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案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4887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文化生活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文化生活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文化生活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文化生活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教案1.docx

《文化生活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教案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生活教案1.docx

文化生活教案1

《文化生活》教案

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要求:

(1)了解生活中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水平。

(2)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3)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材体系:

教材框架结构的整体设计为:

是什么:

文化一般

第一单元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

传播、继承与创新

为什么:

第二单元

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怎么看:

第三单元

中国文化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的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

怎么办:

第四单元

教学方法:

话题教学法,讲解法,讨(辩)论法等。

教学时间:

2016年8月29日—2017年1月20日,共28课时。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体味文化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3课时感受文化影响第4课时文化塑造人生

第5课时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第6课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7课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8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9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10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11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第12课时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第13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4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15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16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17课时第三单元综合探究第18课时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19课时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20课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21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22课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23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第24课时第四单元综合探究

复习4课时:

每单元复习1课时。

 

文选班政治课开篇新讲

一、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规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立意明确、综合生成明显

二、近五年高考命题特点与趋势

1.突出背景材料:

突显国家大政方针,强调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要求多关注时政,着重思考领悟,提高政治敏锐性——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强调能力立意、突出综合生成。

2.综合考查四种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阅读、概括材料,获取、理解并整合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读得懂)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和时政知识解读信息;(记得住、想得到)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指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写得出、写得清)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并运用必要的论据进行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表述准、说得透)

3.模块考查各具特色

•经济生活重细节:

概括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一个都不能少。

•要求:

思维精准层次清晰,精准审题、精准表述、富有逻辑性。

•政治生活重主体:

高屋建瓴、政策性强,答案要紧扣主流价值、中央精神。

•要求:

抓好主体,对有效信息要善于归纳、概括、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答案蕴含在材料中)

•文化生活重传承: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市场、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素材选择突出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元素,发挥了政治学科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导向功能。

•要求:

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根,法治精神为规,核心价值观为魂”的精神。

•生活与哲学重方法: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世界观到方法论到结合材料分析,思维过程具体化。

•要求:

精准把握哲学范畴,深度挖掘材料隐性和显性信息,理清思路,系统作答。

 

三、近几年高考考生失分原因探究

•知识问题:

学科知识欠缺、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关系理解不透彻;

•能力问题:

审题出现偏差、抓不住要点、能力不强——解读信息的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描述不准确、运用知识阐释事物能力的缺陷——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分析论证的能力;

•思维问题:

发散性思维差、辩证思维缺失、逻辑混乱——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分析论证事物的能力

•书写问题:

不清晰、不规范

……

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应对高考能力考查

•学科素养培养要求: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深度识记、理解、领悟。

2.在强化落实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

学科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

3.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建立核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特别强调进行知识结构化处理。

4.平时练习要注重答案的综合生成

•高考试题答案特点——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

•组织答案要注重基础性、综合性、生成性;

•高考试题答案的语言包括课本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生成语言等;

5.注重答案的形式和内涵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开放性(39题第(3)问)

6.把握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步骤(表述条理清楚答案就出来了)

五、文科政治学科学习要求

•听课(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嘴到)

•笔记要求(记核心观点、记结构化知识、经典例题分析、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作业(同步学案、针对高考问答题的专门作业)

•知识落实——预习、听课、课后理解记背、课前回顾、一课书小结、单元总结、阶段考试系统复习、模块知识整合等。

高考备考从现在开始!

关于试题命制

试题命制将只是能力方法思维能力的考查寓于情景的解读、分析和推理中,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载体。

文字量大,内涵丰富,显隐结合,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凸显过程,意在言中,言不尽意,象外之意,弦外之音。

平凡不平淡,简约不简单,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教材生活化,生活情景化,情景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生成化。

以语文为基础,以逻辑为牵引,以学科为引领,以思维为灵魂。

阅读材料,针对问题,提取信息,抽象概括,生成观点。

重点考查学生分析、综合、批判、自学和书写能力。

答案追求学科性、生成性灵活性、逻辑性呵整体性。

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眼界思想头脑胸怀心态学识意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1课时体味文化

目标内容: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提示建议:

(1)资料演示:

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2)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具体要求:

(1)知识:

掌握文化的概念;明确文化的力量。

(2)能力:

培养感悟和理解文化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精神文化力量。

教学重点:

文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文化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确立生活主题

生活主题——“生活中的文化”之体味文化

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录像。

剪辑:

画卷部分、点火部分。

通过开幕式感悟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思考: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充分展现了中华“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文化“万花筒”:

(1)历史上,文化现象无时不在;生活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无论身处何地,人人都有自己的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

(二)探究生活问题

1.什么是文化?

议一议:

我心目中的文化。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文化有何力量?

辨一辨:

民族和国家,可以在物质上贫穷,但绝不能在精神上贫穷。

(三)解除生活疑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答案。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我们所讲的“文化”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本届奥运会向世人传达的文化信息是: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师讲解:

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但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的“文化”。

(引导学生读教材P7“专家点评”)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是指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现象),但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如人们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文化为人所特有;二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出来的)。

简言之,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以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如书、艺术品、文物等)。

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注意:

开幕式上的那幅巨大的画卷。

⑤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质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正在着眼于追求被人类社会所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如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等)。

二、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即精神变物质,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讲解:

理解和把握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和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影响着个人、民族和国家,个人、民族和国家在其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3)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文化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四)设计生活范式

自主探究:

我所希望(需要)的文化生活。

教师所设计的文化生活:

“和合”的、积极健康的、有益于人身心发展的文化生活。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校内外,我们要参加演讲、辩论等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歌唱、舞蹈等各种文化活动。

这表明B

A.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文化生活B.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C.文化活动就是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D.文化活动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结果

2.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网络时代的“虚拟世界”,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这表明B

A.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总和D.现代社会的文化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

3.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4.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③语言和文字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

这启示我们A

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②必须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③精神力量比物质因素具有更强的生命力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都应得到弘扬和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

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7.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

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与社会实践关系的认识。

答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就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目标内容:

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提示建议:

(1)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2)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

(3)调查:

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

(4)资料演示: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具体要求:

(1)知识:

掌握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能力:

培养对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的、先进的文化。

教学重点:

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

教学难点:

领会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

(一)确立生活主题

生活主题——“生活中的文化”之文化意义

软国力——各国文化的较量(幻灯片:

近年来软国力较量的资料、图片展示)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悟到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的重大影响。

思考:

我是怎样看待文化力的?

(文化的力量巨大,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国际地位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探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主探究:

对文化湘军,你是怎样看的?

教师的感受:

第一,扩大了湖南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第二,推动了湖南的经济发展,成为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让人们在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提高了居民素质,宣传了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三)解除生活疑惑

1.相互影响:

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表现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特别提醒:

比较经济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定时期,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也可能会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2、相互交融: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议一议:

如何认识当前发展的文化产业和人们日益普遍的文化消费?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只有大力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密切,但文化还是不同于经济、政治。

要始终牢记: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2)发展文化的必要性。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3)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谈一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设计生活范式

自主探究:

我所希望从事的文化产业。

教师所设计的文化产业:

积极向上的、有益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文化产业。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这样做是由决定的。

A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D.我国文化事业落后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说明C

A.文化可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们的精神活动可以离开物质活动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D.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并制约社会发展水平

3.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说明A

A.要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B.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C.文化活动就是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D.道德水平是文化素养高低的唯一标志

4.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这段话说明C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5.中央多次在“一号文件”中把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看作是增加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C

A.体现了文化是第一生产力B.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D.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二、非选择题

6.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7.材料一:

美国目前已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但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了80%。

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迪斯尼等等,也是风靡世界。

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成为了美国文化的符号,到处宣传着经过精心美化的美国国家形象,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材料二:

当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的时候,亚洲某国却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

前几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的动画片曾经在全国热播。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祖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开发,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们出口。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上述材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3)请你就如何弘扬和开发我国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材料一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借助于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村料二反映出,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要重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3)略。

第2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