处、鼻咽拭保暖保湿、立即送检、培养基预温;

②直接涂片镜检:

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如镜下见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③分离培养与鉴定:

巧克力(色)培养基;

④快速诊断法:

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实验。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1.简述破伤风梭菌和产气夹馍球菌的致病条件?

①破伤风梭菌:

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②产气夹馍球菌:

同破伤风梭菌。

2.解释患破伤风后为何不易获得牢固免疫力?

①破伤风免疫属于体液免疫,抗毒素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能引起破伤风临床症状的毒素量尚不足以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

且毒素一旦与神经系统结合即不再游离,因此不能产生牢固的免疫力。

3.简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因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损,致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

(2)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使正常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减退

(4)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坏死、或有异物及需氧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4.为什么专性厌氧菌不能生长在有氧的环境?

此类细菌缺乏完整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其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较高的酶,如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在有氧条件下,营养物质均为氧化型,厌氧细菌缺乏上述酶不能氧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

②缺乏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

细菌在有氧条件下新陈代谢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需氧菌因有过氧化物岐化酶(SOD)能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过氧化氢,后者再由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分解成H2O,从而消除其毒性作用。

第26章

1.请举例说明根据病毒衣壳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几种对称型?

①螺旋对称型:

正黏病毒(流感病毒)、副黏病毒(副流感,麻疹等病毒)和弹状病毒。

②20面立体对称型(肠道病毒属病毒)

③复合对称型:

仅见于痘病毒和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病毒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3.简述病毒生物合成过程包括哪些类型?

由于病毒核酸类型的不同,病毒生物合成过程可归纳成6大类型。

①双链DNA(dsDNA)病毒②单链DNA(ssDNA)病毒

③单正链RNA(+ssRNA)病毒④单负链DNA(-ssRNA)病毒

⑤双链RNA(dsRNA)病毒⑥逆转录病毒。

7.简述病毒异常增殖有哪些?

①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的酶类、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

②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

③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复制的现象。

4.简述病毒的变异机制包括?

(1)基因突变:

①条件致死性突变株②缺陷型干扰突变株③宿主范围突变株④耐药突变株

(2)基因重组与重配(3)基因整合(4)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27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简述病毒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①水平传播:

是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病毒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如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传播,但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循环,还包括由寄生虫媒介和动物参与的传播。

②垂直传播:

指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母婴可通过哺乳、密切接触发生病毒接触。

极少数有微生物基因直接感染生殖细胞。

2.简述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诱发免疫病理反应的抗原有病毒本身的抗原、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膜出现新抗原,正常情况下隐蔽在细胞内的一些自身抗原的暴露或释放,均可以导致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为主的免疫病理损伤。

(1)体液免疫病理损伤

(2)细胞免疫病理损伤(3)免疫抑制作用。

3..简述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发挥抗病毒感染免疫作用?

抗病毒免疫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组成。

对初次感染的机体,在适应性免疫力产生之前,主要依靠固有免疫阻止病毒迅速复制及扩散,但不能将病毒从体内清除。

适应性免疫在抗病毒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完成抗病毒作用,最终清除病毒

Ⅱ、试述病毒的感染类型?

(一)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病毒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二)显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结构或功能损伤,而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称为显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

①急性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潜伏期短、发病急。

②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患者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

(1)潜伏感染;

(2)慢性感染;(3)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第28章

1.简述病毒标本的采集原则?

①标本采集:

分离培养病毒或检测病毒成分应在急性期采集合适的标本,通常在感染部位采集,对于污染标本则需使用抗生素抑制标本中杂菌的生长

②快速送检:

标本应在采集后保冷速送。

病变组织可置于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保存,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置于—70摄氏度保存

③病毒感染血清学诊断:

通常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动态观察血清抗

价变化,血清标本应置于—20摄氏度保存。

2.简述病毒的分类培养方法?

①鸡胚接种②细胞培养③易感动物接种

3.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

①细胞病理学方法:

用于检查病变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特征性病毒包涵体

②电镜诊断技术:

常用技术有负染技术,免疫电镜技术,超薄切片电镜技术

③检测病毒抗原:

常用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蛋白印迹分析技术

④检测病毒核酸:

常用技术有核酸分子杂交,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4.预防病毒性感染有哪些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请列举五种?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

5.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哪些种类?

①核苷类药物②非核苷类药物③蛋白酶抑制剂

④其他抗病毒化学药物:

金刚烷胺、奥司他韦⑤天然中草药

6.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常用的指征有哪些?

(1)细胞的变化:

①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等,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②可使邻近的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形成包涵体

(2)红细胞吸附(3)病毒干扰作用(4)细胞代谢的变化。

第29章呼吸道病毒

1.呼吸道病毒包括哪些?

各引起什么病?

①流感病毒:

流感;

②副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③麻疹病毒:

麻疹;

④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⑤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⑥风疹病毒:

风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⑦鼻病毒:

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⑧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

⑨SARS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性综合征

⑩腺病毒:

小儿肺炎等。

2.流感病毒有哪几型及分型及分亚型的依据?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目前禽类已鉴定出15个H亚型(H1-H15),9个NA亚型(N1-N9)。

人间流行的是H1,H2,H3和N1,N2几种亚型,但禽流感病毒H5N1,H9N2也可感染人,乙型和丙型尚未发现亚型。

3.简述腺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

①急性发热性咽喉炎②咽结膜热伴有结膜炎

③急性呼吸道感染④腺病毒肺炎

4.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经鼻咽分泌物污染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5.胎儿或新生儿风疹三征是什么?

①先天性心脏病②白内障③耳聋

6.简述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致病性: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经飞沫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面部局部淋巴结内增值后,进入血流再通过血液侵入腮腺及其他器官,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若无合并感染,病程经一至二周自愈。

儿童中有15%的病例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

部分成年人可发生睾丸炎和卵巢炎等。

腮腺炎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最常见病因。

一般患者获持久免疫力。

防治原则: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必须及时隔离患者。

用单价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1岁时初次免疫,2岁及学龄前各加强免疫一次,可产生长期免疫。

也可注射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组成的三联疫苗。

7.副粘病毒有哪些?

引起哪些疾病?

①麻疹病毒:

细菌性肺炎,脑脊髓炎,消化道腹泻,阑尾炎,盲肠炎,麻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②副流感病毒:

小儿哮喘,细支气管炎,肺炎

③腮腺炎病毒:

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脑膜炎,脑膜脑炎;

④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支气管炎,肺炎,鼻炎,感冒。

8.普通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有何异同?

SARSCov其形态与普通冠状病毒基本一致,病毒核酸编码20多个蛋白,除RNA聚合酶外,主要结构蛋白是N,S,M,E等蛋白,n蛋白结合于RNA上,是SARScov重要结构蛋白,在病毒转录,复制和成熟中起作用。

包膜有E蛋白,表面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突起为S蛋白和M蛋白,均为糖蛋白。

S蛋白是病毒主要抗原,可与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融合,是病毒侵染细胞的关键蛋白;M蛋白为跨膜蛋白,参与胞膜形成。

9.为什么甲型流感病毒易造成世界性大流行?

怎样才能控制?

流感病毒可经飞沫和密切接触方式迅速传播;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极易发生变异,变异形式有两种,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

前者变异幅度小,引起小流行;后者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发生一种或两种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人对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10.孕妇感染哪些微生物易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其表现是什么?

①风疹病毒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三大主症;

②HCMV垂直感染表现:

先天性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肝炎,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耳聋。

11.为什么风疹病毒和优生优育相关?

孕妇感染风疹后,风疹病毒可于病毒血症阶段随血流通过胎盘最后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死亡,流产或产后死亡。

因此我国已制成风疹减毒活疫苗,重点免疫对象包括婚前育龄妇女和各学龄女生。

妊娠期:

特别是妊娠早期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Ⅰ、简述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冠状病毒呈多形性,直径为80-160nm,核酸为单正链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其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包膜有E蛋白,表面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突起为S蛋白和M蛋白,均为糖蛋白。

S蛋白是病毒主要抗原,可与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融合,是病毒侵染细胞的关键蛋白;M蛋白为跨膜蛋白,参与胞膜形成。

Sarscov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该病毒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同时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等传播。

人类对SARS冠状病毒无天然免疫力,故人群普遍易感,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

Ⅱ、简述麻疹病毒的传染源,传染途径,引起疾病和特异性预防原则?

①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②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经鼻咽分泌物污染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③引起疾病:

麻疹,少数病例可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④特异性预防:

对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童可紧急采用人工被动免疫,即在接触后的5天内肌注麻疹患者恢复期血清或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Ⅲ、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感病毒呈球状或丝状,直径80-120nm,病毒体的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核衣壳,包膜和刺突。

(1)核衣壳:

分节段单负链RNA与核蛋白及RNA多聚酶蛋白构成核糖核蛋白,及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2)包膜:

病毒的包膜有2层组成,内层为基质蛋白M1,其抗原性稳定,具有特异性。

外层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膜,M2膜蛋白嵌于包膜中。

(3)刺突:

包膜上镶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

①血凝素(HA)功能:

①凝集红细胞;②吸附宿主细胞;③抗原性;

②神经氨酸酶(NA)功能:

①参与病毒释放;②促进病毒扩散;③抗原性。

Ⅳ、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麻疹病毒引起什么疾病?

如何预防?

要加强流感病毒变异性的检测,已变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切断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尽早发现流感患者,对公共场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等;流感患者使用干扰素,抗病毒等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金刚烷及其类似物甲基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流感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此外,干扰素滴鼻及中药板蓝根,大青叶等也有一定疗效。

麻疹病毒易并发支气管性肺炎或脑膜炎,还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发生有关。

预防:

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对儿童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初次免疫定在8月龄,但维持10-15年,因此7岁时必须进行再次免疫。

第3031

1.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可达到哪些免疫效应?

OPV口服免疫类似自然感染,既可诱生血清中和抗体,预防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阻止野毒株在肠道的增殖以及在人群中的流行。

此外,服苗后OPV在咽部存留1~2周,从粪便中排出达枢轴,因而疫苗病毒的传播使接触者形成间接免疫。

Ⅱ、试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①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4~30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由60个相同的壳粒组成,每个壳粒又由VP1~VP4四种不同的多肽组成;无包膜。

②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具有感染性,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的作用。

③在宿主细胞质内复制,有较强的杀细胞作用。

可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④抵抗力较强,耐酸、乙醚及去垢剂,对氧化类消毒剂较为敏感。

⑤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可引起多种肠道外感染性疾病。

Ⅲ、请叙述人类轮状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轮状病毒A~C组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

①A组呈世界性分布,最为常见,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为G1P8、G2P4、G3P8和G4P8,是引起6个月~2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在深秋初冬季节流行,占病毒性胃肠炎的80%以上,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播源为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天。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

病毒亦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增殖,病毒基因产物VP4为主要致病因子,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微绒毛萎缩、变短和脱落;腺窝细胞增生和分泌增多,导致严重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运输功能,妨碍钠和葡糖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②B组轮状病毒引起成人腹泻,可产生暴发流行。

③C组轮状病毒对人的致病性类似A组,但发病率很低。

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IgM和IgG,尤其肠道局部出现的分泌型I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感染有作用。

对异型只有部分保护作用,细胞免疫亦有交叉保护作用。

隐性感染机体内同样产生特异性抗体。

第34章

1.汉坦病毒致病特点?

汉坦病毒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有较强的亲嗜性和侵袭力。

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HFRS表现为:

发热、出血、肾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

病毒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一方面可直接导致感染细胞和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1、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来源?

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除上述之外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并形成意识以来,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也就必然成为了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

前者认为人的意识的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后者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4、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这个概念就是我们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理论界限。

第二,坚持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必须有物质主体。

7、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8、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体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生理活动和行为的作用。

10、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